在前段時間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裡
官員無不身穿一身圓領袍
圓領袍也因此小火了一把
但其實,圓領袍
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衣裝哦
今天,小袍的漢服小百科欄目
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圓領袍的前世今生
圓領袍,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領口為圓形的長袍。在現代的各種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它作為官服出現。
圓領,也稱為「團領」,是一種不包裹脖子的領式,內覆硬襯。不採用系帶,而是在穿著者的領口右側,綴上一顆隱扣。
這種服飾一般被認為來自異域,但具體來自何方,還沒有定論。漢朝時的壁畫和人偶裡,有不少人物內裡穿著圓領袍。因此至少在漢朝,圓領袍就已經作為內衣存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圓領袍成功「上位」,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並且在北方地區成為潮流爆款。
我們常看到的圓領袍搭配——頭扎幞頭、身穿圓領袍、腰系蹀躞帶、腳蹬長靿(yào)靴,也在那個時期的北朝出現了。這個時候的圓領袍身窄袖也窄,帶有濃重的胡服色彩。
後來,出身北朝的隋、唐統治者先後建立了統一王朝,圓領袍因此風靡全國。在唐朝,圓領袍不僅是男子穿著,女子也穿,而且別具英姿颯爽的氣質。
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裡,描繪了吐蕃祿東贊前往京都長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見他的場面。
畫面右側坐在步輦上的就是唐太宗,左側中間戴氈帽、穿錦袍的就是吐蕃使者祿東贊,旁邊的兩人都是唐朝官吏,他們身上所穿的都是圓領袍。
這個時期的最in爆款有兩種,缺胯衫和襴袍。缺胯衫腰部以下兩側開衩,因為便於活動,所以多為唐代庶人、軍士所常用。在正式場合,則一般穿襴袍,襴袍的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橫襴。
北宋時流行寬衣大袖,圓領袍進一步漢化,作為官服的圓領袍從直袖箭袖,發展成了大袖,只保留了舊款圓領袍的搭配組合和領型,這個時候的圓領袍已經很難看出胡服的影子。
明朝時,圓領袍大量和官服結合,出現了用布條鳥獸代表不同等級的補服,成為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禮服。
圓領袍還曾經一路漂洋過海,影響到了日本和朝鮮。
在日本的傳統服飾裡,有很多「圓領袍」為基礎的款式,比如天皇的便服「直衣」。不過,日本的圓領袍類服飾輪廓平直生硬,視覺上有更多的膨脹效果。
朝鮮王朝的圓領袍和明朝時期的圓領袍極其相似,不同點在於,朝鮮王朝後期,圓領袍的下擺越來越長、補(用來表示品級的綢料)越來越小、上身越來越短,出現了更加鮮明的韓國民族特色。
即可登朝堂,又能入閨閣
男女老少皆宜的圓領袍在現代
依然深受大家歡迎~
袍袍們,你心愛的漢服衣櫃裡
有這樣一件圓領袍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移步「同袍APP」~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