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
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國家都利用數位化技術用於防疫或民生保障。然而在電子政務還未發展完全的日本,一次疫情凸顯出了諸多漏洞及不足。
因電子政務發展滯後,導致新冠疫情期間國家補貼發放及貸款申請在落實過程中進度緩慢,使得日本國民對此次疫情中政府的辦事效率頗有微詞。
十萬補貼遲遲未到
作為經濟振興的重要一環,安倍政府4月時在內閣會議上決定,為了幫助受到疫情衝擊的家庭緩解困難,同時促進民眾消費以刺激經濟復甦,政府將給予所有國民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600元)的"特別定額給付金"。
據日媒報導,根據日本新冠疫情緊急經濟對策,該補助金已在4月底陸續安排發放,但截至目前,補助金還未發放完畢,由此引發的問題卻成堆出現。
據《每日新聞》消息,截至6月25日,大阪府大阪市仍只有3%的家庭收到了補貼,遠低於全國65%的平均水平,這個關西人口大市的補貼發放效率在日本20個政令指定都市中墊底。
大阪市長松井一郎公開向當地民眾道歉,稱將調查此事並優化發放程序,以提高效率。據日媒報導,大阪市自5月起開始通過網際網路和郵件接受補助金的申請,但由於重複申請和錯誤頻繁出現,政府在6月初暫停了線上受理。
另外,其他縣市的人們也頻頻表示,連補助金的申請書都沒有收到。
據日媒消息,6月初,日本總務省首次公開補助金領取人數,數據顯示,約有3成的發放對象收到了這筆補助金。而人口較多的城市地區有發放遲緩的趨勢,儘管政府已增派人手,但這一問題至今未得到妥善解決。
申領這10萬日元的補助金,可以通過網上在線申請或郵寄申請書兩種方式。據了解,除了少數人通過網上申請,大部分人還是通過郵寄申請書,這也意味著大部分申請內容需要人工核實。
而部分在網上申請了的民眾,因不清楚流程,同時還會郵寄申請書,結果就導致補助金重複發放的問題。據報導,大阪府寢屋川市共有2196人收到了兩次政府發放的10萬日元補助金。發現錯誤後,屋川市市長立馬道歉,希望市民把多領到的錢退還回來。
除此之外,補助金申請書填寫錯誤的事件也頻頻發生。文書疏漏、多次申請等問題給政府部門負責核實的工作人員增加了許多負擔,因此,多地的補助金發放流程始終沒能及時推進。
身份證申領量激增
對於部分想更快拿到10萬日元補助金的民眾來說,在線申請可能比郵寄申請書更加高效。然而,在線申請必不可少的要件就是名為"個人番號"的身份證件。
"個人番號"制度是日本政府推動政務電子化的代表項目,於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該"個人番號"卡內含有個人信息,持卡人可在線報稅、申請兒童補貼等。
(圖說:日本"個人番號"卡 圖源/FNN)
在此之前,日本民眾想要證明自己身份,通常用的都是駕照、保險證或者護照等證件,統一的"身份證"在日本並未達到廣泛的普及。但"個人番號"卡卻能使繁瑣流程變得快捷,基於此卡,在線報稅和用醫保就醫變得十分簡便。而在災害發生時,接受救援和保障金的申請也可以一步完成。
此次疫情補助金的網上發放,就需要這種"個人番號"卡。因此,不少地方政府的辦公廳出現了"扎堆辦卡"的長龍,有不少民眾前來排隊,想臨時申請此卡,也有想要找回早已忘記的密碼,等待時間最長可達兩小時。
據日媒報導,因為申請量的激增,拿到"個人番號"卡需要等待的時間從1個月延長至2個月。
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因前來辦卡的人數太多,從防疫角度看充滿風險,因此選擇徹底停止網上申請的方式。從5月25日開始,四國地區的高松市決定只進行郵寄通知書,同在四國的高知市還有東京都的八王子市也採取了相似的對策。
本可以成為電子政務代表業務的"個人番號"卡系統在這一時刻形同虛設,日本政府對於電子政務的發展滯後招致各界的批判。
電子政務長路漫漫
在補助金申請問題頻出的時刻,多方言論認為,此次日本政府在疫情對策上的行政效率,顯示出諸多缺陷與不足,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中西宏明指出,電子政務落後是日本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政府花了很多資金推進政務電子化,卻沒能提高效率,各地在線申請系統參差不齊。很多陷入困境的企業申請了救助補貼,但由於日本電子政務水平落後,目前各種救濟發放業務嚴重積壓。
本世紀初,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建設"電子政府",確立了所有行政手續都將在線辦理的目標。但據日本綜合研究所調查部近日發布的報告,截至2019年3月,在日本中央級行政部門總計5.57萬多項行政手續中,能在線完成的僅佔7.5%。
日本綜合研究所調查部研究員野村敦子表示,目前日本大部分行政手續辦理仍然使用"當面、書面、蓋章"的辦法。儘管在平常,民眾已習慣於這樣繁雜的手續,但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這種制度的缺陷就被無限放大。
疫情補助金的"網申"並不能帶來無紙化辦公的便利,反而"阻礙"了部分地區"電子政務"的推進,數位化技術的發展在日本可能還需要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