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20多篇論文在手,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的數學研究

2021-02-15 量子位
金磊 蕭簫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很多數學系學生可能大三才剛剛接觸「組合數學」,而一位21歲的MIT本科生已經悄悄解決了這個分支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拉姆齊數

他就是Ashwin Sah,2016年的IMO金牌獲得者,2018年還獲得過首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銀獎。

並且,他只用了兩年半就順利從MIT畢業。

這個拉姆齊數讓20世紀最高產的天才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研究了一生,無數數學家前赴後繼,其中不乏阿貝獎得主,如今被Sah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

對於Sah在圖論上取得的前沿突破,加州理工學院的David Conlon教授如此評價:

他作為本科生,已經做了足夠勝任教職的工作。

因為這項矚目的成就,外媒Quanta Magazine近日對這位「天才少年」進行了深度採訪。

那麼他研究的「拉姆齊數」究竟是什麼?在數學裡又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提升拉姆齊數上限,推動圖論前沿進展

想知道Sah推動的拉姆齊數研究是什麼,先要了解拉姆齊定理。

關於這個定理,有一個簡單的應用實例:

在6個人當中,無論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必定有3個人互相認識,或者3個人互不相識。

如果用圖論的方法來思考,可以這麼證明:

假設兩個人之間如果互相認識,就用藍色線連起來,如果彼此不認識,就用紅色線連起來,那麼無論怎麼連線,必然能在6個點中連出三邊同色的三角形。

但如果只有5個人的話,很快就能找到一種連不出同色三角形的方法。

小於5的數,也能被用同樣的方法證明不符合這一結論。

現在,就可以引出拉姆齊數的定義了:

找一個最小的自然數R(k,l)=n ,使得n個人中必定有k個人互相認識或l個人互不相識。

其中,n就是拉姆齊數。

也就是說,R(3,3)=6,這裡的6就是拉姆齊數。

看起來拉姆齊數似乎並不難找,但當頂點數稍微增加一點時,求解拉姆齊數的難度卻會大大增加。

1930年,拉姆齊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數學家把求解推進到R(4,5)=25,至於R(5,5)是多少,數學家到現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於43到48之間。

這是為什麼呢?

想像一下,要連線的頂點數從6個變成了40個,哪怕只用2種顏色隨機在兩點間連線,也有2780種方法。

28個頂點,連一次線就已經達到這種密度

換算下來,就是要進行6.35×10234次連線判斷,對比宇宙中所有的粒子總數,也不過3.28×1080個。

這還只是2種顏色的情況,至於3種顏色、4種顏色……

要在這麼多種連線的組合裡,找到5個點兩兩相連是否必然存在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雖然無法求出拉姆齊數的準確值,但是數學家們一直在想辦法限制其範圍。

對於R(5,5)來說,其上限和下限分別就是48和43。

從1930年起,就有科學家開始研究拉姆齊數的上下限的公式,來縮小拉姆齊數的範圍。

著名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研究了幾十年,得到了一個著名的上下限公式:

然而這個範圍還是不夠小。

Ashwin Sah在今年5月提出的證明方法,基於2009年Conlon的論文進行了改進,並提出了兩種顏色的拉姆齊數的新上限。

論文給出的推論,被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是使用現有研究線索可以獲得的最佳結果

他給出的上限計算公式,對於R(4,4)以上的拉姆齊數都有效。

目前這一論文所採用的方法,已經被少數數學家進行了優化。

對此,David Conlon教授表示:

他將這種方法推理到了極限。

能被開創這種方法的作者給予如此高度的評價,也說明了Sah所完成工作的難度和前沿性。

10月29日,專門針對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大學生在數學領域表現優異的摩根獎,授予了Sah和另外一名學生Mehtaab Sawhney,以表彰他們本科時期在離散數學、概率等領域作出的貢獻。

相較於同齡人,在本科階段就能達到這樣的數學水平,也與Sah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從小展露數學光芒

除了自身的天賦外,Sah一直保持著對數學的鑽研精神。

外媒Quantamagazine給予他這樣的評價:

A Life of Math.

這不僅僅是基於他在近期取得的成就,而是從小就與數學結下了的不解之緣。

Ashwin Sah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他在回憶兒時情節時表示:

我現在比較印象深刻的兒時記憶,是媽媽在教我一些基本的算術。

11歲的Ashwin Sah在做數學題

2016年夏天,年僅16歲的他,便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斬獲金牌。

可以說,Ashwin Sah在一次次的競賽中,「品嘗」到了高等數學的魅力。

緊接著第二年,也就是在17歲的年紀,他便順利進入MIT。

兩年半MIT畢業,師從華裔教授趙宇飛

事實上,從2017年進入MIT學習,到2020年本科畢業、讀上研一,Ashwin Sah也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自2018年1月以來,到今年11月,算上預印本,Ashwin Sah一共發表了27篇論文。

他的本科論文已經有引用量,最高的一篇有8人引用,這篇是關於不規則圖中獨立集的數目的。

其他兩篇引用較高的文章,雖然人數不多,但他也都是一作。

即使部分還是預印本,但本科期間就能獲得這麼多的研究成果,的確不得不令人讚嘆。

除了自身的天賦與努力外,還有2位「伯樂」般的人物,對他的數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他的導師,MIT華裔知名數學教授趙宇飛

在MIT的第一年,Ashwin Sah修了一門課程,是與組合數學相關的研討會。

但要知道,這門課程難度是研究生水平,而且匯集了全世界頂尖數學人才。

但即便如此,Ashwin Sah也在此脫穎而出。

作為這門課程的老師,趙宇飛這樣評價道:

儘管他只是大一的學生,但很顯然,他已經掌握了這門課程。

第二位重要人物,是比Ashwin Sah高一年級的學長,Mehtaab Sawhney

Mehtaab Sawhney是在課堂上與Ashwin Sah相識,很快便成為了朋友。

這期間,他們共同進行了許多研究,主要與離散數學相關,包括其中的圖論、概率和隨機矩陣等。

但當時他們的所學知識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所以解決的問題普遍都比較簡單,是不需要多年經驗積累的那種。

正如Mehtaab Sawhney所說:

我喜歡解決的問題,是那種可以從基本原理開始思考,而不是那些需要翻閱大量的文獻,或者擁有大量理論基礎才能思考的問題。

趙宇飛教授也會對他們進行指導,例如教他們如何寫正式的論文。

他還會「派」給他們一些特定的問題,讓他們去做研究,本以為會讓他倆忙活一段時間。

但令趙宇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往往第二天,他們就把答案給交上來了。

就是如此的動力和效率,讓他們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能夠完成幾十篇論文。

趙宇飛對他們的評價非常之高,認為是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是史無前例

(MIT)的本科生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但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上,都達不到Ashwin Sah和Mehtaab Sawhney的水平。

目前,這兩位小夥伴已經步入研究生生涯,他們還是保持著高頻率的「會面」,用Sawhney的話就是:

我們每天見面一兩次,每次五六個小時。

即便存在疫情等客觀原因,他們還是會保持非常高頻率的信息互動。

「羨慕有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的夥伴」

對於學生的報導,MIT助理教授趙宇飛第一時間進行了轉發,表示祝賀。

網友們也第一時間送上了自己的祝福,並表示這樣的故事非常激勵自己,「就像一盆冷水潑到我的臉上,提醒我繼續不斷努力。」

也有人單純對這份研究進展感到驚喜,並引用了Paul Erdos有關拉姆齊數的表述:

如果外星人要入侵地球,除非我們能給出R(5,5)的答案,那我們就算是有最聰明的人和計算機,也得用一年時間;要是外星人要R(6,6)的答案的話,那別想了,我們主動進攻吧。

當然,對於他的研究經歷,更多的是表示羨慕的網友:找一個研究方向高度重合的夥伴,共同提升效率,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那麼,對於Ashwin Sah的經歷,你有什麼感想?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論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005.09251

參考連結: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mit-undergraduate-math-student-pushes-frontier-of-graph-theory-20201130/
http://www.ams.org/prizes-awards/paview.cgi?parent_id=19
http://www.mit.edu/~asah/research.html
https://yufeizhao.com/blog/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12月16日,李開復博士、尹浩院士、清華唐傑教授,以及來自小米美團愛奇藝小冰亞信浪潮容聯澎思地平線G7等知名AI大廠的大咖嘉賓將齊聚MEET2021大會,期待關注AI的朋友報名參會、共探新形勢下智能產業發展之路。

一鍵三連「分享」、「點讚」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相關焦點

  • 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20多篇論文在手,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
    他就是Ashwin Sah,2016年的IMO金牌獲得者,2018年還獲得過首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銀獎。並且,他只用了兩年半就順利從MIT畢業。這個拉姆齊數讓20世紀最高產的天才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研究了一生,無數數學家前赴後繼,其中不乏阿貝獎得主,如今被Sah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
  • MIT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手握20+篇論文,還順便推動了停滯幾十年的數學研究....
    他就是Ashwin Sah,2016年的IMO金牌獲得者,2018年還獲得過首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銀獎。並且,他只用了兩年半就順利從MIT畢業。兩年半MIT畢業師從華裔教授趙宇飛事實上,從2017年進入MIT學習,到2020年本科畢業、讀上研一,Ashwin Sah也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自2018年1月以來,到今年11月,算上預印本,Ashwin Sah一共發表了27篇論文。
  • 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的數學研究
    他就是Ashwin Sah,2016年的IMO金牌獲得者,2018年還獲得過首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銀獎。 並且,他只用了兩年半就順利從MIT畢業。 那麼他研究的「拉姆齊數」究竟是什麼?在數學裡又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提升拉姆齊數上限,推動圖論前沿進展 想知道Sah推動的拉姆齊數研究是什麼,先要了解拉姆齊定理。
  • 21歲MIT本科生推動數學重要問題新進展,曾獲阿里數學競賽獎
    20 世紀 30 年代,知名數學家 Paul Erd s 和 George Szekeres 開始研究拉姆齊數的上下界。此後,數學家在該問題上幾乎停滯不前。 Ashwin Sah 的數學人生 Ashwin Sah 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長大,從小喜歡數學。他在競賽中接觸到了高等數學並表現優異。2016 年夏天,16 歲的 Sah 奪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的金牌,次年他進入 MIT 求學,並於兩年半後畢業。
  • 2年半就從MIT本科畢業,他破解了數學界數十年未解難題:同行認為他...
    他 16 歲時斬獲國際數學奧賽金牌,17 歲進入 MIT,用兩年半完成了本科學業。最近,他在本科期間撰寫的一篇論文發表,解決了組合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同行評價「他完成的工作足以使他獲得一份教職」。
  • 21歲MIT本科生破解數十年來未解數學難題,師從華裔導師
    21 歲的本科生,推動了幾十年懸而未決的數學難題。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學系的 Ashwin Sah,其用手中的筆和草紙,助力拉姆齊數(Ramsey number)問題的解決,而該問題這是組合數學(Combinatorics)領域最重要的問題之一。「Ashwin 解決的難題是數學組合學的核心問題。
  • 該不該取消本科生畢業論文? 幾十年傳統突起爭議
    為何高校沿用了幾十年的做法會在今天引發爭議?目前本科生畢業論文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態?高校該不該取消本科生論文呢?記者昨天(30日)就此作了採訪。  爭議緣起高教大眾化  多少年來,大學生都必須完成論文後才能畢業,取得學位。可到了今天,突然有學生對此提出異議。幾所高校招生與就業部門人士分析認為有兩個原因。
  • 數學史上最高產的老師!雙目失明幾十年,靠心算發表了800多篇高數論文......
    1707年,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出生在瑞士巴塞爾的一個鄉村家庭,父親保羅·歐拉是個牧師。小時候的歐拉就特別喜歡數學,10歲不到就開始自學《代數學》。但父親卻執意讓他攻讀神學,希望歐拉長大後子承父業。
  • 2年半就從MIT本科畢業,他破解了數學界數十年未解難題:同行認為他的成就足以申請大學教職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撰文 胡巍巍21 歲的本科生,推動了幾十年懸而未決的數學難題。多位學者認為,Ashwin 的證明是當前條件下,能達到的最佳結果。此前曾研究出該問題的最佳上限的加州理工學院數學教授 David Conlon 表示,他將這一方法推向邏輯極限,並認為雖然是本科生,但他完成的工作足以使他獲得一份教職。
  • 我校27項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喜獲2020年北京高校優秀本科生畢業...
    本網訊 近日,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結果公布,我校27項畢業設計(論文)獲評為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專業素養的重要指標,是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實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校一直高度重視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各學院在開題、中期檢查、答辯審查等環節嚴格把關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按照時間進度推進工作,確保論文的順利完成。
  • 2年伯克利博士畢業,蟬聯阿里數學競賽金獎,張鉞:我就是個普通人
    而此次,張鉞除了選擇他自己擅長的「幾何與拓撲」的賽道之外,還選擇了「代數與數論」作為副賽道。在主賽道上,選手需要提交全部5道題,而在副賽道上,只能提交最多2道題。每道題20分,共140分。最終,只有5位選手超過了100分,張鉞自然是其中之一。
  • 數學大師丘成桐: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他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例介紹,哈佛的教授數量比國內大學要少很多,數學系也就是十七八個正式教授。但是數學系每年都要開會一到兩次,研究討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進度,教授會花很多功夫去培養本科生。比如數學系的本科生,一年級就會根據學生情況劃分不同水平,選擇最好的學生去重點培養,當本科生畢業的時候,一般就會有2到3個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可以登載在第一流的雜誌上。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也就是說,這個名叫Beatriz的作者實為偽造,並不存在。
  • 探索數學的奧秘——寧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2018年成立數學與統計學院,經過幾十年和幾代人的努力,學院已經形成了面向基礎,面向師範,面向應用,面向國際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中外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其中數學是「十二五」浙江省高校重點學科,寧波市高校重點學科(A類);數學與應用數學是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建設專業、寧波市品牌專業(A類),第四批寧波市高校重點學科及寧波大學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項目。 數學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B- , 其中「科研成果"指標在參評的182個單位中居前30名,「科學研究水平」指標排名第39位,ESI高被引論文有10餘篇。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截至6月30日,全年級88人共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學院本科生獲得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MM最佳論文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ICLR上發表論文,均實現了我校本科學子在這一領域的首次突破。
  • 打造數學高地 培養一流人才 | 北大數學「拔尖計劃」十年記
    進入應用數學及統計方向拔尖計劃的同學成為了全校最晚選擇專業的人,和同一院系的其他同學相比,他們專業的「空窗期」也可以多享受一年——他們到四年級時再選擇專業,而在三年級時按照應用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指導小組制訂的培養方案學習,並根據研究需要參加本科生科研和「應用數學暑期學校」中指定的相關課程。在低年級不指定專業的培養方案無疑是「選擇困難症」學生的福音。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論文格式規範(2020年修訂稿)
    本書是從華南農業大學2009年到2014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精選出的10篇獲獎的論文加工整理而成的,所選擇的論文都是最有代表性的,論文幾乎完整地保持了參賽論文的原貌。同時每篇論文後給出了比較細緻的點評。
  • 數學之王歐拉有多牛?所著論文1500餘篇,一度被當作穿越者
    雖說歐拉一開始接觸數學是因為父親,但保羅·歐拉的數學基礎,也不過是早年中學時代的基礎罷了,畢竟一位巴塞爾大學的神學學士,又能對數學有多深厚的造詣?事實上,歐拉在大學的研學生活,不僅只有上述的六門學業,在保持著六門主修專業進度神速的同時,他甚至有綽綽餘力,練習音樂、旁聽建築學、研究物理學,甚至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所寫的就是閒暇時研究物理學的心得——聲音傳播。
  • 北大數學「拔尖計劃」十年記:打造數學高地 培養一流人才!
    進入應用數學及統計方向拔尖計劃的同學成為了全校最晚選擇專業的人,和同一院系的其他同學相比,他們專業的「空窗期」也可以多享受一年——他們到四年級時再選擇專業,而在三年級時按照應用數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指導小組制訂的培養方案學習,並根據研究需要參加本科生科研和「應用數學暑期學校」中指定的相關課程。在低年級不指定專業的培養方案無疑是「選擇困難症」學生的福音。
  • 數學大師丘成桐:如不重視學風建設,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哈佛畢業生的論文水平比國內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視學風建設,中國科技至少後退20年。「從前中國來的學生至少考試成績在班級裡佔到前1/3位置,但是這些年頂多排在後1/3。當然也有好的,但是整體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一些甚至在國內是奧運數學比賽第一,但剛進來成績也不好,經過重新訓練才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