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文章的開頭,我都會放文章內容的音頻,目的是為了幫助注重孩子英語啟蒙和親子閱讀的媽媽們節約時間。我自己的經歷是:一邊做家務,一邊聽育兒類的音頻。而且,收穫很多。
孩子打人,被打,搶玩具,被搶玩具。這些都是孩子在一塊玩耍時,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小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一些敏感期。手欲期最多的表現是:推人,拍人甚至打人。而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寶寶往往會有「什麼都是我的」,「全世界都是我的」等類似的概念。因而,就出現了爭搶東西的現象。這些現象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家長適當正確地「引導」很重要!
說說我家女兒經歷「被打」,「被搶」時,我的處理。
一次, 在樓下玩。女兒的好朋友們都沒有下來,只有不太熟悉的兩個男孩在樓下。其中,大一點的男孩叫沐沐,小一點的男孩叫和和。沐沐大哥哥見Danney下來,趕緊把他的一輛遙控玩具車拿給Danney玩兒。和和見狀,二話沒說。拿他手裡的玩具去打Danney的頭,還說著:這是沐沐的玩具,你不能玩兒。
女兒還是懵的狀態,和和的爺爺見狀,也很嚴厲地批評了他。我冷靜了一下,拉著女兒的手,走到和和面前,堅定地看著他說:你打人是不對的,你要向Danney道歉,說對不起。他不願意道歉,我就繼續堅定地看著他重複道:「你打人不對,你要道歉。」
可能是因為我的冷靜加上堅定的態度,讓和和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打人是不對的。他和女兒說了一聲對不起,接著,他們又繼續各玩各的了。
其實,作為媽媽,不管是正在經歷女兒被打,還是現在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母親的心裡多少會有一些「氣憤」。可如果,在遇到這些情況時,我不是冷靜而堅定地挑明「你做的不對,你要道歉」。而是,情緒很激動的回擊。那麼,女兒在以後的人生中遇到很多問題,她都有可能將會「遇事不是先冷靜思考,而是先想到的是回擊,先讓情緒發洩,再思考解決方法」。又或者,在遇到很小很細微的事情時,她都會把自己擺在「受害者,被欺負」的立場上。
這樣的心理,久而久之,會讓女兒變的越來越敏感。如果,在經歷了好幾次類似「受害者」的身份時,女兒都沒能及時平等地回應,這很容易會讓她形成:我就是「受害者」,我就會「被欺負」的心理。
而冷靜的面對,加上堅定地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不對,讓對方道歉。
我的這種「堅定的態度」不僅能讓女兒感知:我們倆是平等的,我並不是被欺負。而且,這是錯誤的做法,我有權利讓對方道歉。
同時,也讓和和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即使不願意說「對不起」,但也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向對方道歉。
事後,回到家裡。我和女兒復盤,最後我說:下次,如果和和再像今天這樣做,你會怎麼做呢?
女兒說:我會很認真地告訴他:你做的不對,打人是錯誤的,你要向我道歉。
我回: 是的,這個時候讓和和道歉是你的權利。即使,他很有可能不是故意的。
文章開頭的「引導」,我打上了雙引號。主要是想強調孩子這種成長現象的不可避免性,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先要調整好心態。而並不是一味地強迫,嚴厲批評和制止甚至給孩子貼標籤。
類似的被搶玩具,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和「回擊」,「發洩」,「還手」相比,孩子自己內心的強大,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最應該努力的方向。
內心強大了,我們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才會有遇事先沉著冷靜思考,辯證地看待問題。同時,也不會再出現最令我們擔心的「被欺負,霸凌等」現象。
我們不可能保護我們的孩子一輩子,唯有引導他們有強大的內心,才是我們「送給」他們能一輩子保護自己的「盾牌」。
(我是和女兒做好朋友,主張科學養育的安瀾Danney媽媽,Danney是我寫文的靈感來源。喜歡我的內容就點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