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10歲孩子的媽媽向我訴苦:「孩子每天的作業都要拖到晚上11點,每次都讓我催個不停,真拿他沒辦法!」
「有幾次的作業,我看了一下都非常簡單,數量也不多,以為晚飯後一小時之內就可以做完,我還給他準備了後面的閱讀練習,結果他還是磨蹭到了晚上11點,著急啊!」
聽到這裡,我基本上算找到原因了,孩子的磨蹭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孩子做完作業還會有新的作業。孩子磨蹭是對家長額外布置任務的一種抗拒!
類似這種磨蹭、拖延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結為「拖延頑症」。
「拖延頑症」不但孩子有,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這是困擾我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我們既愛它,又恨它。愛它是因為有了它舒服,可以「遮風擋雨」,可以避免擔責;而恨它則是因為它容易誤事,設定的目標常常被耽誤,計劃的事情常常泡湯。
面對如此困擾我們的拖延頑症,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花了25年的時間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著力打造出了一部經典力作《拖延心理學》,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拖延頑症」開了一劑良藥。
該書大量例舉了人們拖延的各種「症狀」以及造成的不良後果,探究了產生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並提出了消除拖延頑症的方式方法,鼓勵人們「拿起武器,向拖延宣戰!」
楊老師認為:《拖延心理學》是一本值得向您推薦,並可以進行研讀踐行的一本書,更適合剛入學的大學新生認真閱讀,努力踐行。
同學們上了大學以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家長全方位的監管沒有了,學校老師保姆式的督學沒有了,有的是大把時間的自由支配,有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此時,你的拖延症可能會加速抬頭,如果管控不好,它會把你拖向深淵。
如下拖延場景在大學生中經常出現:
場景一:快上課了,甲同學還在寢室磨蹭,乙同學催了幾次還不見他(她)動身。
其實,甲同學磨蹭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害怕不喜歡的課程老師,害怕老師提問。因為當天的第一堂課就是由不喜歡的張老師上的,張老師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課堂提問,而甲同學由於對該課程不感興趣,又不喜歡張老師的講課風格,沒有學好,所以就害怕上課時被張老師提問,磨蹭了起來。乙同學沒有發現甲同學磨蹭的真正原因,不斷催他(她)快點,以為他(她)的時間觀念不強呢!
場景二:A同學的歌唱得很好,常常在寢室或非正式的同學聚會場合高歌一曲,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聽。元旦快到了,輔導員老師想請A同學在晚會上表演一曲,卻遭到了她的拒絕,幾次做工作都沒有做通,就這樣一直拖延著。
其實,A同學不願意上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害怕,害怕上場失敗,唱不好。她從來沒有在正規場合唱過,也很想嘗試一下,但由於內心過不了害怕失敗這一坎,心理沒有調節過來,就遲遲沒有答應。
類似拖延的現象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出現,不勝枚舉。
綜合以上兩種拖延的場景,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害怕」:害怕老師,害怕失敗,甚至還會害怕成功!
誠然,對於每一位大學生來說,沒有不渴望成功的,也希望自己能夠學到真本領,擁有真功夫。然而,一旦處於現實之中,各種意想不到的現象會不斷地衝擊著這顆渴望成功的心,讓這顆不太成熟的心左右搖擺,時常迷失,害怕老師提問,害怕做不好,害怕別人說閒話等等,拖延症狀由此產生。
怎麼辦?我們是任由這些害怕存在呢,還是想辦法去消除害怕,迎接挑戰?
《拖延心理學》的兩位作者鼓勵我們:「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首先我們大學生要過好思想關,思想不過關,最好的方法也是無效的。為此,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有消除拖延頑症的意願嗎?我為什麼願意消除(不願意消除)拖延頑症?
對此,我們不妨將自己身上的拖延症狀羅列出來,並將造成的危害或即將產生的不良後果進行羅列或預測,並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意願,也建議大家同時閱讀這一本《拖延心理學》。
一旦過了思想這一關,接著就是要找尋產生拖延的深層原因,是「害怕」造成了拖延,還是「懶惰」造成了拖延?是「不願被人委派任務」造成的拖延,還是「目標太高」造成的拖延?……
只有找到了造成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而這方面《拖延心理學》可以為我們把脈。
有了充分的思想基礎,也找到了產生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那麼剩下的就是方式方法問題了。「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中的「武器」,就是指向拖延頑症開戰的有效方法。
對此,美國這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給我們提供了9種治癒拖延頑症的方法,同學們不妨一試。
第一,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
即具體而實在的目標,而不是籠統的目標。
例如:「我從明天開始要提前10分鐘到課堂」,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遲到」;「我首先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幾次,然後參加元旦晚會的演出」,而不是「我下次再參加吧」。
第二,將目標進行分解,分解成短小而具體的迷你目標。
例如:「今晚我將花2個小時來完成這項任務,再用1個小時來準備明天需要討論的問題」;「明天的討論我要第一個發言,提出我的見解」。
第三,現實地對待時間。
不好高騖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問問自己:「這個任務將會花去我多少時間?而我能抽出時間投入其中的是多少?」而不是「我明天有充足的時間去做這件事。」
第四,只管開始做。
注重第一步的邁出,同時不要企望「一口氣吃出個胖子」。
第五,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當你遭遇到第一個困難的時候,不要放棄,將該困難也當作你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例如:某同學去老師辦公室請教問題,結果老師不在,從而產生兩種選擇。選擇一:「老師不在辦公室,今天的作業是完不成了,還不如去打球。」選擇二:「老師不在辦公室,在他來之前我再思考一下作業,也許會有新發現。」
那麼,我們應該作何選擇呢?結果不言自明。
第六,保護你的時間。
對於額外的事情或不必要的事情,要敢於說「不」。
例如:對上課時的來電或簡訊,可以置之不理,課後可以回過去。
第七,留意你的藉口。
不要習慣性地利用藉口來拖延,「我累了,以後再做。」而應該是「我累了,爭取在15分鐘之內將作業完成,然後小睡一會。」
第八,獎賞你一路上的進步。
將獎賞聚焦於你的努力,而不是結果。需要提醒的是:即使邁出了一小步也是一種進步。
例如:某同學說:「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則我就會感覺哪裡不對。」而應該是「我已經努力地完成了任務的前幾步,感覺很好。現在我打算和同學們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第九,將拖延看成是一個信號。
要停下來時常問問自己:「拖延的感受怎樣?它意味著什麼?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從而在拖延和行動之間作出選擇。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期。怎樣過好這個過渡期,每一位大學生都將面臨「拖延」的考驗。
「拿起武器,向拖延挑戰」是本文想傳達給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的一種態度,這個態度是明確而具體的。希望這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拖延心理學》能夠幫到你,能夠在你身上得到持之以恆的實踐。
期待你勝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