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2020-09-26 楊乾堯

最近,一位10歲孩子的媽媽向我訴苦:「孩子每天的作業都要拖到晚上11點,每次都讓我催個不停,真拿他沒辦法!」

「有幾次的作業,我看了一下都非常簡單,數量也不多,以為晚飯後一小時之內就可以做完,我還給他準備了後面的閱讀練習,結果他還是磨蹭到了晚上11點,著急啊!」

聽到這裡,我基本上算找到原因了,孩子的磨蹭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孩子做完作業還會有新的作業。孩子磨蹭是對家長額外布置任務的一種抗拒!

類似這種磨蹭、拖延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結為「拖延頑症」。

「拖延頑症」不但孩子有,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這是困擾我們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我們既愛它,又恨它。愛它是因為有了它舒服,可以「遮風擋雨」,可以避免擔責;而恨它則是因為它容易誤事,設定的目標常常被耽誤,計劃的事情常常泡湯。

面對如此困擾我們的拖延頑症,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花了25年的時間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著力打造出了一部經典力作《拖延心理學》,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拖延頑症」開了一劑良藥。

該書大量例舉了人們拖延的各種「症狀」以及造成的不良後果,探究了產生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並提出了消除拖延頑症的方式方法,鼓勵人們「拿起武器,向拖延宣戰!」

楊老師認為:《拖延心理學》是一本值得向您推薦,並可以進行研讀踐行的一本書,更適合剛入學的大學新生認真閱讀,努力踐行。

同學們上了大學以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家長全方位的監管沒有了,學校老師保姆式的督學沒有了,有的是大把時間的自由支配,有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此時,你的拖延症可能會加速抬頭,如果管控不好,它會把你拖向深淵。

如下拖延場景在大學生中經常出現:

場景一:快上課了,甲同學還在寢室磨蹭,乙同學催了幾次還不見他(她)動身。

其實,甲同學磨蹭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害怕不喜歡的課程老師,害怕老師提問。因為當天的第一堂課就是由不喜歡的張老師上的,張老師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課堂提問,而甲同學由於對該課程不感興趣,又不喜歡張老師的講課風格,沒有學好,所以就害怕上課時被張老師提問,磨蹭了起來。乙同學沒有發現甲同學磨蹭的真正原因,不斷催他(她)快點,以為他(她)的時間觀念不強呢!

場景二:A同學的歌唱得很好,常常在寢室或非正式的同學聚會場合高歌一曲,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聽。元旦快到了,輔導員老師想請A同學在晚會上表演一曲,卻遭到了她的拒絕,幾次做工作都沒有做通,就這樣一直拖延著。

其實,A同學不願意上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害怕,害怕上場失敗,唱不好。她從來沒有在正規場合唱過,也很想嘗試一下,但由於內心過不了害怕失敗這一坎,心理沒有調節過來,就遲遲沒有答應。

類似拖延的現象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出現,不勝枚舉。

綜合以上兩種拖延的場景,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害怕」:害怕老師,害怕失敗,甚至還會害怕成功!

誠然,對於每一位大學生來說,沒有不渴望成功的,也希望自己能夠學到真本領,擁有真功夫。然而,一旦處於現實之中,各種意想不到的現象會不斷地衝擊著這顆渴望成功的心,讓這顆不太成熟的心左右搖擺,時常迷失,害怕老師提問,害怕做不好,害怕別人說閒話等等,拖延症狀由此產生。

怎麼辦?我們是任由這些害怕存在呢,還是想辦法去消除害怕,迎接挑戰?

《拖延心理學》的兩位作者鼓勵我們:「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首先我們大學生要過好思想關,思想不過關,最好的方法也是無效的。為此,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有消除拖延頑症的意願嗎?我為什麼願意消除(不願意消除)拖延頑症?

對此,我們不妨將自己身上的拖延症狀羅列出來,並將造成的危害或即將產生的不良後果進行羅列或預測,並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意願,也建議大家同時閱讀這一本《拖延心理學》。

一旦過了思想這一關,接著就是要找尋產生拖延的深層原因,是「害怕」造成了拖延,還是「懶惰」造成了拖延?是「不願被人委派任務」造成的拖延,還是「目標太高」造成的拖延?……

只有找到了造成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而這方面《拖延心理學》可以為我們把脈。

有了充分的思想基礎,也找到了產生拖延頑症的深層原因,那麼剩下的就是方式方法問題了。「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中的「武器」,就是指向拖延頑症開戰的有效方法。

對此,美國這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給我們提供了9種治癒拖延頑症的方法,同學們不妨一試。

第一,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

即具體而實在的目標,而不是籠統的目標。

例如:「我從明天開始要提前10分鐘到課堂」,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遲到」;「我首先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幾次,然後參加元旦晚會的演出」,而不是「我下次再參加吧」。

第二,將目標進行分解,分解成短小而具體的迷你目標。

例如:「今晚我將花2個小時來完成這項任務,再用1個小時來準備明天需要討論的問題」;「明天的討論我要第一個發言,提出我的見解」。

第三,現實地對待時間。

不好高騖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問問自己:「這個任務將會花去我多少時間?而我能抽出時間投入其中的是多少?」而不是「我明天有充足的時間去做這件事。」

第四,只管開始做。

注重第一步的邁出,同時不要企望「一口氣吃出個胖子」。

第五,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當你遭遇到第一個困難的時候,不要放棄,將該困難也當作你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例如:某同學去老師辦公室請教問題,結果老師不在,從而產生兩種選擇。選擇一:「老師不在辦公室,今天的作業是完不成了,還不如去打球。」選擇二:「老師不在辦公室,在他來之前我再思考一下作業,也許會有新發現。」

那麼,我們應該作何選擇呢?結果不言自明。

第六,保護你的時間。

對於額外的事情或不必要的事情,要敢於說「不」。

例如:對上課時的來電或簡訊,可以置之不理,課後可以回過去。

第七,留意你的藉口。

不要習慣性地利用藉口來拖延,「我累了,以後再做。」而應該是「我累了,爭取在15分鐘之內將作業完成,然後小睡一會。」

第八,獎賞你一路上的進步。

將獎賞聚焦於你的努力,而不是結果。需要提醒的是:即使邁出了一小步也是一種進步。

例如:某同學說:「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則我就會感覺哪裡不對。」而應該是「我已經努力地完成了任務的前幾步,感覺很好。現在我打算和同學們一起去看一場電影。」

第九,將拖延看成是一個信號。

要停下來時常問問自己:「拖延的感受怎樣?它意味著什麼?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從而在拖延和行動之間作出選擇。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期。怎樣過好這個過渡期,每一位大學生都將面臨「拖延」的考驗。

「拿起武器,向拖延挑戰」是本文想傳達給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的一種態度,這個態度是明確而具體的。希望這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拖延心理學》能夠幫到你,能夠在你身上得到持之以恆的實踐。

期待你勝利的消息!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 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宣戰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非常不簡單,它風靡二十五年,由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合著。一直緊緊抓住「拖延」這個主題不放,生生把拖延問題的研究做大做強。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把拖延懶惰和個人品行劃等號,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層次分析拖延症的癥結所在,並將其連根拔起,運用更加積極的心理學,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拖延心理學》①
    一句話簡介 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告訴你:如何識別、徵服拖延症。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
  • 透過《拖延心理學》看孩子的拖延
    作者:李玲從漫長的寒假網課到神獸們終於歸籠複課,再到即將到來的暑假……總也繞不開的拖延之路如果可以,孩子也不會拖延啊!拖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拖延的原因是什麼?家長該怎麼做?別著急!別擔心!!我們來了!!!針對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面臨的困擾,策劃了&34;系列線上活動。
  • 向拖延惡習開刀?《拖延心理學》教我們找出病灶,對症下藥
    小麗從開始一項新的任務,到任務完結的過程中,情緒起起落落、行動斷斷續續,導致整個任務的進度緩慢的現象,在《拖延心理學該書的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全球首個拖延工坊的創始人,資深心理諮詢師。三十多年來幫助因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的人們擺脫困擾。書中既對引起拖延的根源進行了追溯,又給出了幫助拖延者採取行動的建議。01 什麼是拖延?
  • 拖延心理學-你以為的無能為力只是拖延而已
    讀一本書,讓思維不再局限看一段文,讓生活更加精彩今日推薦《拖延心理學》   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它吧!」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慢慢變成了我不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們總認為壓迫感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解剖了拖延是為何物,為何人會拖延,拖延的具體原因,方方面面解剖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並從中找出應對拖延的方法,寫的詳盡又極具針對性。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拖延心理學》| 家有重症拖延少女,逼得我到處尋良方
    其中,我覺得值得一看的,就包括今天推薦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是200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兩人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心理學》:痛恨拖延卻又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問題出在哪?
    一、了解拖延的原因,就是了解自己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作者S J 斯科特列出了拖延的8種原因。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是在拖延。拖延讓人一邊自責,一邊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拖延心理學》中,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拖延和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中,兩位作者也探討了時間的話題,教我們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係,建立成熟的時間觀。1、客觀時間 v.s. 主觀時間時間分為兩種,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鐘錶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風靡25年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兩位心理學博士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並且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讓我們來看看《拖延心理學》兩位作者的介紹。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終結拖延症》學習記錄
    本書講了運用心理學方法行之有效地解決拖延症,讓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積極高效,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體驗。「五步改變法」是認知方法中的重要武器,也是終結拖延症必不可少的流程。1,覺察。人或多或少會對自己有所不滿,平時難以發覺,在向拖延症亮劍的過程中,讓這種不滿和自卑會徹底暴露出來。5,自我實現。是幸福感的終極來源,無論何種表現形式,就是用心觀察能夠讓自己得到自我實現的改變和小事,然後強化這種幸福感,並從中獲得持之以恆的力量。
  •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是不是在想,如果不是中間有太多幹擾造成了拖延,年初制定的那一摞計劃,肯定能按時完成?拖、拖、拖,一年到頭,兩手空空!拖延是個大問題,很多人為之頭疼。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想拖延。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
  • 《拖延心理學》:拖!你為自己挑選了一條布滿情緒地雷的道路
    《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心裡咯噔了一下,趕緊拿起一顆慄子,一捏露出裡面的仁,壞了,又捏起來一顆,還是壞的。到最後,我終於打開了這袋慄子,結果出乎意料。你還是會繼續拖延下去。《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萊諾拉·袁從五個部分十六章闡述了上述拖延怪圈的現象。本書的主要觀念就是:不否認、不遺忘,不判斷,而是如實接受,好好利用。
  • 《拖延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拖延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配圖:Online《拖延心理學相對於其他完全依賴個人經典的自救書,這本《拖延心理學》從認知、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再到神經生物學,可以說非常詳細。這種對待時間的態度激發了更多的拖延。在現實中拖延症帶來的後果是嚴重且巨大的。人們本可以完成的工作沒有完成、本應該實現的理想沒有實現,從而進一步陷入這種惡性循環。1.1 拖延症的誘因:完美主義具體而言,拖延症的第一大因素是完美主義。
  • 心理學:克服拖延的7種訣竅
    拖延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倘若你有拖延的惡習,不妨試試我特別為你整理的7種訣竅。一、改變認知。你會發現,拖延者一般害怕失敗,總是活在別人的看法當中。這種人往往擁有一種固定思維模式,他們希望通過表現來證明自己。
  • 拖延心理學
    拖延既不是惡習,也不是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焦慮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每個人都會拖延,拖延根本就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要分析出它的成因,並尋找出它所對應的解決方法。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也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方面的問題。
  • 《拖延心理學》:讓人糾結、痛苦,卻根治不好的拖延症,有救了
    為何我們一直都想克服拖延,並為此制定了各種詳細的計劃,依然無法根治的拖延呢?《拖延心理學》作者根據25年來的實戰經驗指出,拖延的原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
  • 《拖延症心理學》讀書筆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家《拖延症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他們研究拖延症有30多年了。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也許也許我們自己就有拖延症,或許你身邊的人有拖延症,這本書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江淮讀書月】|合小圖薦書:拖延心理學
    合小圖薦書 |2020045期1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下,你是否每天都忙著向外界傳遞各種各樣的聲音來表達自己,大家是否都有拖延的困擾,今天就推薦一本讓你了解拖延的心理學的書《拖延心理學》,作者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