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拖延心理學》看孩子的拖延

2020-08-28 星揚家長學院

作者:李玲

從漫長的寒假網課到神獸們終於歸籠複課,

再到即將到來的暑假……

總也繞不開的拖延之路

(攝影:新民晚報攝影記者 周馨)

打著哈欠上網課的孩子和陪著上網課而崩潰的大人。

(攝影:崔力)

在家沒有約束的日子,上網課難免各種姿勢。

(攝影:新民晚報攝影記者 周馨)

上課期間,房間裡任何一樣東西都會被隨手拿在手裡&34;。

資深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告訴你:

這樣的現象叫做拖!延!症!

如果可以,孩子也不會拖延啊!拖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

拖延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該怎麼做?

別著急!

別擔心!!

我們來了!!!

針對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面臨的困擾,策劃了&34;系列線上活動。

本次系列活動中,我們將邀請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多位資深專家,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結合大家遇到的具體問題,來講述孩子成長過程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和理念,介紹一些有益的學習理念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多年以來,他們一直在一線崗位從事研究、教學和諮詢的工作,幫助了很多孩子和家長,擁有豐富的案例和經驗。

我們將通過線上直播平臺與大家進行互動,推薦相關書籍,以期給大家實用的解決方法和建議。

本次講座的內容提綱如下

拖延的現實表現有什麼?

孩子就是懶不想學嗎?

拖延的外在因素是什麼?

拖延的內在因素是什麼?

生活中的拖延怎麼處理?

主講嘉賓


李玲

現某小學校長,資深教育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教育教學研究員、催眠師、釋夢師,尤為擅長親子教育、學生心理、情緒調節。

專注教育實踐三十二年,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歷。

是學生的老師,也曾是老師的老師。

致力於共同成長,舉辦過三期「霖粼心理小組」的長程培訓。

在「人話講堂」平臺進行的三十多期講座在「喜馬拉雅」上播出,深受歡迎。

合著有:《自我教育與教師成長》、《教學創新的技術》等近十本。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最近,一位10歲孩子的媽媽向我訴苦:「孩子每天的作業都要拖到晚上11點,每次都讓我催個不停,真拿他沒辦法!」「有幾次的作業,我看了一下都非常簡單,數量也不多,以為晚飯後一小時之內就可以做完,我還給他準備了後面的閱讀練習,結果他還是磨蹭到了晚上11點,著急啊!」聽到這裡,我基本上算找到原因了,孩子的磨蹭是家長造成的,因為孩子做完作業還會有新的作業。
  • 拖延心理學-你以為的無能為力只是拖延而已
    讀一本書,讓思維不再局限看一段文,讓生活更加精彩今日推薦《拖延心理學》   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它吧!」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慢慢變成了我不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們總認為壓迫感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解剖了拖延是為何物,為何人會拖延,拖延的具體原因,方方面面解剖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並從中找出應對拖延的方法,寫的詳盡又極具針對性。
  • 《拖延心理學》①
    一句話簡介 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告訴你:如何識別、徵服拖延症。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拖延心理學》:家長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症,要避免陷入相互挫敗
    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在其著作《拖延心理學》結合案例,深入地分析了家庭是如何影響孩子成為拖延者,並給出了父母應對孩子拖延可採取的建議。孩子在該做作業的時候看動畫片,家長說「你要是學習有這樣的勁頭,成績早就上去了。一天到晚不幹別的,成天想著玩,我看也考不上什麼好學校,將來找不找得到工作,別指望我養你一輩子」。無端地指責智慧讓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與家長的隔閡越來越遠,為了擺脫家長,在更多的事情上拖延,破罐子破摔。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拖延和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中,兩位作者也探討了時間的話題,教我們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係,建立成熟的時間觀。1、客觀時間 v.s. 主觀時間時間分為兩種,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鐘錶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風靡25年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兩位心理學博士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並且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讓我們來看看《拖延心理學》兩位作者的介紹。在這本書裡面,兩位心理學博士深入剖析了拖延心理,拖延症有哪些狀態、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解決方法
  • 向拖延惡習開刀?《拖延心理學》教我們找出病灶,對症下藥
    小麗從開始一項新的任務,到任務完結的過程中,情緒起起落落、行動斷斷續續,導致整個任務的進度緩慢的現象,在《拖延心理學你正在做項目調研 ,老師打電話告訴你孩子發燒了,物業聯繫你水管漏了,你選擇了先帶孩子去看病,其他事情放一放。你工作起來一貫風風火火、雷厲風行,一天身體不適,決定休息兩天,再處理工作。你想更換一臺冰箱,跑遍了商場,發現沒有想要的規格,決定今天先不買,過兩天再看看有沒有新品。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拖延心理學》:讓人糾結、痛苦,卻根治不好的拖延症,有救了
    為何我們一直都想克服拖延,並為此制定了各種詳細的計劃,依然無法根治的拖延呢?《拖延心理學》作者根據25年來的實戰經驗指出,拖延的原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
  • 《拖延心理學》:痛恨拖延卻又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問題出在哪?
    一、了解拖延的原因,就是了解自己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作者S J 斯科特列出了拖延的8種原因。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是在拖延。拖延讓人一邊自責,一邊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拖延心理學》中,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 《拖延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拖延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配圖:Online《拖延心理學相對於其他完全依賴個人經典的自救書,這本《拖延心理學》從認知、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再到神經生物學,可以說非常詳細。所以很多有拖延症本身也都是控制欲比較強的(亦或者是曾受到他人高壓控制的人),由此在工作中產生的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家庭因為是獨生子女,溺愛和高壓控制著孩子,由此造成這代孩子產生了消極抵抗的行為。
  • 《拖延心理學》| 家有重症拖延少女,逼得我到處尋良方
    其中,我覺得值得一看的,就包括今天推薦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是200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兩人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症心理學》讀書筆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家《拖延症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他們研究拖延症有30多年了。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也許也許我們自己就有拖延症,或許你身邊的人有拖延症,這本書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是不是在想,如果不是中間有太多幹擾造成了拖延,年初制定的那一摞計劃,肯定能按時完成?拖、拖、拖,一年到頭,兩手空空!拖延是個大問題,很多人為之頭疼。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想拖延。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
  • 孩子「拖延症」,不知如何教育的家長看這,讓孩子擺脫「拖延症」
    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表現。「拖延症」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家長們普遍對孩子冠以的標籤。從上面的定義來看,家長們也不要擔心,它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文墨認為孩子們所謂的「拖延症」只是孩子對不喜歡做的事情一種抵抗而已。
  • 《拖延心理學》讀書感悟
    當然,最初吸引我看這本書,就是因為它的書名中有「拖延」。我不算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但是我仍然堆積了很多微課沒有聽,讀書感悟沒有寫,書架上很多書已經在那裡待了很久都沒有被翻開;不願意在家發快遞,有時候甚至不願意拆快遞;家裡亂糟糟的,動動收拾的念頭最後終究沒有行動,直到忍無可忍。
  • 找對孩子拖延症的原因,教會孩子,和拖延說拜拜
    放學回家很多小朋友們也是先看電視、玩手機,回家作業要麼敷衍爸爸媽媽說做完了,要麼就是要等父母帶著一起做;收拾整理學習用品就更別提了,很多父母都會看不下去孩子的書桌或者書包很亂,就幫孩子把這項工作給完成了。
  • 《拖延心理學》| 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宣戰
    所以,拖延是「重病」,得治。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非常不簡單,它風靡二十五年,由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合著。一直緊緊抓住「拖延」這個主題不放,生生把拖延問題的研究做大做強。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把拖延懶惰和個人品行劃等號,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層次分析拖延症的癥結所在,並將其連根拔起,運用更加積極的心理學,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
  •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更需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問題
    他家孩子差不多該上一年級了,據朋友說孩子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讓他收拾玩過的玩具,總要拖到父母不得不衝他發脾氣才收拾。做家庭作業更是這樣,明明放學回家有時間做,卻非得拖著到晚飯之後才做,做作業的時候還要拖拉著,一會兒看著一會兒看那。總是做完作業就不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