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書感悟

2021-02-19 童玩童樂

邊看著微信讀書看這本書,邊分享,很多朋友都說被我種草了這本書。恩,這本書確實挺不錯的。雖然主題是拖延,但是並不局限於拖延。當然,最初吸引我看這本書,就是因為它的書名中有「拖延」。

我不算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但是我仍然堆積了很多微課沒有聽,讀書感悟沒有寫,書架上很多書已經在那裡待了很久都沒有被翻開;不願意在家發快遞,有時候甚至不願意拆快遞;家裡亂糟糟的,動動收拾的念頭最後終究沒有行動,直到忍無可忍。

在盒子身上,我也能看到,她磨蹭著不想去換衣、洗漱出門去上學;她磨蹭著不想去收拾她的書和玩具,……我心情好的時候,耐心的催促,來點遊戲力什麼的,既活躍了氣氛,又愉快的做完事;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吹鬍子瞪眼,就差拳打腳踢了,結果小盆友戰戰兢兢的收拾完、免不了哭哭啼啼一番。

開篇,作者就提出了拖延最有可能的成因,看看,能否對號入座?

斯蒂爾最終找出了四個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其實,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拖延的解釋:拖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問題,埃及有兩個詞都可以翻譯成「拖延」,這兩個詞都跟生存有關。其中一個詞暗指拖延是一個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衝動而犧牲的精力,從而達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個詞暗指拖延是一個有害的習慣,是在完成一件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完成的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懶惰。

要弄清拖延有沒有成為你的一個問題,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讓你煩惱不已。

拖延,在如今看來多少帶著貶義,但實際上,應該還暗含著褒義在裡面。之所以會為拖延所困,說到底還是因為拖延本身給我帶來了麻煩。比如花錢買的微課沒聽、書沒看,隱隱會有心理壓力,覺得這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比如小盆友做事的磨蹭、拖拉會讓我心情煩躁,積累起來非爆發了事。如果,拖延本身並未給我增加煩惱,那麼早點做和晚點做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認為,人們之所以產生拖延的不良習性,是因為他們害怕。他們害怕如果他們行動了,他們的行為會讓他們陷入麻煩。他們擔心如果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會有危險的結果等著他們。在所有無序和拖拉的背後,他們其實在害怕他們不被接受,以至於他們不僅躲開這個世界,甚至還躲開他們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的反感是相當痛苦的,但是比起去看清真實的自我所帶來的脆弱和無地自容,這樣的感受或許更能夠被承受得起,拖延是保護他們的盾牌。

這部分內容和阿德勒的目的論如出一轍,書裡舉了個例子,就是戴維是一名律師,他每次在開庭前就拖延著、無法按時完成庭審準備。因為,如果他的表現不盡人意,他總是可以這樣說:「如果再給我一個星期,我會做得好多了。」換句話說,失敗的判決讓戴維如此害怕,以至於他寧願拖拖拉拉,甚至有時候不惜面對災難性的後果,以避免自己的最佳表現被人評判。他對自己的最佳表現得不到充分評價感到非常恐慌。

看到戴維的案例,我想起了最近陪盒子用積木玩圖案的旋轉,她就各種拖延,一會兒聊聊天、一會兒玩玩別的東西,就是不願意把旋轉後的圖案拼出來。看著她那拖拖拉拉的樣子,心裡蹭蹭的冒火,這種感受我覺得在她上學以後寫作業的時候會經常出現。。。

後來我分析,這部分內容可能對於盒子來說,確實太難了,她不會,但是又害怕完不成對我沒辦法交待,所以就拖延著。這可能就屬於拖延的第一個成因:對成功信心不足。

事後,跟盒子聊,她對那個旋轉圖案的難度定義為9,相當難了,所以,我跟她商量調整難度再試一試。調整之後,她覺得難度已經降為5,所以很願意去接受挑戰、面對錯誤並進行調整,拖延的行為也就不復存在了。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我們對拖延者完美主義傾向的觀察。在研究人怎樣面對失敗的時候,她識別出了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一種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固定不變的。成功不過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證明你是聰明的、有才幹的。並且,在生活中面對每一個挑戰的時候,你必須一再地證實這一點。如果你具有固定心態,就容不得任何情況的任何錯誤,因為錯誤是失敗的證據,錯誤說明了你其實根本不聰明,也沒有才幹。

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陷進完美主義者的心理癱瘓時,想想在那種情況下最糟糕的處境究竟是什麼。你可以提醒自己:雖然這些幻想的處境是你所恐懼的,但是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誇大了。同時,如果你更進一步,將自己的固定心態轉化為成長心態,那麼,你或許會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不完美——它是你提升自己、學習新知識的一個推動力,而並非致命打擊。

這部分可能就是一直說的「誇孩子努力而不是誇聰明」,就在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讓他能看到努力能帶來的結果。

我們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如何看待失敗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具有成長心態,抗挫折能力強,但是對於盒子這種天生不樂觀、易於放棄的小盆友,要培養她這種心態,就需要進行很多努力。

在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分解目標是很重要的,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讓孩子完成起來更容易,也就越能認識到努力的做好每一個步驟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在後面介紹如何應對拖延的內容中也有涉及。

比如最近帶孩子玩酷拼,每次她抽到一張卡片都說很難,但是慢慢的,知道每張卡片能分解成16個正方形,拼正確每一個正方形就能最終拼完,她就不會再有很強烈的畏難情緒了。

如果拖延的時候你在為自己的報告或者演講稿是否足夠出色而擔心,或者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比其他人更好,那麼,你的拖延可能跟害怕別人的評判有關。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嘀咕的是:「這個任務真是荒謬透頂,我不應該做這種事情。」或者「我幹嗎要按照她的意思來做?」那麼,你很可能是在為權力而戰。在這樣的一些情況中,拖延起到了一個平衡器的作用。你的上司不再顯得那麼有權勢,因為他不能逼迫你準時完成。你感到自己更有控制感,因為你在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情——那就是你可以決定去延遲。

看過這段,我首先想到的是盒子早起上學的磨蹭和睡覺前的磨蹭,裡面就有權力鬥爭的原因。還記得我以前也會這樣,那時候就在想「為什麼我要按照你的意思來做?」不想上學但又不得不上、不想睡覺但又不得不睡,那麼,唯一她能使用的手段就是拖延。

正面管教裡面有一個工具,叫日常慣例表,跟孩子規定好睡前的程序,並定出執行時間。在使用的過程中,除了堅持比較難之外,難以繼續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常慣例表的制定,裡面有多少是孩子參與制定、有自主權的?它是否又是家長控制的一種手段呢?比如我家睡前的慣例,程序是固定的,讀書、洗漱、睡覺,但是具體執行時間呢?9點開始洗漱還是10點,通常是矛盾的焦點,無法達成共識。

所以,就像書中所寫:很多對被控制比較敏感的拖延者都是成長在一個不鼓勵自主把握生活的環境中。這些孩子可能從小被嚴格地管束,個人習慣被過度幹預,他人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感到受到侵犯,不斷的批評讓他們失去自信,太多的限制壓制了他們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所有這些都阻礙了他們通向獨立的道路。很多這樣的抗爭是回憶所不能及的,因為在很早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為飲食、睡眠和自由探索而不斷抗爭。 對父母來說,為了支持孩子的自我發展,同時也為了給他們一定的指引和限制,有必要在孩子的自立傾向與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之間取得平衡,但這始終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在本書中,特別有收穫的一部分,就是: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事實上,你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可能讓另一個人迷惑不解,甚至生氣發火,因為他也有他自己獨特的時間感,而且很可能跟你的大為不同。

每個人對時間的主觀感受都不相同,比如說,家裡有東西需要收拾,我跟盒子爸說把這些收拾好吧,我的意思是馬上就收拾好,然後該幹什麼幹什麼;但是盒子爸的理解就可能是:睡覺之前收拾好。所以,當我出去一趟再回來後,發現東西還散落在各處,或生氣、或失望,總之,很不爽。

好吧,既然跟老公對時間的主觀感受都不一致,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差異就更大,由此帶來的衝突也是可以想像的。

雖然學步階段的孩子基本上還是生活在主觀時間中,但是他們也開始逐漸適應父母親的時間。父母可能會要求孩子馬上配合——「現在就停止玩玩具,馬上到這裡來!」或者通過「玩耍時間結束了」這樣的一些提醒,他們會逐漸從無時間的狀態中走出來。父母會不斷地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學步階段的孩子會馬上了解到:通過拒絕配合,他們可以展現自己的意志和力量。 孩子可能會將時鐘看成是一個想要控制他的敵人,或者是一個可靠而安全的夥伴。因為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時間觀始終在發揮影響力,所以實際上不是時間本身創造了他們對時間的態度,而是親子關係的好壞本身對孩子的時間態度有影響。後來,當我們的拖延成了一場與時間抗爭的戰鬥時,實際上我們抗爭的不是時間,而是那些想要控制我們的人。與客觀時間的抗爭實際上可能反映了內心對父母時間的抵制。

磨蹭、拖延也是抗爭的一種方式,是一種消極抵抗。所以當孩子再次出現拖延的行為的時候,需要我反思一下,對孩子是否過於控制。

你所回憶的過去也是立足當下的過去,對過去的回憶跟當下的狀態有關。

當你反思你對時間獨特的主觀感受時,考慮一下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相互影響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因為它們三者之間是在不斷地交互影響著。雖然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依次地發生在一個線性的時間框架之內,但是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任何我們經歷到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當下這一刻。 當你想起過去的時候,你是在當下想起它的,因此你現在的狀態會影響到你對過去的記憶。當你展望未來的時候,這種展望也是發生在當下的。所以,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無法分開的,它們無時無刻不相互交織在一起。

這段有點繞,但是也不難理解。比如書中的一段話:作為一個嬰兒,你是通過別人來尋找自己的,而你的看護者的情緒經驗(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會塑造你的大腦,並影響到你的自我感覺。當你凝視他們眼睛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是否因為你在那裡而讓他們的眼睛裡閃著一絲喜悅?在他們這面鏡子中,你看到自己反射給他們的是什麼樣的形象?是一個高興愉快的人嗎?一個焦慮較少的母親,一個在滿足孩子不斷變化的需要過程中享受著這種樂趣的母親,會對她的孩子產生正面影響,使孩子成為一個能夠調整自己情緒的人,他能夠信任別人,對自己有好感並保持樂觀的希望。這些能力是自信和自尊的基礎。

如何看待這段文字就跟我當下的狀態有關。如果我之前看,我看到的是:我曾經的焦慮情緒是不是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怎麼辦呢?然後又陷入了對過去的自責之中。現在看這段文字,我看到的是:孩子需要一個情緒平穩,焦慮較少的母親,調整自己的情緒就是最重要的,所以還是要多愛自己,才能心情平和。

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很深的,甚至到我們成人後,它們依然在影響著我們,而通常我們不會意識到這些影響的存在。早年家庭關係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腦,因為這些家庭互動創造了新的神經通路,而一旦這些通路被建立,它們就穩固下來了。神經科學家指出:「人腦對未來的期待是以過去所習得的東西作為參照的。」你是通過過去的經驗來感知未來的。

當那些我們從家庭中學到的觀念和規矩不知不覺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麻煩,尤其是某些限制我們能力與創造力發展的規矩,對我們的禍害更大,因為這些觀念和規矩沒有經受過仔細的檢查,就偷偷溜進了你的大腦。

最近一直在想關於期待的問題。我們經常說,我們對孩子沒有期待,讓他們自由的發展。但其實,怎麼可能呢?我們制定的規則,讓他做的事情,帶他去的地方,等等等等,無不蘊藏著我們的期待,只不過,每個人對孩子期待的方面以及程度不同罷了。

就像家裡有了二寶之後,我們本心的都會期待兩個孩子能夠和諧相處、相親相愛,畢竟,沒有哪個父母希望兩個孩子生來就敵對、水火不容。所以,因為有了這樣的期待,我們會努力處理好老大的情緒、在兩個孩子發生衝突時跳出來不做評判、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所以,有期待也沒有什麼不好,沒有期待才會像「無條件的愛」那樣,難以做到。我們需要面對這些期待的存在,無需有愧疚感;孩子也同樣要接受期待的存在,畢竟,這就是他的成長環境。

最近看小別離,感慨很多,看到了曾經像朵朵那樣的生活,也看到了未來我作為家長的生活。從朵朵的角度看,童文潔真可恨啊,為什麼為了成績把朵朵逼成那樣;反過來,如果我是童文潔,我能否做的跟她不一樣呢? 期待,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只不過期待中夾雜著太多的東西,包括成績的壓力、同伴的比較、等等等等。所以,調整心態,擺正期待,是時時需要提醒自己的。

就像我們一樣,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所有的父母都會有糟糕的日子、糟糕的情緒和糟糕的行為。在這樣一些時間裡,父母無法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幸運的是,要做一個好父母也不用事事都跟孩子有呼應。親子依賴關係研究人員發現,父母親只要在30%的時間內對孩子有呼應就會養成孩子與父母間牢固的情感依賴。 或大或小的破裂是任何人際關係中司空見慣的一件事。關鍵是當破裂發生的時候怎麼處理好。如果一個父母表現不佳,或者忽視了孩子的需求,他可以啟動修補程序來彌補,「對不起,我火氣太大了,」或者「我沒有意識到你心裡這麼煩,需要跟我交談。」如果父母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起責任,那就會讓事態往好的方向發展。在重歸於好的時候,跟孩子建立一種夥伴關係,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受到一份尊重和價值。一個被人以尊重相待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自尊。

看到這部分,真是由衷的喜歡。沒有人希望通過看書而看到壓力。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不可怕,只要及時修補就好了。

現在,我看很多育兒或者自我成長的書或文章的時候,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做法是如何如何錯誤的,會有什麼惡劣的影響,看到這些,有什麼用呢?只是增加了愧疚、自責等心理壓力,那還不如做只鴕鳥,坦坦然然的把日子好好過下去。我現在想看的,不是雞湯,也不是1、2、3、4這樣的育兒步驟,而只是理解,捎帶來點糾錯的方法。

書中還介紹了幾個拖延的行為模式,比如下面這個:

時時處處幫助別人的行為看上去情有可原,這使它成為一種具有欺騙性的拖延。當你選擇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做事的時候,你似乎做了一個無私慷慨、值得讚揚的決定,但是,幫助他人而不照看好自己會讓你失去自我的方向。只要你把時間都用在照看別人身上,你就永遠也沒有機會形成自己的性格,發展自己的目標。我們並不是在提倡你去過一種完全自私的生活,也不是讓你一心專注於追求自己的目標。但是如果照看別人這件事成了你迴避自己的一種方式的話,這時你就成了一個受難者,而不是一個聖人。

從12章開始,就介紹了如何應對拖延。

主要方法有三:

1、制定明確的目標和計劃

2、學會判斷時間

將完成時間的預測與實際使用的時間作對比,以提高對時間的判斷能力,此為其一。

利用零散的碎片時間去做事,這比等待出現大塊空閒時間要容易和務實的多。

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不重要的事情就分派出去。

3、學會「接受」和「拒絕」

所謂接受,就是接受同頻人的幫助,就像書中所寫:當你尋求支持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對人。社交圈對你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研究顯示,如果周圍的人都停止吸菸,你就很容易戒菸;如果你身邊有很多胖子,你就很容易變成胖子。你需要找到那些友善、能鼓舞人且不妄加判斷的人,他們還必須務實,能夠專注於你的任務。選擇那些站在你一邊的人,他們能夠從你的角度看問題。

所謂拒絕,其實就是,學會做減法,直接拒絕哪些對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無益的事情,而不是通過拖延而消極拒絕。因為拖延有可能是我們無法承受「太多」的一個反應。

當其他人請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很難拒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加入他們的活動,提供一項服務。當我們被需要和重視的時候,尤其是當別人說服我們說我們是這份工作的最佳人選或者唯一人選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就會膨脹。有時候我們之所以答應去做事情,是因為我們想要取悅別人,或者我們擔心如果拒絕就會冒犯他們。但是為了一個錯誤的理由而答應去做事情最終還是會讓人不舒服,也可能會導致厭煩和拖延。對這些事情,你只需說不。

可能對有些對你產生負面影響的人,你根本沒辦法跟他們說不,尤其是當他們是你的同事或者家族成員的時候。你也許可以限制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或者培養出一個內心的隔離帶,這樣他們的負面言行就無法影響到你。

看到這段,想起一件事,也算是自己的成長。就是面對別人的要求,我會說「不」了。以前的我,覺得抹不開面子,別人的請求,即使自己不願意也會接受,結果事到臨頭,要麼臨陣脫逃,要麼心情鬱悶;現在,如果自己不情願,會坦誠的拒絕,不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與此同時,我更能接受別人對自己說「不」。

就像有個朋友有天找我,要我參加一個課程,如果換成以前的我,肯定就答應了,雖然那個課程我不是很感興趣,但是那天,我拒絕了,坦誠的告訴她我目前不感興趣,她也表示接受。沒有彆扭,也沒有怨懟,友誼也沒有因此而破裂。

第18章的標題是「聰明擺脫被動拖延的怪圈」,乍一看,很難理解,何為拖延的怪圈。原來,怪圈指的是,當你想要激發拖延者的鬥志,讓拖延者不再拖延,通常就然自己變得更加沮喪,從而相互挫敗。基本的衝突在於:你想要讓拖延者做某件事情,但是他不做,然後兩人的關係迅速惡化。

不得不說,這個怪圈經常出現在我周圍。在盒子拖延著做某事,我試圖說服她馬上行動不要拖延的時候,通常都會陷入這個怪圈,她仍然拖延,我從最開始的耐心說服變成了或沮喪或怒吼。

所以,這些建議對於我來說,格外珍貴。

不幸的是,拖延者往往並不將你的鼓勵看做是一種支持,相反,當你試圖控制局面的時候,鼓勵可能會被當做是一種對他的壓力或者幹擾。你不能假設你的良好意願會被他很好地接收到,當你通過鼓勵提醒拖延者的智能、才幹或技能的時候,尤其是如此。

拖延者會感覺到你的失望,他會比以前表現得更差。除了擔心要面對那個任務本身,他現在還必須擔心你。不久,拖延者就會開始沉默地怨恨你在他身上的投入——你成了他不能辜負的對象,成了另一個需要躲避的人。最後,他會從你面前撤退,企圖將你的失望和你新的努力一股腦兒地關在門外。

惱火和憤怒常常隨著失望接踵而來。你開始將拖延者的不作為看成是蓄意地針對你。你所有的努力都被橫加阻撓,拖延者的消極對待變得不可理喻。惱火可能來自於幾個不同的源頭。例如,你可能火冒三丈,因為拖延者抵制你所有幫助他的努力,而依然陷在其中,並且跟當初一樣地對你大嘆苦經。此刻他可能也處在憤怒之中,直接或間接地叫你「別跟我囉唆」。當那些沒有做的事情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利益,或者當你眼看著拖延者自暴自棄、冒著退學的風險、丟失工作、遭到財務損失、受到法律懲罰或者健康惡化,你特別容易遭受到挫敗感的打擊。當你去諷刺拖延者將事情弄得一團糟的時候,你或許會好受一點,因為至少你做了一些什麼,即便這會使事情更加無法收拾,而不是無助地站在一旁。

說「只管做!」這句話是對拖延者的一種威脅。當你說「只管做」的時候,你強調的是:拖延者沒有能力去做每個人都能夠做的事情。這讓拖延者的感覺更差。

說「我早就告訴你是這樣!」如果事情真的像你預料的那樣發生了,你或許有衝動想提醒拖延者說你是對的,但是當你真的這樣告訴了對方,它卻一點也不管用。不管他能不能承認,拖延者早就知道你是對的,所以這會讓他感覺很差。告訴他「我早就告訴你是這樣!」就像在傷口上撒鹽。你或許會覺得這樣做可以讓你獲得承認,但是這也會進一步疏遠你跟拖延者的關係。

當你的孩子糾結於一些跟學業相關的問題時,尤其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培養你自身的成長心態。注意那種只注重成績或者只強調孩子智力的內心傾向。相反,你可以為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認真投入的精神以及他所學到的東西而稱讚他們。注意他現在做某件事的時候跟以前相比有了多少進步。詢問他在學校裡感興趣的是哪些事情,而不是只關心他的考試成績。如果事情不太順利,幫助你的孩子思考一下他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樣可以幫助他在下一次做得更好。通過這樣的方式,你可以幫助自己和拖延者減除只關心結果而帶來的壓力,而變得更加尊重整個過程。這樣做使得拖延者不再那麼強烈地希望利用拖延作為一種心理策略來自我保護。從長期來看,將重心放在過程上反而有利於獲得一個更好的結果,學習的樂趣會強化學習的動力。

保持你的個人立場。你很容易忘記你與拖延者其實是兩個獨立的人,相反,你會覺得拖延者的問題好像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你可能會在拖延者的成功上投入太多,仿佛只有拖延者表現好了,你的自我感覺才會回歸正常。但是你的配偶和孩子並不是你,他們的表現並不是衡量你是一個好伴侶或好父親的唯一標準。

記住什麼是最重要的。想一想在一個關係中什麼對你最為重要?沒有人希望看到因為拖延,一個孩子沒有通過考試,一個配偶丟失了工作,一個有前途的僱員被降級,或者一個經理把自己的部門搞得一團糟。但是你值不值得跟你的配偶或孩子陷入憤怒的僵持狀態中?或者跟一個無法幫助到你的生意的僱員維持關係?或者為一個不會管理的經理工作?你不得不決定是什麼對你最重要,以及在你與一個長期拖延者的關係中什麼是最要緊的。然後你就可以專注於這個重要的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消除拖延。

如果你真的生氣了,直接告訴拖延者。毫無疑問,拖延者的拖拉會讓你很惱火或者大受打擊,讓拖延者知道他的哪些具體行為讓你坐立不安,跟他討論其拖延是如何影響你的。

表達要清楚,但是不要用懲戒的口氣說話。

最後,把書中給父母的建議放在這裡,幫助孩子克服拖延,很實用。

1、幫助你的孩子設定小目標。

→教你的孩子將一項任務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

→每一項任務都可以被分解成幾個部分。

→任何任務只能一步一步來。

→為工作設置簡短的休息時間——每次10分鐘或15分鐘。

→還有,如果15分鐘太長了,就縮短為5分鐘。

2、幫助你的孩子識別時長。

→練習讓他變得務實,而不要太過理想。

→練習預測完成一個任務需要的時間。

→從最後階段開始倒推,以準確了解合適的開始時間。

→看看時間安排,想想有多少時間真正可用。

→教你的孩子使用計時器。(如果沒有,去買一個!)

3、設置清晰的限定和結果。

→究竟必須要做到什麼事情,不做到的後果究竟是什麼?

→不是去設定一個任務(例如家庭作業)的開始時間,而是去決定什麼時候必須完成。

→考慮寫下一份書面約定。

→務實而堅持不懈地達成結果。

4、以相應的獎賞作為鼓勵。

→獎賞其努力、創造性和堅持,而不是因為結果而獎賞。

→很重要的一點是,為其採取的每一個步驟而獎賞他,而不只是獎賞最後一步的完成。

→為一個目標的完成以及一路上每一個步驟的完成而獎賞。

→將「藉口」轉化為「獎賞」——例如,「你餓了,那就再寫15分鐘論文,然後去吃點東西。」

5、記住這是誰的事情:誰是這份工作的主人?你的孩子,而不是你!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延伸。

→你孩子的表現並不是你個人價值的反映;調整好你自己的失望、好強、尷尬和妒忌等情緒。

→決不為你的孩子做他能夠自己做的事情。

→不要拯救!讓你的孩子自己品嘗苦果。(如果你有時決定幫助孩子完成某件事,請採用「時間交易」,這樣你的孩子通過為你做某些事情而償還你為他付出的時間。)

6、尊重你孩子對於獨立自主的需要。

→儘量保持彈性,儘可能地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

→慎重選擇是否開戰;爭得勝利或者證明自己正確真的要比維護好關係並幫助你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更為重要嗎?

7、無論什麼時候在你孩子身上或在你自己身上發現完美主義傾向,都要跟它作鬥爭。

→就錯誤進行交談,並幽默而欣然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注意不要誇大,承認人的局限和缺點。

8、談論恐懼——你自己的,也包括你孩子的。

→恐懼是普遍的人類經驗,有很多原因會造成人的恐懼感。

→在我們恐懼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採取行動。

→「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徵服恐懼。」

9、用好奇心而不是用判斷來聆聽你孩子所告訴你的事情。

→克制自己說這樣的話,「你為什麼不直接去做呢?」或其他一些說法,尤其不要帶著惱怒、不信任、蠻橫或者其他類似的語調跟孩子說話。

→絕對不要對你的孩子或對他的拖延問題表示貶低、羞辱、嘲弄或者輕蔑。(注意觀察其眼球翻轉的表情信號。)

→不管拖延多麼難以理解,事實上它有它的目的和用處,這一點必須被尊重。不帶著預先的判斷,你就更容易幫助你的孩子管控這些帶來障礙的情緒,並衝破阻力去採取行動。

10、是否存在某些潛在的且需要專業治療的情況。這些情況包括:

→抑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躁鬱症、對立叛逆性障礙、焦慮症(包括社交恐懼、恐慌症、強迫症)、睡眠障礙(特別需要注意睡眠呼吸暫停症)。


The End

相關焦點

  • 【江淮讀書月】|合小圖薦書:拖延心理學
    ,大家是否都有拖延的困擾,今天就推薦一本讓你了解拖延的心理學的書《拖延心理學》,作者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症心理學》讀書筆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家《拖延症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他們研究拖延症有30多年了。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也許也許我們自己就有拖延症,或許你身邊的人有拖延症,這本書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讀書月| 開卷有益,分享感悟
    讀書月| 開卷有益,分享感悟 2020-04-23 1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拖延心理學》①
    一句話簡介 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告訴你:如何識別、徵服拖延症。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
  • 透過《拖延心理學》看孩子的拖延
    作者:李玲從漫長的寒假網課到神獸們終於歸籠複課,再到即將到來的暑假……總也繞不開的拖延之路如果可以,孩子也不會拖延啊!拖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拖延的原因是什麼?家長該怎麼做?別著急!別擔心!!我們來了!!!針對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面臨的困擾,策劃了&34;系列線上活動。
  • 《拖延心理學》:「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面對如此困擾我們的拖延頑症,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花了25年的時間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著力打造出了一部經典力作《拖延心理學》,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拖延頑症」開了一劑良藥。
  • 拖延心理學-你以為的無能為力只是拖延而已
    讀一本書,讓思維不再局限看一段文,讓生活更加精彩今日推薦《拖延心理學》   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它吧!」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慢慢變成了我不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們總認為壓迫感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解剖了拖延是為何物,為何人會拖延,拖延的具體原因,方方面面解剖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並從中找出應對拖延的方法,寫的詳盡又極具針對性。
  • 風靡25年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兩位心理學博士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並且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讓我們來看看《拖延心理學》兩位作者的介紹。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心理學》| 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宣戰
    所以,拖延是「重病」,得治。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非常不簡單,它風靡二十五年,由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合著。一直緊緊抓住「拖延」這個主題不放,生生把拖延問題的研究做大做強。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把拖延懶惰和個人品行劃等號,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層次分析拖延症的癥結所在,並將其連根拔起,運用更加積極的心理學,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
  • 《拖延心理學》:痛恨拖延卻又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問題出在哪?
    一、了解拖延的原因,就是了解自己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作者S J 斯科特列出了拖延的8種原因。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是在拖延。拖延讓人一邊自責,一邊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拖延心理學》中,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心理學:克服拖延的7種訣竅
    拖延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倘若你有拖延的惡習,不妨試試我特別為你整理的7種訣竅。一、改變認知。你會發現,拖延者一般害怕失敗,總是活在別人的看法當中。這種人往往擁有一種固定思維模式,他們希望通過表現來證明自己。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拖延和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中,兩位作者也探討了時間的話題,教我們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係,建立成熟的時間觀。1、客觀時間 v.s. 主觀時間時間分為兩種,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鐘錶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巧用心理學「登門檻效應」應對拖延問題
    首先拖延這種事情,我們真的不陌生,有些朋友可能特別熟悉。 信誓旦旦的說著要多讀書,結果一年過去了,書架上的書還是沒有翻開;看著自己的雙下巴,下定決心要減肥,但是終究因一杯奶茶或者一頓夜宵,結束這罪惡的減肥想法;說著要早睡,但還是刷著劇,一天天熬至深夜;
  • 《拖延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拖延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配圖:Online《拖延心理學相對於其他完全依賴個人經典的自救書,這本《拖延心理學》從認知、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再到神經生物學,可以說非常詳細。這種對待時間的態度激發了更多的拖延。在現實中拖延症帶來的後果是嚴重且巨大的。人們本可以完成的工作沒有完成、本應該實現的理想沒有實現,從而進一步陷入這種惡性循環。1.1 拖延症的誘因:完美主義具體而言,拖延症的第一大因素是完美主義。
  •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是不是在想,如果不是中間有太多幹擾造成了拖延,年初制定的那一摞計劃,肯定能按時完成?拖、拖、拖,一年到頭,兩手空空!拖延是個大問題,很多人為之頭疼。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想拖延。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
  • 向拖延惡習開刀?《拖延心理學》教我們找出病灶,對症下藥
    小麗從開始一項新的任務,到任務完結的過程中,情緒起起落落、行動斷斷續續,導致整個任務的進度緩慢的現象,在《拖延心理學該書的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全球首個拖延工坊的創始人,資深心理諮詢師。三十多年來幫助因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的人們擺脫困擾。書中既對引起拖延的根源進行了追溯,又給出了幫助拖延者採取行動的建議。01 什麼是拖延?
  • 《拖延心理學》| 家有重症拖延少女,逼得我到處尋良方
    其中,我覺得值得一看的,就包括今天推薦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是200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兩人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心理學》:拖!你為自己挑選了一條布滿情緒地雷的道路
    《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你還是會繼續拖延下去。《拖延心理學》的作者簡·博克、萊諾拉·袁從五個部分十六章闡述了上述拖延怪圈的現象。本書的主要觀念就是:不否認、不遺忘,不判斷,而是如實接受,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