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2021-01-10 無戒小島

文/金臺望道

你珍惜生命嗎?那麼就請珍惜時間吧,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累積起來的。

——富蘭克林

又到了盤點一年收穫的時間了。

看看你年初立的flag,是不是覺得還沒來得及幹點什麼,一年就過去了?是不是在想,如果不是中間有太多幹擾造成了拖延,年初制定的那一摞計劃,肯定能按時完成?拖、拖、拖,一年到頭,兩手空空!

拖延是個大問題,很多人為之頭疼。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想拖延。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

看起來拖延是個生活習慣或時間管理方面的小問題,無非提高一下思想認識或者改進一下時間管理,就可以解決了。但事實上,造成拖延有著更多、更深刻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時間感的問題。

美國學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合撰的《拖延心理學》,是一本專門解決拖延問題的著作。他們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開始,她們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拖延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

關於時間感,本書指出: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事實上,你對時間的主觀感受可能讓另一個人迷惑不解,甚至生氣發火,因為他也有他自己獨特的時間感,而且很可能跟你的大為不同。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未能培養好恰當的時間感,所以總是在拖延,最終導致「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一、「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同步,才是「成熟時間」

拖延的形成與時間感有著密切關係。什麼是時間感?這得先從時間說起。

時間首先是哲學上一個極為深刻、抽象的概念,很多哲學大家都為其殫精竭慮思考過。如亞里斯多德曾質疑道:"如果沒有人來測定時間,時間還存在嗎?"牛頓相信時間是絕對的,不管有沒有人注意到它,時間始終存在。康德指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認知時間,但是我們卻可以經驗到它。愛因斯坦則認為,所謂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是幻覺。

但另一方面,時間不過是個極為日常、我們天天都在用的概念。通俗來講,它就是表示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時間的流逝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客觀時間。「客觀時間」是由鐘錶和日曆來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預知的:我們都知道每年都會有10月1日;電影在7點15分開場,如果你沒到那裡,你就錯過了開頭。每一個生日都標誌著你離生命的起點又遠了一年,離生命的終點又近了一年。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又是極具主觀色彩的。因為對於時間的感知,是造成人與人之不同的關鍵。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流逝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而這是不可量化的,也無從比較,這就是「主觀時間」。

它是我們對於鐘錶之外的時間的經驗。有時候我們感到時間過得很快;還有一些時候,時間又慢得像蝸牛爬。主觀時間有一個變體就是「事件時間」,它指的是圍繞著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而定位你的時間感。

那麼,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挑戰就是:將我們個人的主觀時間(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它就是事件時間)跟具有不可動搖性的鐘表時間這兩種時間整合到一起。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小說,預估六個月完成,如果真的在六個月時間完成了,說明你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是一致的,即使上下波動一點,也不要緊。

但如果你用了一年、兩年還沒有完成,說明你的時間感出了差錯。

有恰當的時間感,是一個幸運的事情。比方說,在沉浸在某件事情的時候,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離開,為準時赴約而適時動身出發,而不會在妥協中失去誠信。或者,當我們在做一個周期較長的工程時,雖然最後期限還遙遙無期,也感受不到一丁點壓力,但我們還是按時開始工作。

很多人就是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差距太大,導致時時事事都在拖延,最終把生活搞得一團糟!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時間感錯位?就在於時間感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有些人未能及時提升自己的時間感,在進入下一個年齡段時,時間感卻留在是一個時間段。

二、「時間錯位」:在時間感的演化中,停滯在另一個時間區域

《拖延心理學》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時間感是會隨著人的生理髮育、成長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年齡段,嬰兒、兒童、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時間感都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嬰兒來說,時間意味著從感覺到某種需要到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間隔。嬰兒完全處於「當下」這個時刻,不存在客觀時間的概念。當他餓的時候,不管時鐘上的客觀時間是幾點,得不到及時滿足,他們就會轉為絕望,就會感覺生命危在旦夕,為此而大哭大鬧。很多人儘管長大了,但一有需要就要求「立即」「馬上」滿足,不願稍有延遲。這就是典型的「時間巨嬰」,其實就是沒長大。

又如少年時間,青春期的開始標誌著一個人時間感的戲劇性轉變。他們看到了時間流逝的鐵證,一個長大了的十幾歲少年跟一個兒童的身體有著顯著的不同,並且是不可逆轉的。但青少年往往也有這種錯覺:未來在他們面前展現出一幕宏大的場景,讓他們感覺生命是無限的。

成長是一個不斷選擇和放棄的過程。但有些人會面臨很多的內心衝突,他們會拒絕承認他們需要永遠放棄某些人生道路,而利用拖延作為他們拒絕長大的庇護。他們固執地堅守少年期對時間無限和可能性無限的感覺,遲遲不走入可以讓他們長大成人的人生道路——完成學業,找一份工作,站穩自己的腳跟,建立起一個獨立的人生。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想要否認時間的流逝,並企圖掙扎著留在永恆的孩提時代。

拖延幾乎總會設法在某一個人生階段抓住我們。帶著他們跟時間的獨特關係,拖延者對於時間的感知往往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相符合。許多成人拖延者對於時間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青少年時期,而青少年對於時間的流逝是毫不在意的。作為一個成年人,他們卡在青少年的時間概念中。因為跟成人世界格格不入而陷入工作、家庭、健康和財務等諸多問題之中。

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本書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也給出一些技巧。

三、培養成熟時間的幾個小技巧

練習判斷時間。你能夠精確地預測一件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完成嗎?有時候人們會低估所需要的時間:「我可以在兩個晚上看完《戰爭與和平》。」或者說:「返稅的事只需幾個小時就可以搞定。」還有些時候,拖延者會高估所需要的時間,將清掃地下室之類的事情推遲進行,他們誤認為,「我現在沒辦法做這個,它很費時間。」而實際上,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解決。兩種情況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們會因此而無所事事。

學會利用零碎時間。阿蘭·卡凱因對拖延者有一個很好的建議,他在《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一書中描述了一個叫做「瑞士奶酪(上面有很多小孔的一種白色奶酪)」甚的時間管理方法。他建議在一個比較大的任務中使用「見縫插針」的方法,就是利用零碎時間,而不是消極等待整塊的時間段出現。

預防意外幹擾。根據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錯的事情都會出錯。」但是許多拖延者並不相信這條經驗法則,他們認為他們一旦下定決心專心做事,這條法則就不會在他們身上應驗。但事實上,意外的幹擾總是降臨,如果不給意外留出一些時間,勢必會造成拖延。

委派任務。委派任務是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將一部分工作量交給其他人,你的負擔就有所減輕,並且還可以有時間專注於其他一些事項。

不要太分散精力。我們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天天忙得不得了。當你問他在忙什麼時,他們便說在瞎忙。很多情況下的確是在瞎忙,但有些時候其實是在利用忙碌逃避更為重要的事情,其實就是拖延。當你要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你不僅培植了一片放縱拖延滋生的土壤,而且為自己準備好了拖延的藉口:「我並沒有在拖延,我只是太忙了,無法及時幹完每一件事。」

找出你的最佳時間。如果你打算每天早上工作之前花30分鐘時間鍛鍊身體,但你卻不是一個早上能夠爬得起來的人,你就幾乎不可能說到做到。如果一天工作之後,你所剩下的力氣只適合小憩片刻或者讀一本別人寫的小說,那麼,強迫自己每晚寫小說就毫無意義。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生物節奏,想一想一天當中什麼時候你的腦力最旺盛,什麼時候你的體力最充沛,什麼時候你最適合社交,還有什麼時候你的精神最差,據此安排時間表,才能更有效果。

拖延症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毛病。古人與今人在生活條件上有很多差異,但在拖延問題上並無二致,因此才會有明代詩人錢福的《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人生中的很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和失而復得,只有時間難以挽留。孔子也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永不回頭,要想人生不白過,就要珍惜時間、認清時間,用「成熟時間」把握人生,杜絕拖延症,「今日事今日畢」,不要蹉跎歲月、辜負年華。

作者簡介:金臺望道,無戒學堂籤約作者;法學博士、高校教師;曾當過警察,也曾供職於中央媒體,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和媒體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拖延和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中,兩位作者也探討了時間的話題,教我們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係,建立成熟的時間觀。1、客觀時間 v.s. 主觀時間時間分為兩種,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鐘錶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七步告別兒童拖延
    孩子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千奇百怪,或是是先天性格的原因導致的,或者是後天的做事習慣導致的,或者是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只有了解兒童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解決兒童的拖延症。1、趨利避害是孩子的本能2、選擇性拖延症背後的抗拒心理3、完美主義的孩子更容拖延4、逆反心理使孩子做事更拖拉5、依賴心理讓孩子愛拖延
  • 《拖延心理學》:「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面對如此困擾我們的拖延頑症,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花了25年的時間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著力打造出了一部經典力作《拖延心理學》,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拖延頑症」開了一劑良藥。
  • 拖延心理學:拖延,本質上是一個心理問題,而非時間問題
    看完了《拖延心理學》。 我對拖延,有一種很深的偏見,一直覺得,這就是一個時間問題,只要自己的意志想要,什麼時候,都可以立即執行。不知道是對於自己的了解,還是不了解,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個方面,一種情感層面的深層次抗拒居然導致了拖延。
  • 《拖延心理學》:四種方法幫你告別拖延症
    比如: 拖延的領域:是屬於家務、工作、學業方面?還是屬於個人呵護(如健身、培養愛好、生活抉擇等)、社交、財務方面? 拖延的藉口:比如,我得先準備充分才行;我現在太累了,不再狀態;我還有很多時間;我得先鍛鍊(睡覺、吃東西等);我已經很努力了,休息一下是應該的,等等。
  • 《拖延症心理學》讀書筆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家《拖延症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他們研究拖延症有30多年了。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也許也許我們自己就有拖延症,或許你身邊的人有拖延症,這本書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從小鍛鍊孩子把握時間,拒絕拖延症,培養「黃金時間觀念」
    1、 長此以往變成拖延症對於一個有計劃的人 最害怕和拖延症的人共事了,當你火急火燎的需要一個文件時,你的隊友已經忘了或者還沒開始做,嘴上還說著"馬上馬上,明天一定完成"這種繼續向後拖延的話,心裡會有多氣憤。
  • 拖延的神經學解釋|改變拖延應調節情緒,而不是管理時間
    這不是懶惰或糟糕的時間管理。這是拖延。如果拖延無關懶惰,那它關於什麼?從詞源上看,「拖延」來源於拉丁語動詞「procrastinare」——推遲到明天。但這不僅僅是自願拖延。拖延也來源於古希臘單詞「akrasia」——做一些違背我們更好判斷的事情。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5個方法,幫你告別拖延症
    晚飯後媽媽提醒她練小提琴,她卻總是假裝沒有聽見,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漫畫書,孩子典型的拖延症表現令其媽媽憂心不已。好友前段時間在工作中就曾被拖延症同事害慘,不論安排他做什麼項目,這位同事總把項目時間拖到底線。明明deadline是12月底,到現在前期部分還沒有完成(項目9月份開始的),甲乙方合同也沒正式籤訂,等到驗收工作時,這位先生就開始將實施項目的困難羅列一堆。
  • 拖延心理學-你以為的無能為力只是拖延而已
    讀一本書,讓思維不再局限看一段文,讓生活更加精彩今日推薦《拖延心理學》   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它吧!」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慢慢變成了我不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們總認為壓迫感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詳細解剖了拖延是為何物,為何人會拖延,拖延的具體原因,方方面面解剖了拖延者的思維方式,並從中找出應對拖延的方法,寫的詳盡又極具針對性。
  • 面對拖延,改變認知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精進》大家都寄希望於時間管理。但太多人學了不少時間管理方法之後,結果是越來越忙,讓自己內心更不快樂。因為所有方法都很完美地提出了避免拖延的方案,但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卻是——執行無力。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 做事總拖延,可能是陷入「帕金森定律」之中,認識3點告別拖延症
    當時才了解到我家孩子同桌身上有這樣的問題,後來經過一定的糾正,孩子慢慢的改變了拖延的症狀,當然除了這種較為淺顯的原因之外,有一部分孩子的拖延原因其實和以下幾方面有關:1)孩子缺乏自制力對於小孩子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很有可能被外界環境事物影響,而不專注於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之上。
  • 《拖延心理學》①
    一句話簡介 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博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告訴你:如何識別、徵服拖延症。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透過《拖延心理學》看孩子的拖延
    作者:李玲從漫長的寒假網課到神獸們終於歸籠複課,再到即將到來的暑假……總也繞不開的拖延之路如果可以,孩子也不會拖延啊!拖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拖延的原因是什麼?家長該怎麼做?別著急!別擔心!!我們來了!!!針對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面臨的困擾,策劃了&34;系列線上活動。
  • 《拖延心理學》:痛恨拖延卻又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問題出在哪?
    一、了解拖延的原因,就是了解自己在《拖延心理學》一書中,作者S J 斯科特列出了拖延的8種原因。拖延,有時並不是我們不想把事情做好,相反,我們總是覺得會有更適合的時間,想把事情做好才會選擇拖延。所以,如果你因為拖延耽誤過自己的計劃,請先原諒自己。再來看看拖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本書最打動我的,是以下三種。第一, 由於恐懼,因為擔心結果而選擇拖延。
  • 【一日營】時間管理局|告別拖延症,與時間競賽.
    『時間觀念建立+時間意識培養+時間規劃培養』的時間管理訓練課程中更注重讓孩子們通過不同時間任務的體驗結合『四象限法則』及『時間清單』等時間管理工具的教學一場爭分奪秒與時間的賽跑一次做「時間主人」的全新嘗試從此時開始,再也不做拖延的孩子1、提高時間管理能力,改掉拖拉延遲的毛病,學會有邏輯的思考問題。
  • 風靡25年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兩位心理學博士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並且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讓我們來看看《拖延心理學》兩位作者的介紹。在這本書裡面,兩位心理學博士深入剖析了拖延心理,拖延症有哪些狀態、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解決方法
  • 孩子出現拖延症多半都有三種表現,三步走,有效糾正孩子拖延症
    因為早晨的時間,本來就比較短暫,孩子做事如果非常慢,不僅會上學遲到,也會導致家長上班受到影響。孩子出現拖延症和孩子性格慢吞吞是兩個概念,因為孩子出現拖延症時的一些表現,並不會在性格慢吞吞的孩子身上出現,那麼究竟會有哪些表現呢?1)孩子時間觀念差孩子如果有拖延症的話,往往意味著他們的時間觀念是非常差的,這在性格慢吞吞的孩子身上不太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