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拖延,本質上是一個心理問題,而非時間問題

2020-10-25 求心內佛

看完了《拖延心理學》。很諷刺的是,之前一直對這本書有一種偏見,看書名,一直不想看這本書,不知道在kindle裡面躺了多久,才重新贏得我的喜愛。

我對拖延,有一種很深的偏見,一直覺得,這就是一個時間問題,只要自己的意志想要,什麼時候,都可以立即執行。不知道是對於自己的了解,還是不了解,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個方面,一種情感層面的深層次抗拒居然導致了拖延。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相信沒有誰站出來,可以百分之百的宣稱,自己對於自己百分之百的了解。


這本書有個觀點是這樣說的。明明自己也很喜歡,但是當父母或者親密關係中的另外一個人,要求自己去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居然是抗拒的,感覺那是一種命令,特別逆反,就是想唱反調。但是呢,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翅膀還沒有長硬,所以只能夠以拖延形式,來敷衍,來表示抗拒。很多時候,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與其說這是一種心理,還不如說是一種人性。人總是自私的,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別人有一個請求,很多人聽到的時候,就聽成為一種要求,不情願。

但是,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自己都忘記了,我們內心本來,其實也是衝著那樣的目的去的,但是因為受到別人的影響,內心甚至覺得是一種幹擾,然後結果不了了之。等到有那每一天,我們才發現,可憐天下父母心,世界上,或許真的也只有父母才是那個最真心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人,只是那時候我們還太年輕,總是聽不進去,我們會選擇各種拖延,來抗拒。


進入社會,這種拖延,也有可能表現在工作之中。領導其實一直扮演的就是一種大家長式的角色,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執行,但是,當即或者是延後,或許可以選擇的感覺。一項任務,如果不是馬上立即要求結果,如果內心還很不情願,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拖延的形式應對,先玩一場酣暢淋漓的吃雞遊戲,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結果時間越壓越短。

第二個方面,有點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了。說的是關於時間長短的感受。


關於時間,有很多種描述方法。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人,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活在現在,我們其實是可以同時活在過去、現在、未來交織的世界,從心理的角度,就是如此,精神生命的世界,我們的確是可以感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

對於歷史學家、藝術家來說,過去的種種其實就是他們創造的原材料。本質上,活在過去的世界之中。


對於科學家、企業家來說,未來的世界,才更重要,那是一種趨勢,那是一種能量,那是一種勢能,說白了,那就是價值的世界,金錢的世界。本質上,活在未來的世界之中。

活在當下的人,可謂真的是少之又少。在《天道》中,丁元英對芮小丹說,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說得有點繞,其實說的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問題。

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夠自我意識到呢。當,我們內部的感覺,與外部的感覺,合一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一種自我意識存在,很多人把其稱作為存在感,刷存在感,即是刷自我意識感。

鋪墊了那麼多,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的交織,對於時間的長短的感知,居然是不相同的!客觀存在的時間,的確是相同的,但是活在過去的人,亦或是活在未來的人,對於時間的認知,肯定是不一樣的。


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當我們沉浸在一個事情之中的時候,我們有一種忘我的感覺,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的感覺。

表面來看,拖延的是時間,深層次來看,其實是我們對於時間長短的感知,每個人都是不相同的,有點細思極恐的感覺,時間這種東西,到底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一個概念而已?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痛恨拖延卻又無法改變自己的人,問題出在哪?
    到了周末,我卻癱倒在沙發上追劇,眼看著時間又不夠用了,整理衣服的事就這樣又拖了2周。因為總是缺少時間,就在等適當的機會。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是在拖延。拖延讓人一邊自責,一邊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拖延心理學》中,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 孩子有拖延症?家長更需看到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症本身只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但是嚴重拖延症患者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前段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正好碰到好久不見的一位朋友,就約了一起吃午飯。吃飯期間談起孩子的話題,朋友顯然有非常多的話題,談了好多關於孩子的事情,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朋友說起他家小孩子有拖延症這個問題。
  • 乾貨|深度分析拖延症背後的心理問題
    另外,《拖延症心理學》中有提到5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5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1)施壓當家長不斷向孩子施壓的時候,孩子容易覺得壓力很大,於是想要逃避拖延。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拖延的時候,所有的過往歷史都會生動的展現在你我們腦中。了解其中的原因,找回屬於自己的安全感,才可以有效地解決拖延問題。
  • 《拖延心理學》糾正「時間錯位」,培養「成熟時間」,告別拖延
    他們也想按時赴約、按時上課、按時趕火車、飛機、按時完成工作任務······按時做很多確定時間的事情,但最終還是不由自主地拖延了。看起來拖延是個生活習慣或時間管理方面的小問題,無非提高一下思想認識或者改進一下時間管理,就可以解決了。但事實上,造成拖延有著更多、更深刻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時間感的問題。
  • 風靡25年經典之作《拖延心理學》
    兩位心理學博士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並且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讓我們來看看《拖延心理學》兩位作者的介紹。」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根本而言,拖延的問題是一個人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自尊上的問題。我們將它看做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方面的問題。自我價值感是以一種自我接受的能力為基礎的,其中包括我們的生理狀況,接受我們的歷史,接受我們的環境,以及接受我們作為人的諸多局限性。
  • 《拖延心理學》①
    一段話介紹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秘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銷售員,拖延的問題幾乎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本書的兩位作者基於他們備受好評和極具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和從眾多心理諮詢領域中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作了一次仔細、詳盡、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拖延心理學》。今天的文章會比較長,除了領讀之外,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選這本書。01 為什麼選這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乾貨文章,看的時候很受啟發,但真正執行的時候卻很難。比如你知道番茄鍾很有效,但你不可能把每一天切割成一個個番茄時間。
  • 《拖延心理學》:「拿起武器,向拖延開戰」
    面對如此困擾我們的拖延頑症,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Jane B.Burka)和萊諾拉·袁(Lenora M.Yuen)花了25年的時間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著力打造出了一部經典力作《拖延心理學》,給人類與生俱來的「拖延頑症」開了一劑良藥。
  • 拖延心理學-你以為的無能為力只是拖延而已
    在我看來,《拖延心理學》就是你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的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捨;同時它又像一位老朋友,對我們的缺點提出改進建議,讓變得完美成為可能。
  • 透過《拖延心理學》看孩子的拖延
    資深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告訴你:這樣的現象叫做拖!延!症!如果可以,孩子也不會拖延啊!拖延有著深層的內在原因。拖延的原因是什麼?家長該怎麼做?別著急!別擔心!!我們來了!!!針對家長和孩子們共同面臨的困擾,策劃了&34;系列線上活動。本次系列活動中,我們將邀請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的多位資深專家,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結合大家遇到的具體問題,來講述孩子成長過程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和理念,介紹一些有益的學習理念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拖延和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書籍《拖延心理學》中,兩位作者也探討了時間的話題,教我們如何處理與時間的關係,建立成熟的時間觀。1、客觀時間 v.s. 主觀時間時間分為兩種,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鐘錶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巧用心理學「登門檻效應」應對拖延問題
    為了應對拖延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產生拖延的原因。 拖延這個詞細分起來,其實可以拆開為兩部分來看:拖延和拖拉。 拖延:事情習慣性往後拖,一直不開始做。 從上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破局點就在如何解決拖著的問題,也可以是說如何讓自己開始。 為什麼我覺得「登門檻效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對拖延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 《拖延心理學》| 家有重症拖延少女,逼得我到處尋良方
    其中,我覺得值得一看的,就包括今天推薦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是200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兩人都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症心理學》讀書筆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家《拖延症心理學》,作者是簡·博克、萊諾拉·袁,他們研究拖延症有30多年了。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是:遲緩習性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症。也許也許我們自己就有拖延症,或許你身邊的人有拖延症,這本書為我們詳細介紹了拖延症,以及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那麼什麼是拖延症呢?
  • 《拖延心理學》| 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宣戰
    兩個人都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並且都非常專一。一直緊緊抓住「拖延」這個主題不放,生生把拖延問題的研究做大做強。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並沒有把拖延懶惰和個人品行劃等號,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層次分析拖延症的癥結所在,並將其連根拔起,運用更加積極的心理學,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
  • 戰勝拖延,真的不是意志力!從心理行為學分析,擺脫拖延的技巧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拖延並不是一個靠意志力上的時間管理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根據上面的四點,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拖延的心理學依據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人的假設是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因為自己完成的事情=能力。但是拖延可以延續這種心理上的欺騙,自己具備完成事情的能力,只是我自己不想做而已。也就是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三者的統一。
  • 【江淮讀書月】|合小圖薦書:拖延心理學
    ,大家是否都有拖延的困擾,今天就推薦一本讓你了解拖延的心理學的書《拖延心理學》,作者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出現在《奧普拉》等電視節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一直致力於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史丹福大學的講壇。
  • 拖延的神經學解釋|改變拖延應調節情緒,而不是管理時間
    Procrastination is an emotion regulation problem, not a time management problem拖延是一個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作者:Charlotte Lieberman譯者:許標 如果你曾把一個重要任務推遲了,比如說,按字母順序排列你的香料抽屜,你知道把自己描述為懶惰是不公平的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一旦我們計劃要做某一件事,但卻遲遲不開始的時候,就是拖延症犯了。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曾經有有過類似的體會?拖延症是怎麼產生的?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恐懼所以才產生了拖延行為。
  • 向拖延惡習開刀?《拖延心理學》教我們找出病灶,對症下藥
    一個月後,小麗發現自己沒有為寫論文做任何的事情,後悔自責「我應該早點開始」,開始著手整理書桌、打掃房間、更換床單,安慰自己「我不是閒著什麼也沒做,我也做成了一些事情。時間又過去了一個月,小麗樂觀地想著還有時間足夠自己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