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拖延心理學》。很諷刺的是,之前一直對這本書有一種偏見,看書名,一直不想看這本書,不知道在kindle裡面躺了多久,才重新贏得我的喜愛。
我對拖延,有一種很深的偏見,一直覺得,這就是一個時間問題,只要自己的意志想要,什麼時候,都可以立即執行。不知道是對於自己的了解,還是不了解,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相信沒有誰站出來,可以百分之百的宣稱,自己對於自己百分之百的了解。
這本書有個觀點是這樣說的。明明自己也很喜歡,但是當父母或者親密關係中的另外一個人,要求自己去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居然是抗拒的,感覺那是一種命令,特別逆反,就是想唱反調。但是呢,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翅膀還沒有長硬,所以只能夠以拖延形式,來敷衍,來表示抗拒。很多時候,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與其說這是一種心理,還不如說是一種人性。人總是自私的,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別人有一個請求,很多人聽到的時候,就聽成為一種要求,不情願。
但是,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自己都忘記了,我們內心本來,其實也是衝著那樣的目的去的,但是因為受到別人的影響,內心甚至覺得是一種幹擾,然後結果不了了之。等到有那每一天,我們才發現,可憐天下父母心,世界上,或許真的也只有父母才是那個最真心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人,只是那時候我們還太年輕,總是聽不進去,我們會選擇各種拖延,來抗拒。
進入社會,這種拖延,也有可能表現在工作之中。領導其實一直扮演的就是一種大家長式的角色,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執行,但是,當即或者是延後,或許可以選擇的感覺。一項任務,如果不是馬上立即要求結果,如果內心還很不情願,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拖延的形式應對,先玩一場酣暢淋漓的吃雞遊戲,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結果時間越壓越短。
關於時間,有很多種描述方法。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人,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活在現在,我們其實是可以同時活在過去、現在、未來交織的世界,從心理的角度,就是如此,精神生命的世界,我們的確是可以感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
對於歷史學家、藝術家來說,過去的種種其實就是他們創造的原材料。本質上,活在過去的世界之中。
對於科學家、企業家來說,未來的世界,才更重要,那是一種趨勢,那是一種能量,那是一種勢能,說白了,那就是價值的世界,金錢的世界。本質上,活在未來的世界之中。
活在當下的人,可謂真的是少之又少。在《天道》中,丁元英對芮小丹說,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說得有點繞,其實說的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問題。
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夠自我意識到呢。當,我們內部的感覺,與外部的感覺,合一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感覺到一種自我意識存在,很多人把其稱作為存在感,刷存在感,即是刷自我意識感。
鋪墊了那麼多,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的交織,對於時間的長短的感知,居然是不相同的!客觀存在的時間,的確是相同的,但是活在過去的人,亦或是活在未來的人,對於時間的認知,肯定是不一樣的。
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當我們沉浸在一個事情之中的時候,我們有一種忘我的感覺,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的感覺。
表面來看,拖延的是時間,深層次來看,其實是我們對於時間長短的感知,每個人都是不相同的,有點細思極恐的感覺,時間這種東西,到底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一個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