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受歡迎的大學選修課並不少,2017年,雲南藝術學院的《中國墓葬文化》課在微博走紅。 (ICphoto/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導詳見《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圓桌》)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麼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裡都有數。」
近期教育部關於教授三年內不教本科生退出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教授開設更多通識「水課」來湊工作量。
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最後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
教育部要「滅」水課。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
事實上,過去兩年間,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已開始淘汰「水課」。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水課」是通識課程,即:公共選修課。
2018年,復旦大學有三十多門課程退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但未官方公開名單;2019年中山大學因選課人數不足等原因,停了四十餘門通識課程,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紀錄片解析》《歐洲文明史》《中國金融市場與投資》等;據深大新聞系校報報導,2019年3月,深圳大學公文通發布多則課程取消通知,數字據統計將近150門,包括《創造理論與實踐》《數學認知與學習》《情緒與決策研究進展》等。
這也是通識課程自2005年在國內高校開設以來,首次被集中清理。
通識教育,源自英文的「general education」,其教育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的知識和價值觀。然而開設多年後,一些通識課程之所以淪為「水課」,往往在於學生想湊個學分,老師想湊個工作量。歸根結底,高校考核評價機制這根「指揮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位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務工作的老師透露,「指揮棒」的存在導致相當一部分通識課程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例如有的學院,教授要完成給本科生上課的工作量,但學院本科生人數不足,就會選擇開設一門公選課。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麼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裡都有數。」2019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任軍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復旦這兩年通識教育改革雖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