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大學通識「水課」: 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

2020-12-12 南方周末

事實上,受歡迎的大學選修課並不少,2017年,雲南藝術學院的《中國墓葬文化》課在微博走紅。 (ICphoto/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導詳見《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圓桌》)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麼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裡都有數。」

近期教育部關於教授三年內不教本科生退出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教授開設更多通識「水課」來湊工作量。

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最後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

教育部要「滅」水課。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

事實上,過去兩年間,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深圳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已開始淘汰「水課」。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水課」是通識課程,即:公共選修課。

2018年,復旦大學有三十多門課程退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但未官方公開名單;2019年中山大學因選課人數不足等原因,停了四十餘門通識課程,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紀錄片解析》《歐洲文明史》《中國金融市場與投資》等;據深大新聞系校報報導,2019年3月,深圳大學公文通發布多則課程取消通知,數字據統計將近150門,包括《創造理論與實踐》《數學認知與學習》《情緒與決策研究進展》等。

這也是通識課程自2005年在國內高校開設以來,首次被集中清理。

通識教育,源自英文的「general education」,其教育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的知識和價值觀。然而開設多年後,一些通識課程之所以淪為「水課」,往往在於學生想湊個學分,老師想湊個工作量。歸根結底,高校考核評價機制這根「指揮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位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務工作的老師透露,「指揮棒」的存在導致相當一部分通識課程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例如有的學院,教授要完成給本科生上課的工作量,但學院本科生人數不足,就會選擇開設一門公選課。

「憑什麼停了我的課」

「有的老師會質問我們憑什麼停了他的課,其實課上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大家心裡都有數。」2019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任軍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復旦這兩年通識教育改革雖然成

相關焦點

  • 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 圓桌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導詳見《淘汰大學通識「水課」: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每年秋季開學,各個高校學生群裡總會有一些對「水課」的熱議,其中很多「水課」屬於通識選修課程。專業性不強泛泛而談,沒有學術意義,缺乏學校財政經費等支持……很多老師其實也不願意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
  • 通識課變「水課」 大學課堂如何消滅「水課」?
    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記者手記丨我旁聽了半年大學「水課」,終於明白師生的苦衷
    (相關報導《淘汰大學通識「水課」》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後來,我還聽過這位老師的專業課。風格大相逕庭,這時候的他喜歡抬起頭,喜歡與學生對視,講一部電影講到激動時,眼裡會有光。這一源於古希臘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到了中國的高校,可能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最開始要寫「水課」,我並沒有聚焦在通識課。畢竟專業課「水」的也不在少數。
  • 通識課變「水課」: 大學課堂如何改變大學生選而不修尷尬
    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大學通識課,應該怎麼上?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導詳見《淘汰大學通識「水課」: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 每年秋季開學,各個高校學生群裡總會有一些對「水課」的熱議,其中很多「水課」屬於通識選修課程。
  • 「水課」是什麼?高校如何擠掉大學選修課的「水分」
    ­  據《光明日報》4月10日報導 「水課」是什麼?在大學裡,它指的是那些教學內容「硬貨」少、考勤不嚴格、結課方式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通常出現在非專業選修課中,學生為獲得相應學分,對這類課往往採取選而不修的態度。­  選「水課」而不修,看似讓學生和教師都輕鬆,實則拉低了大學的通識教育水平,而通識教育水平正是我國高校與世界名校的差距所在。
  • 大學通識類課程如何「擠出水分」
    什麼是「水課」?在很多大學生眼裡,「水課」就是那種上課不需要好好聽、教師教得有點馬虎、課後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考試走個過場、最後卻容易得高分的課,常見於通識類課程中。大學通識教育應如何應對「水課」?
  • 品酒課、茶道課被秒殺的背後:別讓太通識的「潮課」變成「水課」
    這背後,實際上需要學習和研究植物學、地理學、歷史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眼下,不少高校的低年級不分專業地修讀,開發出一些公選性質通識課,一時成為「潮課」,比如「品酒」、「茶道」等。但有專家指出,有的通識課之所以被選課學生「秒殺」,只是因為學得比較輕鬆學、過得比較容易。
  • 為什麼大學不取消那些沒用、效果差的水課?老師說出了答案
    大學老師,特別是工科老師的成長背景,決定了現在很多年輕高學歷大學老師,尤其是老師,講不好工科課程!因為很多年輕海歸博士,其成長經歷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任何實踐工程經驗,會的就是做實驗發論文!所以,才有人哀嘆,中國大學工科已死!
  • 通識文獻 | 莊榮輝: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第三階段,我們發現八大領域課程永遠不夠,於是開始出現共同選修的一般性通識課程,到了改革第三年有另外一個任務來了,就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課程雖然不真正屬於通識素養,但是很重要,像語言表達、資訊,我不認為那是通識課程,但是很重要,所以增加了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
  • 教育部要求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淘汰「水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確保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1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 打造「金課」,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
    (12月17日 廣東省教育廳網站)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的通識課程因人而設、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被稱為「水課」;很多學生為了推高平均學績點,搶著上容易通過且給分高的課程,選了課並不認真學,被稱作「上水課」。
  • 擠掉大學選修課的「水分」
    據《光明日報》4月10日報導 「水課」是什麼?在大學裡,它指的是那些教學內容「硬貨」少、考勤不嚴格、結課方式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通常出現在非專業選修課中,學生為獲得相應學分,對這類課往往採取選而不修的態度。
  • 熱點解讀:如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三觀」,以及從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教學「三基」兩方面,論述了如何給課堂教學擠「水」添「金」、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隨即,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紛紛出臺了工作方案,提出了給大學生「增負」、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指導意見,各高校相繼出臺了落實這些指導意見的具體措施。
  • 不達標的課程請走開!復旦「通識教育」要改革了!
    日前,復旦大學宣布將啟動新一輪課改,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設課或是質量不達標的課程。此舉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次,備受關注。而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並開設通識課程,則是近些年的事情。與過去國內高校偏重的專業教育、職業教育不同,通識教育更強調知識的融會貫通,博學與精專的和諧統一,主張通過發展個性、鼓勵博學多識以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國內高校能夠迅速在通識教育上形成共識,並開出大量的通識課,確實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包容、開放的大學精神。
  • 教改深入課堂 「金課」「水課」如何評估仍是難點
    開啟課程這一「黑匣子」如何評估仍是難點「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僅一人選修的課程,該不該開設,『金課』、『水課』裡面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對課程的評估就是一個難點。有人說,課程本身就像一個『黑匣子』,對於高校來說,最重要的是過程評估。」南京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梅錦春說。
  • 教育部新消息,大學「水課」即將被整治,學分會更難獲得嗎?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教育部放大招,「滅」大學水課。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關注通識教育(二):清華怎麼給「狀元」上課
    錢穎一剛到清華經管學院的時候,曾做過一個調查,讓他大吃一驚:80%的學生說從中學到大學英語退步了。那時候,大一學生們一個星期只上一節或兩節英語課,而在中學他們每天至少一節英語課,這個量是沒法比的。2007年,清華經管學院對課程做了一次「大手術」,英語課從原來的2學分被乘以4倍,一下子提高到了8個學分。
  • 大學裡的「水課」如果利用好,不光不掛科,還能搞到大把資源
    所謂「水課」,就是指大學裡那些毫無意義、枯燥乏味但又不得不去上的課。這樣的課程,一般來說有幾個特點,一個是老師成了PPT朗讀機,還是面無表情的那種;一個是課堂十分僵硬,而且不點名的話,也來不了幾個人。同學們補覺的補覺,逛淘寶的逛淘寶,一派祥和令人讚嘆。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幾門「水課」和「水課」的正確使用方法,幫助大學在大學學習中事半功倍!
  • 教育思考:高校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2015年,在復旦大學通識教育1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共同發起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正式宣布成立,希望為高校面臨的共同困惑找到出路。   的確,這幾年通識教育由個別院校的試驗轉向各級各類院校的蓬勃發展,由單純的課程體系走向了包括教學改進、助教培養、本科生院建設、書院制度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推進,越來越多高校的通識課程逐漸從「課間加餐」變成了「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