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變「水課」 大學課堂如何消滅「水課」?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上課鈴早已響過,北京某高校某教室裡已經趴倒了一大片,只有少數坐在前排的同學依舊「堅挺」。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選而不修的尷尬

按照培養計劃,大學四年裡,天津某高校學生張欣然完成147個學分才能畢業。這其中,除了校院兩級的公共必修課程73個學分、專業必修課程33個學分外,她還需要完成26個學分的專業選修課程和15個學分的任選課程。

「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流傳一本『水課大全』,我這41個學分的選課關鍵就是看好不好過、給分高不高、老師點不點名。」張欣然告訴記者,每到選課季,符合上述要求的課程總會被同學們一搶而空,而對於那種「要求多、給分嚴格」的課,大家都是「有多遠躲多遠」。

「『科學通史』平時不點名,考試劃重點,分數還好;『體育欣賞』節節點名,上課看電影,期末交論文……」記者登錄一些高校論壇發現,這些在學生間流傳、更新的「水課大全」對上課內容、給分情況等都有細緻詳盡的描述,有的甚至長達幾十頁。

「有些課光聽名字就沒什麼興趣了。平時的課業壓力已經很大了,選修課能輕鬆過關就好。」張欣然坦言,自己沒有翹課,已經算是勤奮的了,「『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早就是傳統。」

選而不修,有的學生是因為根本沒把選修的通識課當回事,還有不少同學是因為沒能從課上學到自己原本想學的知識。

這學期,北京某校的大二學生張林選修了一門「生活中的地理學」課程,可沒上幾次,就打起了退堂鼓:「我是學英語專業的,本身就是零基礎,原以為這門課程會根據選課學生的基礎進行適當調整。可上起課來卻覺得老師好像還在上專業課,講述內容也多是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內容,感覺和現實生活離得有點遠。」

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看來,這些「水課」正是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所在:「在大學裡面,所謂『水課』通常出現在非專業課裡,一般來說,專業課是相對有保證的。絕大多數的專業課,即使還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但至少消滅『水課』是可能的。我們和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可能就在非專業課,亦即所謂的通識教育的課程上。」

通識課緣何變「水課」

在新雅書院2016級學生開學典禮上,甘陽表示,書院過去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為了消滅水課。

事實上,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早在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就成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近年來,與新雅書院類似,復旦學院、浙大求是學院等也相繼成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試驗田。

一面是在通識教育領域不斷發力的中國大學,一面卻是對教學內容不買帳的學生。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很多同學信奉『GPA(平均學分績點)至上』。不少人認為獎學金、保研、留學等遠比一節課帶給大家的知識更重要。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得低分。如果這門課好,但給分嚴格,我會旁聽,但不會去選。」張欣然告訴記者,「功利性選課」是影響大學生寧選「水課」不選「硬課」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師對待選修課的態度不認真,因人設課、從簡開課,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甚至和現實脫節,導致學生不願意學。」從事教務工作十餘年,長春某高校教師鄭麗對這種現象頗為無奈,「還有的教師為吸引學生選課,給分隨意。這種沒有標準的考核也對學生產生了誤導。」

此外,也有教師告訴記者,目前高校對選修課程的論證、評價機制過於簡單,「現在開什麼選修課,往往由任課教師或開課院系決定,缺乏針對學生群體的嚴謹調查與論證;而在課程評價方面,也主要採用學生評教,那些要求嚴格、難度較大的課程往往會被學生拋棄,形成惡性循環。」

甘陽認為,這是因為教與學的基本心態出了問題。「在長期的唯專業主義的影響下,學生會認為『這反正不是專業課』,他首先就不重視。老師也會認為『反正你不是我自己專業的學生,你愛上不上,隨便』。最重要的是,在這些非專業課上,老師一般不敢對學生提出嚴格的學術要求。所謂『水課』其實就是沒有學術要求的課。而美國大學所謂的通識課和專業課,他們的要求是一樣的,都需要你付出極大的努力。」

建立評價退出機制,為課程「脫水」

「能激發興趣、培養品位的才是好的教育。如果不能激發興趣,說明這種所謂的教育只是展示知識、演示技能,沒有觸動學生的心智結構。」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認為,必須要在如何開課、開哪些課上下功夫。陸一表示:「如果越上學生越感覺到有深意,逐漸觸碰到了自己原先沒有打開過的新世界,攀登上了原先沒有站立過的新高度來看問題,興趣和意義感便油然而生。不在激發興趣的實質上下功夫,卻標榜給學生很大的選擇自由,其實是在逃避教育責任。」

「應該砍掉現有的一部分課程,不能『把通識教育當個筐,什麼都往裡裝』。」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張亞群說,「對於今天的中國大學來說,必須精選通識課程、改善課程內容,課程質量提高了、對學生真正有幫助了,吸引力自然也就上來了。」

除開課環節要嚴格把關、精心設計外,採訪中,不少專家建議,還要建立課程監督、評價和退出機制。

此前,復旦大學表示,將在新學期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設課或是質量不達標的課程;對於新開高質量課程的教師,還將予以最高可能達數十萬元的重獎。據了解,這也是國內高校首次集中清理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符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表示:「一是要有必要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精心開課,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工作量而上課,或者為了滿足學分要求而選課;二是要有科學的評價機制,改變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方式,使教學成為探索、發現、思想碰撞和分享的過程,而不只是一個搬運過程和監督搬運的過程。」

還有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教師評分體系上制定出更加詳細的標準,杜絕教師給分手鬆的行為,對打分不符合標準的老師進行提醒,並且還對課程作業、試卷進行留檔,定期抽查是否符合評判標準:「鼓勵同學們通過努力學習,而不是投機取巧獲得好成績,增加了給分的公平感。」

陸一認為,消滅「水課」,實證調查與科學評估同樣必不可少:「在復旦大學,我們通過與大學核心課程委員會、模塊負責人、教師和不同專業的學生、畢業生等各個層面的深入討論,研製了『高能課:中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質量測量·診斷·評估·改進』工具。該調查工具設計了十一項核心可比指標和五項可選高階指標,能夠多角度刻畫出每門課程、各模塊及總體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在調查數據的使用方面,基於指標數據生成『吹水指數』和『刻苦指數』,提倡教學質量要由師生共同負責,直觀地篩查出幾種高效能課程和『水課』等低效能課程,並一一對應給出教學支持與管理建議。」(記者 鄧暉 通訊員 張雅凌)

相關焦點

  • 通識課變「水課」: 大學課堂如何改變大學生選而不修尷尬
    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水課」是什麼?高校如何擠掉大學選修課的「水分」
    ­  據《光明日報》4月10日報導 「水課」是什麼?在大學裡,它指的是那些教學內容「硬貨」少、考勤不嚴格、結課方式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通常出現在非專業選修課中,學生為獲得相應學分,對這類課往往採取選而不修的態度。­  選「水課」而不修,看似讓學生和教師都輕鬆,實則拉低了大學的通識教育水平,而通識教育水平正是我國高校與世界名校的差距所在。
  • 淘汰大學通識「水課」: 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
    近期教育部關於教授三年內不教本科生退出教師隊伍的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教授開設更多通識「水課」來湊工作量。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最後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教育部要「滅」水課。
  • 與其消滅「水課」,不如提高教師授課水平
    文件要求,嚴格課程管理,立起教授講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加大學生學習投入,科學「增負」,讓學生體驗「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學習挑戰。(10月31日 中國新聞網)在該文件中,提出要求「消滅』水課』」。可是,什麼是「水課」?
  • 大學課堂該如何消滅"水課" 這些選修課緣何成"爆款"
    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記者手記丨我旁聽了半年大學「水課」,終於明白師生的苦衷
    (相關報導《淘汰大學通識「水課」》首發於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後來,我還聽過這位老師的專業課。風格大相逕庭,這時候的他喜歡抬起頭,喜歡與學生對視,講一部電影講到激動時,眼裡會有光。這一源於古希臘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到了中國的高校,可能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踐。最開始要寫「水課」,我並沒有聚焦在通識課。畢竟專業課「水」的也不在少數。
  • 品酒課、茶道課被秒殺的背後:別讓太通識的「潮課」變成「水課」
    事實上,從國外名校經驗看,真正跨學科的文理通識課絕不是那麼好教、那麼好上的,其中很多都是全校的「金課」,而非「水課」。最近,身為論壇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雙一流學科群的負責人胡潔教授說了一段「題外話」,比了比國內外高校「品酒課」的不同之處。國內高校開的品酒課曾被傳為「美談」,在選課系統裡一開放就「秒沒」。
  • 大學通識類課程如何「擠出水分」
    什麼是「水課」?在很多大學生眼裡,「水課」就是那種上課不需要好好聽、教師教得有點馬虎、課後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考試走個過場、最後卻容易得高分的課,常見於通識類課程中。大學通識教育應如何應對「水課」?
  • 熱點解讀:如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三觀」,以及從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教學「三基」兩方面,論述了如何給課堂教學擠「水」添「金」、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給大學生「增負」?如何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本文就此做一點探討。
  • 為什麼大學不取消那些沒用、效果差的水課?老師說出了答案
    大學老師,特別是工科老師的成長背景,決定了現在很多年輕高學歷大學老師,尤其是老師,講不好工科課程!因為很多年輕海歸博士,其成長經歷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任何實踐工程經驗,會的就是做實驗發論文!所以,才有人哀嘆,中國大學工科已死!
  • 擠掉大學選修課的「水分」
    據《光明日報》4月10日報導 「水課」是什麼?在大學裡,它指的是那些教學內容「硬貨」少、考勤不嚴格、結課方式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通常出現在非專業選修課中,學生為獲得相應學分,對這類課往往採取選而不修的態度。
  • 教改深入課堂 「金課」「水課」如何評估仍是難點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郭亞麗)課堂是教育的主戰場,課堂一端連接學生,一端連接著民族的未來,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在今年舉行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
  • 教育部新消息,大學「水課」即將被整治,學分會更難獲得嗎?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教育部放大招,「滅」大學水課。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 大學裡的「水課」如果利用好,不光不掛科,還能搞到大把資源
    所謂「水課」,就是指大學裡那些毫無意義、枯燥乏味但又不得不去上的課。這樣的課程,一般來說有幾個特點,一個是老師成了PPT朗讀機,還是面無表情的那種;一個是課堂十分僵硬,而且不點名的話,也來不了幾個人。同學們補覺的補覺,逛淘寶的逛淘寶,一派祥和令人讚嘆。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幾門「水課」和「水課」的正確使用方法,幫助大學在大學學習中事半功倍!
  • 一部分大學老師經常上「水課」,但對考試很寬容,你能接受嗎?
    甚至在高中時,老師也會以過來人的身份這樣教育你:現在辛苦點大家忍忍吧,上了大學就好了,就輕鬆了,整天睡覺都可以,只要考試不掛科。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老師也沒有其他層級的老師那麼認真,不管是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在管理學生的時候,都不再向中學時那麼細緻嚴格,很多大學教師其實也是在混日子。因此,在高校中,很多大學教師有上「水課」的現象。
  • 問教| 治理大學「水課」,需要把實習和社會實踐納入一併治理
    問教 | 治理大學「水課」,需要把實習和社會實踐納入一併治理 作者:騰訊教育 發布時間:
  • UCSD水課合集|論水,沒人比得過我.
    每個留學生都有同一個疑問:水課怎麼選? 一般來說,除了必修課以外,完成選修課也是必要條件之一。水課的原則,是選擇可以豐富提升自己的課程的情況下,再去拉高GPA的分數。 一門簡單的水課可以幫助你的成績步步高升,並且獲得一個漂亮的GPA。
  • 打造「金課」,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
    (12月17日 廣東省教育廳網站)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的通識課程因人而設、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被稱為「水課」;很多學生為了推高平均學績點,搶著上容易通過且給分高的課程,選了課並不認真學,被稱作「上水課」。
  • 水課+課程規劃|PiCo帶大家決戰ACORN
    以economics major為例,學姐截取了具體每一個步驟的頁面,詳細展示並講解了如何去查詢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和所需要完成或滿足的條件。確定了自己想上的課程後,便可以在course search中找到每個課程的詳細信息啦!
  • EZ4.0推薦 | 多倫多大學湊BR水課大起底,大家一起來「玩」吧[2016-17學年版本]
    想來多大卻對大學生涯充滿迷茫?我們給你提供第一手校園資訊。欣喜收到Offer卻又對學業計劃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