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鈴早已響過,北京某高校某教室裡已經趴倒了一大片,只有少數坐在前排的同學依舊「堅挺」。新學期,記者探訪部分高校課堂,發現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課堂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選而不修的尷尬
按照培養計劃,大學四年裡,天津某高校學生張欣然完成147個學分才能畢業。這其中,除了校院兩級的公共必修課程73個學分、專業必修課程33個學分外,她還需要完成26個學分的專業選修課程和15個學分的任選課程。
「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流傳一本『水課大全』,我這41個學分的選課關鍵就是看好不好過、給分高不高、老師點不點名。」張欣然告訴記者,每到選課季,符合上述要求的課程總會被同學們一搶而空,而對於那種「要求多、給分嚴格」的課,大家都是「有多遠躲多遠」。
「『科學通史』平時不點名,考試劃重點,分數還好;『體育欣賞』節節點名,上課看電影,期末交論文……」記者登錄一些高校論壇發現,這些在學生間流傳、更新的「水課大全」對上課內容、給分情況等都有細緻詳盡的描述,有的甚至長達幾十頁。
「有些課光聽名字就沒什麼興趣了。平時的課業壓力已經很大了,選修課能輕鬆過關就好。」張欣然坦言,自己沒有翹課,已經算是勤奮的了,「『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早就是傳統。」
選而不修,有的學生是因為根本沒把選修的通識課當回事,還有不少同學是因為沒能從課上學到自己原本想學的知識。
這學期,北京某校的大二學生張林選修了一門「生活中的地理學」課程,可沒上幾次,就打起了退堂鼓:「我是學英語專業的,本身就是零基礎,原以為這門課程會根據選課學生的基礎進行適當調整。可上起課來卻覺得老師好像還在上專業課,講述內容也多是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內容,感覺和現實生活離得有點遠。」
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看來,這些「水課」正是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所在:「在大學裡面,所謂『水課』通常出現在非專業課裡,一般來說,專業課是相對有保證的。絕大多數的專業課,即使還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但至少消滅『水課』是可能的。我們和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可能就在非專業課,亦即所謂的通識教育的課程上。」
通識課緣何變「水課」
在新雅書院2016級學生開學典禮上,甘陽表示,書院過去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為了消滅水課。
事實上,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早在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就成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近年來,與新雅書院類似,復旦學院、浙大求是學院等也相繼成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試驗田。
一面是在通識教育領域不斷發力的中國大學,一面卻是對教學內容不買帳的學生。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很多同學信奉『GPA(平均學分績點)至上』。不少人認為獎學金、保研、留學等遠比一節課帶給大家的知識更重要。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得低分。如果這門課好,但給分嚴格,我會旁聽,但不會去選。」張欣然告訴記者,「功利性選課」是影響大學生寧選「水課」不選「硬課」的重要原因。
「部分教師對待選修課的態度不認真,因人設課、從簡開課,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甚至和現實脫節,導致學生不願意學。」從事教務工作十餘年,長春某高校教師鄭麗對這種現象頗為無奈,「還有的教師為吸引學生選課,給分隨意。這種沒有標準的考核也對學生產生了誤導。」
此外,也有教師告訴記者,目前高校對選修課程的論證、評價機制過於簡單,「現在開什麼選修課,往往由任課教師或開課院系決定,缺乏針對學生群體的嚴謹調查與論證;而在課程評價方面,也主要採用學生評教,那些要求嚴格、難度較大的課程往往會被學生拋棄,形成惡性循環。」
甘陽認為,這是因為教與學的基本心態出了問題。「在長期的唯專業主義的影響下,學生會認為『這反正不是專業課』,他首先就不重視。老師也會認為『反正你不是我自己專業的學生,你愛上不上,隨便』。最重要的是,在這些非專業課上,老師一般不敢對學生提出嚴格的學術要求。所謂『水課』其實就是沒有學術要求的課。而美國大學所謂的通識課和專業課,他們的要求是一樣的,都需要你付出極大的努力。」
建立評價退出機制,為課程「脫水」
「能激發興趣、培養品位的才是好的教育。如果不能激發興趣,說明這種所謂的教育只是展示知識、演示技能,沒有觸動學生的心智結構。」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認為,必須要在如何開課、開哪些課上下功夫。陸一表示:「如果越上學生越感覺到有深意,逐漸觸碰到了自己原先沒有打開過的新世界,攀登上了原先沒有站立過的新高度來看問題,興趣和意義感便油然而生。不在激發興趣的實質上下功夫,卻標榜給學生很大的選擇自由,其實是在逃避教育責任。」
「應該砍掉現有的一部分課程,不能『把通識教育當個筐,什麼都往裡裝』。」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張亞群說,「對於今天的中國大學來說,必須精選通識課程、改善課程內容,課程質量提高了、對學生真正有幫助了,吸引力自然也就上來了。」
除開課環節要嚴格把關、精心設計外,採訪中,不少專家建議,還要建立課程監督、評價和退出機制。
此前,復旦大學表示,將在新學期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包括一些因人設課或是質量不達標的課程;對於新開高質量課程的教師,還將予以最高可能達數十萬元的重獎。據了解,這也是國內高校首次集中清理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符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表示:「一是要有必要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精心開課,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滿足工作量而上課,或者為了滿足學分要求而選課;二是要有科學的評價機制,改變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方式,使教學成為探索、發現、思想碰撞和分享的過程,而不只是一個搬運過程和監督搬運的過程。」
還有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教師評分體系上制定出更加詳細的標準,杜絕教師給分手鬆的行為,對打分不符合標準的老師進行提醒,並且還對課程作業、試卷進行留檔,定期抽查是否符合評判標準:「鼓勵同學們通過努力學習,而不是投機取巧獲得好成績,增加了給分的公平感。」
陸一認為,消滅「水課」,實證調查與科學評估同樣必不可少:「在復旦大學,我們通過與大學核心課程委員會、模塊負責人、教師和不同專業的學生、畢業生等各個層面的深入討論,研製了『高能課:中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質量測量·診斷·評估·改進』工具。該調查工具設計了十一項核心可比指標和五項可選高階指標,能夠多角度刻畫出每門課程、各模塊及總體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在調查數據的使用方面,基於指標數據生成『吹水指數』和『刻苦指數』,提倡教學質量要由師生共同負責,直觀地篩查出幾種高效能課程和『水課』等低效能課程,並一一對應給出教學支持與管理建議。」(記者 鄧暉 通訊員 張雅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