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網站公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教育部放大招,「滅」大學水課。選而不修的尷尬從何而來?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旨在激發其個性志趣的通識課堂,怎就和「水課」畫上了等號?擠去這本不該存在的水分,又該從何下手?
尷尬的通識選修課
每年秋季開學,部分高校課堂的一些教室裡都會趴倒一片,只有少數坐在前排的同學依舊「堅挺」。與選課時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學生「費盡心力」才搶來的通識選修課上,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通識教育,其教育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的知識和價值觀。然而開設多年後,一些通識課程之所以淪為「水課」,往往在於學生想湊個學分,老師想湊個工作量。
2018年,復旦大學有三十多門課程退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但未官方公開名單;2019年中山大學因選課人數不足等原因,停了四十餘門通識課程,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紀錄片解析》《歐洲文明史》《中國金融市場與投資》等;據深大新聞系校報報導,2019年3月,深圳大學公文通發布多則課程取消通知,數字據統計將近150門,包括《創造理論與實踐》《數學認知與學習》《情緒與決策研究進展》等。
這也是通識課程自2005年在國內高校開設以來,首次被集中清理。
受歡迎的大學選修課並不少,2017年,雲南藝術學院的《中國墓葬文化》課在微博走紅。
按照培養計劃,大學四年裡,必須修滿學分才能畢業。一般來說,除了院校的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程外,學生都需要額外選修其他課程,而公共選修課就在其中。
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流傳一本『水課大全』,選課關鍵就是看好不好過、給分高不高、老師點不點名。每到選課季,符合上述要求的課程總會被學生一搶而空,而對於那種「要求多、給分嚴格」的課,大家都是「有多遠躲多遠」。
對很多人而言,平時的課業壓力已經很大了,選修課能輕鬆過關就好。選而不修,有的學生是因為根本沒把選修的通識課當回事,所以逃課成了必然。
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通識教育成為熱點問題。早在2015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就成立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近年來,與新雅書院類似,復旦學院、浙大求是學院等也相繼成為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試驗田。
一面是在通識教育領域不斷發力的中國大學,一面卻是對教學內容不買帳的學生。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很多同學信奉「GPA(平均學分績點)至上」。不少人認為獎學金、保研、留學等遠比一節課帶給大家的知識更重要。如果這門課好,但給分嚴格,許多學生寧願旁聽,也不會去選。「功利性選課」是影響大學生寧選「水課」不選「硬課」的重要原因。
由於選而不上,部分教師對待選修課的態度也不認真,因人設課、從簡開課,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甚至和現實脫節,導致學生不願意學。還有的教師為吸引學生選課,給分隨意。這種沒有標準的考核也對學生產生了誤導。
現在開什麼選修課,往往由任課教師或開課院系決定,缺乏針對學生群體的嚴謹調查與論證;而在課程評價方面,也主要採用學生評教,那些要求嚴格、難度較大的課程往往會被學生拋棄,形成惡性循環。
大學老師的「良心債」
大學四年必須選足通識學分,同樣是2學分,能選一門「水的」「好過的」,為什麼要去選一門儘管有「含金量」但「不好過」的通識課來「自我折磨」?在大學生中,這樣的心理已然具有普遍性。
從高校管理角度看,為了讓學生修夠通識課程學分,必須提供相應的多種課程選擇。
如此一來,為了迎合學生對通識課程「水」的期待,老師也習慣了適當「放水」。不「放水」,下學期沒人選課,影響的是老師的教學工作考核。
在很多高校的老師教學工作考核中,通識課是被打折扣的。在不少高校,專業課一堂45分鐘,工作量是1;通識課一堂45分鐘,工作量要乘以0.8的係數。而老師上一堂課只有幾十元。如此比較,還是做科研項目、拿項目經費,更加名利雙收。
高校對專業、通識課程的分配體系,導致讓年輕教師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水課的產生。
一個學院裡,專業課開設有定數,而老師各有專長,剛報到的年輕大學老師,三年內很難開設屬於自己的一門專業課。目前高校教授普遍承擔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而重科研才能出成果評職稱,是學術圈眾所周知的事情。「老人」佔著專業課的位置,「年輕人」又不能閒著,通識課便落到他們肩上。
還有的學校,是由專門的基礎部老師承擔通識課的教學任務。學校裡有一條不成文的慣例——沒什麼專業水平的老師才被分到基礎部上通識。
一位老師開設一門通識課程,對其本身的專業研究和教學其實沒有絲毫幫助。還一味說讓最好的老師上通識課是不現實的。最後上好通識課,成了大學老師教書的「良心債」。這「債」讓老師背合適嗎?
為課程「脫水」
停掉「水課」,是否能達到提升通識教育質量的效果?在多名通識「火課」的老師看來,明確一門課程的學習目的,老師和學生合力,才能有效避免通識課淪為「水課」。
從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來看,通識教育對一個學生的人文社科素養培養固然重要。不過專業能力才是一個學生升學、就業不可或缺的「敲門磚」。學生、學校的重視程度也自然更高一些。
能激發興趣、培養品位的才是好的教育。如果不能激發興趣,說明這種所謂的教育只是展示知識、演示技能,沒有觸動學生的心智結構。
除開課環節要嚴格把關、精心設計外,不少專家建議,還要建立課程監督、評價和退出機制。
讓通識課變雞肋更本質的原因是資源分配不公。貧愈貧,富愈富,是目前高校老師收入狀態的真實寫照。高校的精品課程獎勵補貼經費非常有限,老師們上通識課,往往是賠本賺吆喝。
但在外部,從教育部到一流大學,這兩年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有所提高,也不斷提出課程改革要求。最近這次,並非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淘汰水課,水課也不僅是通識課,更指向了專業課。
「通識課到底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的?怎麼考核?大多數高校的相關規定的建設比較欠缺和模糊。在各個高校年度報告裡,很少體現本科生培養計劃和目標,這點無論是從專業課還是通識課來看,都是頂層設計的缺失。
目前,高校有兩種類型的通識教育課程,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必修課,如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等。另一類為內容較廣的公共選修課,學生只需選修幾門學習即可。但在多數高校,對通識課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總體設計目前仍無清晰的規劃。
重整通識課,或許這才應該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