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裡提出,到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考慮到學生大三要準備考研、畢業找工作,很多大學的體育課一般是安排在一、二年級必修。
調查顯示,有近半的大學生不喜歡體育課。很多大學生認為,每周一次的體育課,其實「對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作用不大,大家上課只是為了修分,只求及格,別掛科。平時不運動的還是不運動,不少人獲得感比較差,所以不喜歡體育課。」
不過,浙江大學今年秋季入學的大一新生成為「體育課幸運兒」:從現在開始,四年都要和體育必修課相伴,必修總學時從原來的144學時增長至252學時,四年制學生的必修學分增長為6.5學分,五年制學生為7學分。
作為TOP5的浙江大學,在全國高校裡「第一個吃體育課的螃蟹」,根據浙江大學的報導,一、二、三年級學生每學期必修一門1學分的「專項技能課」,根據自己的興趣學會一個體育項目,掌握一門體育技能,同時每周要必修一節「身體素質課」, 曠課、請假都要扣分。
畢業年級的學生沒有固定上課時間,只要能在一年內打卡鍛鍊64次以上,獲得0.5學分。換句話講,浙江大學的學生在本科畢業前,體育課「上課GPS籤到,下課APP跑步打卡,男生跑步想及格,四年至少要繞西湖60圈。」
中小時,最期待體育課,遇到語數英的任課老師宣布「體育老師生病了」,心裡甭提有多彆扭。等上了大學,忽然感覺:對體育課真心不熱愛。為什麼很多大學生不喜歡體育課?
有一些大學,受場地限制等原因,主要開設一些球類運動,比如上學期籃球,下學期排球,期末考試是羽毛球,開設的體育課「沒滋沒味」,其他類運動課程面臨開設不足的窘態,為了修夠學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
中小學時的體育課,大家喜歡的原因是盼著有放鬆的時刻;大學時,已經沒有中小學時的升學壓力,空餘時間多,不再把體育課當成追求和寄託,
大學的體育課內容,與中小學時期相比,還是一成不變的常規性體育項目。相比更有意思的逛街打遊戲,體育課明顯缺乏激情,考試難度又較大、掛科補考麻煩,大學生們不喜歡體育課,似乎在情理之中。
清華大學重視體育已經成為一項「傳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新一代清華學子又喊出的「無體育,不清華」、「不會遊泳不能畢業」的口號,現在浙江大學又把體育課作為四年必修課,這些口號和舉措都說明運動對大學生的健康非常重要。
生命在於運動。每當看到本該有一番作為的年輕人突然倒下,常常會生出「你是單位的一根草,卻是家裡頂梁柱」的想法。既然健康如此重要,大學期間,除了求學,就不要別宅在宿舍裡,多做運動。你是否喜歡大學的體育課?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