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ABA回合訓練以外,我還在繼續探索能夠幫助罹患孤獨症的兒子恢復的方法。
在看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以後,我發現了一個在治療精神方面有很大作用的音樂療法。
我曾以為音樂療法就是為孩子放一些音樂聽。看來我太天真了。應該讓孩子能夠進入到音樂裡面,成為音樂的一份子。音樂獨特的節奏感對於孩子的刺激很明顯。
在ABA的指令中,也要求治療師說話有節奏感,我想這是同樣的道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小時候給孩子放兒歌聽。其實孩子是有記憶的,他們會記住這些旋律。這就是入手點。
我準備了《兩隻老虎》這首歌,將歌詞變動一下,然後準備和孩子一起邊唱邊跳。
首先,我會按照以前的ABA訓練,讓孩子「跟我做」,然後引導他「摸摸頭髮」、「摸摸眼睛」、「摸摸鼻子」、「摸摸嘴巴」、「摸摸耳朵」。這是準備工作。
然後導入歌曲。我會唱:「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用手指比出2的樣子,並且做出跑步的動作),「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此時用手指觸摸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給孩子看)。
寶寶顯得很興奮。他真的對這首兒歌有印象。如果是正常的孩子,也許會跟著你的動作去模仿,可是孤獨症兒童也許只會呆呆的看著你,沒有什麼動作。但是,當他看到你做著剛才的動作,是他也會得,他就會條件發射般的跟著你去做了。
也許有人會問:你明明唱的是「沒有鼻子」,這不是在誤導孩子嗎?
首先,孤獨症兒童如果已經能夠領會「沒有」所代表的含義,那麼我真的要由衷的恭喜你了。其次,無論任何低齡兒童,他們的關注點總是放在一句話的末尾詞語上,也就是「鼻子」。
看著寶寶跟著我的歌聲去觸摸五官,我有預感,這次會很成功。
接下來是「三隻老虎」,沒有「眼睛、耳朵、鼻子」。以此類推,到了「五隻老虎」,就把「頭髮、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全部學習完畢。相對於ABA的回合制訓練,基於音樂療法的兒歌訓練法,讓孩子感到新奇快樂,並且願意聽下去學下去,在節奏感的支撐下記憶也更加深刻。
也許這首「兩隻老虎」家長們會唱到想吐,但是,當你不厭其煩的唱一千遍的時候,總有一次,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懂得了那五官,這就足夠了!
等到寶寶休息完畢以後,我想測試一下自己的成效。我對寶寶單純的發出指令:「摸摸鼻子」等。這一次,我不做任何的輔助提示,寶寶都能夠準確的去觸摸。
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有效的。接下來,我又有新的事情要做了。要學習一些耳熟能詳的兒歌,並且為他改詞。就例如「兩隻老虎」,下一次也許就是「沒有肚子、沒有屁屁」了。
每當看到孩子又進步了一點點,雖然快4歲的他表現的好像2歲小娃娃,可是,我內心依舊激動萬分。
(鄭重聲明:圖片素材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