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如今的我們,是一種豐衣足食的生活,這源自於安定沒有戰爭的年代,和科學技術帶來的龐大生產力,但是過去的人們可能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過去的人們都吃什麼呢?
17世紀初期,明朝末年,全中國的人口也才9000萬左右,但是清朝嘉慶以後,中國的人口卻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長,中國突破餓四億人口大關,而這距離明末,也就僅僅過去的一百年,為何人數會有這般的變化?
這得以於中國進口了來自西方和南美洲的番薯紅薯以及玉米,比起過去的水稻小麥,這些作物耐旱方便種植,而且多產,在清朝大力推廣下,人口自然也就多了起來,但是大家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很多人依然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吃紅薯,吃玉米,還吃它們的葉子,而至於米飯和白面,則是一種奢求。
番薯雖然產量高,但是也有弱點:營養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只能夠給勉強裹腹,長時間吃下去定然會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有菜色。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照片裡面那些清朝的老百姓,看上去瘦弱不堪的原因。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近現代,中國也有一句古話,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打獵為生的獵戶和在海邊長大的漁民,自然有些區別,上個世紀參加海南瓊崖縱隊的老兵在回憶時說,打仗的時候他們沒有什麼能夠吃的東西,因為敵襲斷絕了補給,在他們海南,每天只能吃漁民捕獲的海參和鮑魚來填飽肚子。相信不少讀者聽說之後,一定也會感到詫異,如今海參和鮑魚可是稀罕物,鮑魚在一些內陸城市甚至有價無市,過去能天天吃鮑魚,那也是一種幸福啊!
實際大家想像的還是太過於天真了,幸福是相對的,對於內陸城市來說,鮑魚是稀罕物,可是對於在海邊長大的人來講,可能就見怪不怪了,就如同我們現在吃一碗紅薯飯,會感覺十分的甜美可口,可是過去經常靠此過活的老人就會非常的排斥,也是一個道理。
而且以前年代,缺乏的可並不只是食物,還有各種調料,包括了油、鹽這種人體的必需品,清中期以後,鹽稅成了清政府最主要的稅收之一,一些鹽商奇貨可居,同時為了收回成本不斷抬高鹽價,導致了民間老百姓被迫淡食。
尤其是在戰爭期間,鹽和油的供應顯得極為的困難,不少地方都會斷絕這種來源,大家設想一下,即便能夠獵戶或者漁民打到什麼獵物,也只能簡單地用開水處理一下,加不了任何的調味品,這樣下來做出的東西能夠美味嗎?過去人們形容一個人富裕,說他「富得流油」,並不是指這個人肥胖,而是認為他身價很高,能夠吃上很多油,甚至滲出來,由此也注意可見油的珍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穿衣住行並不再是一種奢望,我們應當尋找人們更長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