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通過聯網的基礎體溫計,用戶在手機和iPad等移動端的APP即可查詢到準確的排卵期信息。測量精度媲美水銀體溫計,但誤差更小、測量速度更快。
面對BAT三座大山,創業者紛紛涉足細分的個性化垂直市場。近來,女性垂直市場備受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青睞。6月份,為女性記錄經期提供服務的大姨嗎完成C輪融資3000萬;美柚也獲得3500萬的C輪融資。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和粘度,這兩款女性APP都已轉型至女性健康社區。美柚經期助手APP,除了記錄和預測經期之外,還有備孕、懷孕、育兒功能。APP中的「她她圈」是個純女性社區,用戶可以暢談情感、時尚、美容、孕育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創始人陳方毅還表示未來會根據用戶需求推動可穿戴硬體計劃。
點名時間上近日出現了另一款女性助孕產品——孕橙助孕計。它是一款精準測量女性排卵的智能藍牙基礎體溫計。創始人王胤是從事物聯網多年的清華博士,通過聯網的基礎體溫計,用戶在手機和iPad等移動端的APP即可查詢到準確的排卵期信息。目前孕橙團隊在點名時間上籌得的數額已接近3萬元。
創業初衷與理念
巧合的是,這三款為女性服務的APP或硬體產品,創始人都是男性。那麼孕橙創始人王胤的創業初衷到底是什麼呢?
王胤表示,身邊的朋友尤其是異地夫妻,經常會感嘆道,「我們都三十出頭了,想要個寶寶,好不容易選擇了最佳的排卵期,不是請假困難,就是雙方時間湊不到一塊,錯過了很多機會。」王胤洞察了這一用戶需求,並作了深入市場調研,發現有這方面困擾的夫妻不佔少數,所以萌生出了這個念頭,一心想解決用戶痛點。
王胤對物聯網專研頗深,技術和算法是其強項,但孕育知識匱乏。雖然團隊顧問都是醫學專家,但他希望自己也精通醫學知識,所以啃完了一本1000多頁難懂的醫學教材。
孕橙助孕計是公司的首款產品,他將其定位為最優秀的備孕工具,最專業的避孕助手,最體貼的健康管家。但它只是孕橙打開市場的第一步,未來還會轉向避孕功能。
儘管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並不反對體外受孕,但王胤崇尚的理念是Natural Family Planning(自然避孕法),他希望孕橙提供一種全新科學的生活方式,打造一個專注健康數據管理,以母嬰健康為主的品牌。
孕橙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從科學性,精確性,方便性,經濟性等方面來考量,傳統的水銀體溫計雖然精度高、穩定性好、價格實惠,但需要5-10分鐘的測量時間,而且易碎;一般電子體溫計測量速度快、讀數簡單、帶有記憶功能,但精度通常不如水銀體溫計高。
王胤表示,基礎體溫測量的核心要素是準確、快速地測量。孕橙助孕計是舌下準確快速的測量,由低功耗藍牙模塊向手機APP傳送數據,APP能自動繪製基礎體溫曲線,跟蹤記錄宮頸粘液、經期日曆、同房等指標,從而推算出最佳的受孕日。目前測量精度已經可以與水銀體溫計相媲美,誤差只有0.05,測量速度為60秒,以後會更快。
大姨嗎、美柚是基於日曆式的預測。與孕橙類似,另一款基於體溫預測的APP是號稱「備孕神器」的瘋狂造人,它是國內知名懷孕社區播種網布局移動端的嘗試。瘋狂造人APP主要通過月經周期、基礎體溫等方法精準命中排卵期,從而準確安排同房時間,幫助女性科學備孕。
國外知名的同類產品包括智特排卵檢測儀OvaCue、美國的Clearblue笑臉棒(電子排卵檢測棒)、德國的Lady-Comp(避孕寶)等。OvaCue排卵儀能在3秒鐘內完成女性排卵期的檢測且不需要收集唾液、尿液、血液。它能提前5天預測排卵日,個性化指示當月排卵期和危險期,指導自然避孕。
Clearblue笑臉棒被稱為是「助孕神器和驗孕神器」,用戶在大姨媽來四天前開始測試,3分鐘內液晶屏顯示是否懷孕,再過3分鐘顯示周數。Lady-Comp是基於體溫計測排卵,然後通過算法知曉什麼時候排卵,它被稱為「智能經期計算機」,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月經周期分析系統。但這兩款產品售價較高。
王胤表示,孕橙始終本著開放合作的心態,播種網、Clearblue等未來都是他們潛在的合作夥伴。比如孕橙APP可以和Clearblue笑臉棒綁定,後者可將數據輸入至孕橙APP中,孕橙通過算法,幫其分析用戶數據,更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
在增強用戶粘性這塊,王胤認為,用戶基礎體溫測量難于堅持。所以他們採用了相應的激勵機制,比如用戶參與1800元的大姨媽管理計劃,並連續堅持測量,會有5元、10元不等的隨機獎勵,以此來培養用戶的測量習慣;
同時考慮到用戶的剛性需求是成功備孕,孕橙推出了12個月承諾懷孕的計劃,參與者可免費獲得孕橙助孕計一套,及北京三甲醫院婦產科大夫的電話諮詢溝通。目前孕橙的醫療顧問團隊有來自協和、北醫三院、望京中醫院等三甲醫院的大夫。
未來考慮試水可穿戴
孕橙團隊的強項在於技術,10位核心成員優勢互補。創始人王胤擅長核心算法編程,產品總監王景欣自己就是備孕女性,她有更直觀的感受,主要負責用戶體驗。
孕橙的算法是基於王胤多年的技術積累。大二他就開始做物聯網相關的項目;後來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以手機為中心的普適計算」項目;讀博期間,作為核心成員之一,開發了GreenOrbs(綠野千傳)項目,用物聯網搭建森林監測系統,被Ivan Stojmennovic教授評價為「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無線自組織傳感網部署工程。」
但王胤覺得,目前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只是傳感網。物聯網的一個趨勢是逐漸以手機及其周邊硬體為主,但智能硬體目前還不會交流、不會學習,還未真正融入至個人生活。真正的智能應該是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
王胤表示,目前的挑戰在於經驗不足、缺乏資金支持。儘管清華x-lab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但經驗不足還是讓他栽了不少跟頭。比如他對供應鏈不熟,隻身去深圳會見各路老闆,詳細了解注塑、模具的生產工藝流程。一些合作夥伴供應商對他們的想法不理解,認為國內巨頭都在布局移動醫療,小公司能有什麼前途。他被拒絕過無數次,但幸運的是,最終有供應商答應說願意試一試,幫忙供貨。
國泰君安報告稱,可穿戴醫療是未來移動互聯新入口。清科投資報告稱,移動醫療是未來投資新方向,國內最大的風投機構紅杉資本和IDG資本都有投資移動醫療。當問及未來是否會將硬體做成可穿戴時,王胤表示不排除這個可能。
但智能硬體門檻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如何更快速地整合各類資源,並迎接醫療器械領域巨頭的競爭也是個挑戰。王胤說,他對自己的算法和專業醫療服務有信心,會一步步做精做專,並朝著「解決問題」而不是「很炫的玩具」方向來發展。畢竟可穿戴與否,關鍵點不在於硬體本身,而是如何通過硬體去黏住用戶,並收集醫療雲端的大數據,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DF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