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進行社會性學習嗎

2020-08-28 哆哆星戲劇藝術中心

人與動物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人從生下來到能獨立生活,有一個比較長的對父母或監護人的生活依附期。

這個依附期受文化傳統、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

正是這樣一個長的依附期,給個體接受社會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個體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接受廣泛的教育。

他們學習生活生產技能,學習道德規範,學習並獲得社會角色,樹立人生理想。

生活依附期的社會化,是個體未來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

01 什麼是社會性學習

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接受文化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行為規範與社會價值觀念的過程。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心理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

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學習,本質上說是受到積極強化、消極強化、無強化、懲罰的影響,而改變了行為的發生概率。

人的學習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對象性活動,這意味著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內化的知識不可避免地具有個人化、情境化、社會化特點。


社會化學習有三個特徵:

1. 以團隊/班級等形式進行。學習者通過互動的社交方式,互相促進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各自提升自己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等等;

2. 學習對象可以是任何人。不管是老師、家長、專業人士,還有同學、兄弟姐妹、社區人員等等。他們不被圈定為」教學者「,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貢獻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3. 學習內容不局限,也不以學科進行區分。面向這個廣闊而真實的世界,想方設法地解決一個個複雜的問題。


這樣的學習方法很好地回應了現在的教育和學習的本質。

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培養人在社會中解決問題,能有助於應對未知的挑戰,並培養其思辨能力、鼓勵其創造力並達到持續學習的能力。


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不僅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觀察別的個體的過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舉個慄子:

家裡的小幣兩歲了,看到我給狗狗倒水喝,她也會主動地和我一起倒水——哪怕只是手稍微挨著水壺。

在外面遛狗的時候,小幣也會主動要求「我也來遛一下吧」,然後和我一起牽著狗繩。

每次我看雜誌的時候,她也喜歡過來和我一起看,哪怕她只看得懂顏色。

所謂社會性學習,便是在社會的環境中,通過周圍環境發生的事物而引發的學習契機。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Hart和Risley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做了一項研究,針對美國不同階級的家庭做了長期的追蹤調查:從不會說話到孩子3周歲,他們語言學習的發展軌跡。

這個研究招募了42個家庭,每個家庭最少追蹤了兩年半,涵蓋了3種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

專業人士家庭(professional):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多達4500萬個字;

藍領人士家庭(working class):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2000多萬個字;

拿救濟金的家庭(welfare):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的僅僅只有1300萬字。

出生在專業人士家庭和拿救濟金家庭的孩子們,在他們的生命之初的三年裡已經存在了3200萬字的聽力鴻溝。

簡單地說,因為專業人士家庭的父母會更注重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會花更多時間為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和做遊戲,孩子在生活環境裡聽到的詞彙量要豐富得多,孩子在懵懂的日子裡,已經潛移默化地掌握了3200萬字的詞彙量。

孩子的社會性學習,從出生就開始了。

02 為什麼孩子需要社會性學習

細心回顧一下,孩子其實是從環境中學習,而非向成人學習。

·孩子一個人在家,自己磕磕絆絆的玩玩具。孩子會自己慢慢地學習玩具的各種玩法,動手能力慢慢增強,對智力也很有幫助;

·如果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耍,不僅可以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在玩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與適當的建議,引導孩子去思考玩具更多的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極大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詞彙量。

·孩子在班級之中,孩子們之間會有互相協作、互相討論,共同上課社會性等行為。在這些團隊活動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配合,學會討論,學會互相理解和尊重。

對於傳統的學校而言,班級就是一個典型的小社會,孩子們在這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但孩子們還需要動手能力,或是思考能力,或是團隊協作能力。

現在的教育機制,在課堂上分科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實在沒有用武之地,也解決不了他們在成長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對校內的孩子而言,學習只意味著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分數。

然而,決定人的一生所獲得的幸福感,並非來源於他的學術知識,而是個人能力。

譬如適應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決策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卻恰恰是學校裡面不會教你的。

學習的內容在日常用不著,學習的方式無趣,也難怪許多孩子不熱愛學習。

這就需要孩子參與社會性學習。

我們的孩子需要在社會中探索並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在社會性學習中學會人際溝通與團隊協作等等。

在不同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孩子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交往、協作能力;也會感受到同伴之間的和睦相處,並擁有友情的快樂;同時還能學習到用正確的方法處理人際之間的矛盾。

更多元化的社會性學習,不但能更完善孩子的智商發育,也能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

03 如何進行社會性學習

最初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一生的影響。

做孩子的榜樣,帶著孩子閱讀,接觸外界的事物。通過各種親子活動,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更好地培養他們從小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教育戲劇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通過戲劇的方式,讓孩子代入到故事中,成為故事中的角色。讓孩子去探究複雜的問題、想法和感受,在玩耍的狀態下達到主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效果。

讓孩子在舞臺中掌握平衡,在劇本框架中協調內心活動,處理各種問題。孩子們在舞臺之中通過語言設計和動作設計,體驗不同的角色的心情,探索故事的背景。同時,在教育戲劇的課堂中,老師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極大的發散了孩子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別人的需求,並且願意為別人著想。進而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並且去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

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思考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輔相成的關係。

區別於傳統的課堂,教育戲劇不是以教材和老師為中心,而是以舞臺中的孩子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孩子。

在教育戲劇中探索社會,孩子慢慢識別世間萬物的規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思維想像創造力。


給教育賦予戲劇的形式,讓孩子在自我表達中突破傳統的教育形式,在玩耍與舞臺之間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把教育的精神貫穿在快樂的遊戲中,給孩子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戲劇融合了繪畫、音樂、遊戲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斷促進孩子的學習能動力。

讓孩子不斷思考故事內容,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培養深度閱讀的能力。同時孩子們通過自行理解、編纂故事,會有自我突破的成就感,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

在教育戲劇中,舞臺的呈現還能養成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舞臺表現力和應對能力。

可以說,教育戲劇能全方位符合素質教育的需求,實現青少年綜合全面發展的需求。

相關焦點

  • 7種社會性網絡幫你學習外語
    語言學習者可以與母語使用者進行交流,即使你身在國內,你照樣也可以學習地道的外語。本文試圖結合自己的體驗和嘗試,就7種幫助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社會性網絡做一個系統地介紹和分享: 1、Busuu: 關於Busuu,我曾有一篇題為《Busuu.com:語言學習創新在線社區》博文專門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 嬰幼兒社會性行為表現與應對,如何發展和提高孩子的社會性行為
    前論:從孩子出生降臨到人間,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就開始發展了,剛開始時,孩子從他生活的環境中吸收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任何因素。屬於被動性行為,但隨著漸漸地成長,孩子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主動的與人溝通互動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適應性就越強。
  • 嬰幼兒社會性行為表現與應對,如何發展和提高孩子的社會性行為
    前論:從孩子出生降臨到人間,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就開始發展了,剛開始時,孩子從他生活的環境中吸收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任何因素。屬於被動性行為,但隨著漸漸地成長,孩子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主動的與人溝通互動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適應性就越強。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美嬰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人的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必將要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孩子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不同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研究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孩子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不同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研究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
  • 《社會性動物》:個人與從眾的價值觀博弈
    自動處理指的是引導我們大部分行為的無意識(內隱的)和不自主的操作:我們的精神系統毫不費力地、毫無意識地進行學習的近乎完美的聯想或程序。受控處理是我們在處理新問題時有意識的(明確的)努力。在哈佛大學的幼兒園,讓5歲的孩子對幾個玩具的合意性進行評分,然後告訴孩子不準玩他們認為特別有吸引力的玩具。
  • 蒙臺梭利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發展
    蒙臺梭利教育下的孩子,舉止優雅、自信大方、樂於助人,這些優良品質不正是社會性行為最好的體現嗎?孩子是具有鮮活生命的不同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研究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兒童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就好像被點亮了一盞智慧之燈。
  • 幼兒園情商與社會性培養模式
    ,我們要做到滲透,那麼這個滲透我們說我們要在課堂的環節去進行一個系統化的展示,那麼我們更要滲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當中去,馮老師有一個觀點非常地重要,說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在生活當中去延伸,去發展它的社會性,對於我們一個孩子而言,社會性的發展,絕不僅僅是老師今天上課,我教小朋友們我們要分享,好,小朋友們從此以後就學會分享了,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我們在社會領域的課程當中,我們有系統化的課程
  • 社會性發展的內容
    什麼是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範以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等。心理學家齊格勒認為,人的社會化主要指人的社會知覺和社會行為方式。發展心理學家謬森指出,社會化是兒童學習他們的文化或社會中的標準、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的過程,包括社會性情緒、對父母親的依戀、氣質、道德感和道德標準、自我意識、性別角色、親善行為、對自我和攻擊性的控制、同伴關係等。1. 願意與人交往,並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和小夥伴一起跳房子、捉迷藏、扳手腕、下棋、踢毽子、過家家等。
  • 全國37所中小學加入「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聯盟」
    陸善鎮校長囑託各基地校校長要高度重視基地校實施制度的建設,促進項目有質量地開展和推進。 梁威教授代表中心領導作大會致辭。梁教授認為以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來促進學校立德樹人、發展學生科技核心素養是切實可行的路徑。
  • 留學生社會性死亡俱樂部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於留學生經歷的社會性死亡的那些事兒!另外,TD創作計劃徵稿開啟,如果你在留學/申請過程中中任何學習生活的乾貨或有其他感悟,歡迎在後臺回復「創作計劃」上車,豐厚的稿酬等著你~眼看到了開學季,想必大家已經興致衝衝地計劃好了學習和實習地事情。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呢?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
  • 兒童社會性發展 -那些可以讀的書兒
    花開時節,學習要繼續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性,那麼就要了解一般的社會性發展規律如何
  • 青少年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1(20210104)
    編者按:2021年1月16日起開始推出學習《發展心理學》的學習筆記和感悟。
  • 何為社會性溝通(三)——分享式注意力
    我們經常會看到的情況,譜系的孩子正在玩玩具,來了另一個小孩去摸他的玩具,我們的孩子要麼放下玩具就走,要麼就立刻打回去,其實對方孩子只是想藉助這樣的方式和他玩而已,譜系的孩子不要說去解讀他人的意圖了,很可能他連別人的意圖在哪裡都沒能注意到。心智解讀不是要孩子的某些能力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進行,其實我們舉手頭足之間就有很多想法需要孩子解讀。
  • 要不然下一個被社會性死亡的很可能就是你
    NoAge-Jessie被虛構成了暱稱為「ELIAUK」的女業主,是獨自在家帶孩子的「小富婆」,是與快遞小哥打情罵俏、兩次主動勾引對方偷情的「風騷少婦」。而虛構這個故事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超市老闆兒子郎某與修車工何某的空虛、寂寞、聊、躁動。用無形刀子殺人,其心可誅!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多半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 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世界大百科》如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什麼是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範以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等。心理學家齊格勒認為,人的社會化主要指人的社會知覺和社會行為方式。發展心理學家謬森指出,社會化是兒童學習他們的文化或社會中的標準、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的過程,包括社會性情緒、對父母親的依戀、氣質、道德感和道德標準、自我意識、性別角色、親善行為、對自我和攻擊性的控制、同伴關係等。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正確引導孩子交朋友,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撐,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心理學家說:「同伴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同伴關係也是社會性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可以提供一種情緒上的安全感,這種心理上的情感支持也非常有利於兒童的自控力培養。」當鄰居之間大人互相不交往的時候,孩子自然也很難成為夥伴。如果父母選擇住在一個有自己的公園,遊樂場,步行街,運動場等大型公共設施的社區,孩子就有了充足的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