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人從生下來到能獨立生活,有一個比較長的對父母或監護人的生活依附期。
這個依附期受文化傳統、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
正是這樣一個長的依附期,給個體接受社會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個體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接受廣泛的教育。
他們學習生活生產技能,學習道德規範,學習並獲得社會角色,樹立人生理想。
生活依附期的社會化,是個體未來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
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接受文化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行為規範與社會價值觀念的過程。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心理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
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學習,本質上說是受到積極強化、消極強化、無強化、懲罰的影響,而改變了行為的發生概率。
人的學習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對象性活動,這意味著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內化的知識不可避免地具有個人化、情境化、社會化特點。
社會化學習有三個特徵:
1. 以團隊/班級等形式進行。學習者通過互動的社交方式,互相促進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各自提升自己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等等;
2. 學習對象可以是任何人。不管是老師、家長、專業人士,還有同學、兄弟姐妹、社區人員等等。他們不被圈定為」教學者「,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貢獻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3. 學習內容不局限,也不以學科進行區分。面向這個廣闊而真實的世界,想方設法地解決一個個複雜的問題。
這樣的學習方法很好地回應了現在的教育和學習的本質。
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培養人在社會中解決問題,能有助於應對未知的挑戰,並培養其思辨能力、鼓勵其創造力並達到持續學習的能力。
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不僅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觀察別的個體的過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舉個慄子:
家裡的小幣兩歲了,看到我給狗狗倒水喝,她也會主動地和我一起倒水——哪怕只是手稍微挨著水壺。
在外面遛狗的時候,小幣也會主動要求「我也來遛一下吧」,然後和我一起牽著狗繩。
每次我看雜誌的時候,她也喜歡過來和我一起看,哪怕她只看得懂顏色。
所謂社會性學習,便是在社會的環境中,通過周圍環境發生的事物而引發的學習契機。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Hart和Risley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做了一項研究,針對美國不同階級的家庭做了長期的追蹤調查:從不會說話到孩子3周歲,他們語言學習的發展軌跡。
這個研究招募了42個家庭,每個家庭最少追蹤了兩年半,涵蓋了3種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
專業人士家庭(professional):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多達4500萬個字;
藍領人士家庭(working class):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2000多萬個字;
拿救濟金的家庭(welfare):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的僅僅只有1300萬字。
出生在專業人士家庭和拿救濟金家庭的孩子們,在他們的生命之初的三年裡已經存在了3200萬字的聽力鴻溝。
簡單地說,因為專業人士家庭的父母會更注重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會花更多時間為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和做遊戲,孩子在生活環境裡聽到的詞彙量要豐富得多,孩子在懵懂的日子裡,已經潛移默化地掌握了3200萬字的詞彙量。
孩子的社會性學習,從出生就開始了。
細心回顧一下,孩子其實是從環境中學習,而非向成人學習。
·孩子一個人在家,自己磕磕絆絆的玩玩具。孩子會自己慢慢地學習玩具的各種玩法,動手能力慢慢增強,對智力也很有幫助;
·如果父母陪著孩子一起玩耍,不僅可以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在玩具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與適當的建議,引導孩子去思考玩具更多的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極大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詞彙量。
·孩子在班級之中,孩子們之間會有互相協作、互相討論,共同上課社會性等行為。在這些團隊活動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配合,學會討論,學會互相理解和尊重。
對於傳統的學校而言,班級就是一個典型的小社會,孩子們在這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
但孩子們還需要動手能力,或是思考能力,或是團隊協作能力。
現在的教育機制,在課堂上分科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實在沒有用武之地,也解決不了他們在成長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對校內的孩子而言,學習只意味著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分數。
然而,決定人的一生所獲得的幸福感,並非來源於他的學術知識,而是個人能力。
譬如適應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決策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卻恰恰是學校裡面不會教你的。
學習的內容在日常用不著,學習的方式無趣,也難怪許多孩子不熱愛學習。
這就需要孩子參與社會性學習。
我們的孩子需要在社會中探索並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在社會性學習中學會人際溝通與團隊協作等等。
在不同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孩子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交往、協作能力;也會感受到同伴之間的和睦相處,並擁有友情的快樂;同時還能學習到用正確的方法處理人際之間的矛盾。
更多元化的社會性學習,不但能更完善孩子的智商發育,也能促進孩子的多元化發展。
最初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一生的影響。
做孩子的榜樣,帶著孩子閱讀,接觸外界的事物。通過各種親子活動,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更好地培養他們從小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教育戲劇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通過戲劇的方式,讓孩子代入到故事中,成為故事中的角色。讓孩子去探究複雜的問題、想法和感受,在玩耍的狀態下達到主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效果。
讓孩子在舞臺中掌握平衡,在劇本框架中協調內心活動,處理各種問題。孩子們在舞臺之中通過語言設計和動作設計,體驗不同的角色的心情,探索故事的背景。同時,在教育戲劇的課堂中,老師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極大的發散了孩子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在滿足自己需求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別人的需求,並且願意為別人著想。進而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並且去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
在教育戲劇的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思考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相輔相成的關係。
區別於傳統的課堂,教育戲劇不是以教材和老師為中心,而是以舞臺中的孩子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孩子。
在教育戲劇中探索社會,孩子慢慢識別世間萬物的規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思維想像創造力。
給教育賦予戲劇的形式,讓孩子在自我表達中突破傳統的教育形式,在玩耍與舞臺之間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把教育的精神貫穿在快樂的遊戲中,給孩子充分表現的機會。
教育戲劇融合了繪畫、音樂、遊戲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斷促進孩子的學習能動力。
讓孩子不斷思考故事內容,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又能培養深度閱讀的能力。同時孩子們通過自行理解、編纂故事,會有自我突破的成就感,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
在教育戲劇中,舞臺的呈現還能養成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舞臺表現力和應對能力。
可以說,教育戲劇能全方位符合素質教育的需求,實現青少年綜合全面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