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社會性行為表現與應對,如何發展和提高孩子的社會性行為

2020-08-19 梅媽媽育兒有方

0-3歲嬰幼兒正處於從一個「生物人」走向「社會人」的初始階段。

前論:從孩子出生降臨到人間,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就開始發展了,剛開始時,孩子從他生活的環境中吸收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任何因素。屬於被動性行為,但隨著漸漸地成長,孩子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主動的與人溝通互動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適應性就越強。


一、 認生與害羞

認生是每個嬰幼兒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有些長大後自然會降低,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嬰幼兒個人的性格氣質類型有關。有些活潑外向,有些則容易害羞,有些則敏感急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嬰幼兒認生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是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不必急於矯正。

造成嬰幼兒害羞的原因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自身原因,其二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對自己不滿意有關,如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或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這與母嬰依戀關係是否親密有關係,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源於母親沒有對孩子形成積極的影響。

有關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或保護過度。父母如果對孩子萬事要求完美,可能是孩子因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罵,經常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也會使孩子難以克服陌生、焦慮的情緒、害怕與生人接觸,長久下去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性格,有礙其獨立性發展。


我們建議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找別的小朋友玩一玩,到人多的地方逛逛,並適時地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罵,讓嬰幼兒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讓嬰幼兒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建立自我價值。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人格發展。

二、 模仿行為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很大的關聯,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檢查嬰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嬰幼兒3-4個月以後才會模仿,如張嘴、吐舌等可提供嬰幼兒感興趣的刺激。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並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3歲左右就會開始展開模仿周圍的人,瘋狂的模仿不知疲倦並顯得樂在其中。常見的有模仿父母動作,做的任何事情,模仿說話時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這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性格塑造和習慣培養的良好時期。成人可以多與孩子互動,鼓勵孩子動手,給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也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身體協調性發展。


三、 反抗行為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在2.5歲左右出現,有的孩子在2歲左右表現就比較明顯了。

嬰幼兒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常說「我的」,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面對嬰幼兒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嬰幼兒會成為「叛逆小子」。

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兒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孩子,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兒。所以孩子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的放縱嬰幼兒,任由孩子任性。甚至嚴重寵愛溺愛,這會將事情變得更糟,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有技巧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要注意到孩子的任性,該立的規矩要立起來,邊界意識建立起來。

首先,父母要做好和嬰幼兒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例如:誇讚嬰幼兒「你自己會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

另外:千萬不要用打罵、威脅、鎮壓等方式,否則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事情發展往往會適得其反。


四、 利社會行為

人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嬰幼兒從出生到6個月就開始展現出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

到1-2歲時,嬰幼兒開始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粗淺的認識。並開始懂得安慰人,主動幫媽媽。

2-3歲的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反應就更加明顯了。孩子知道應該幫助他人,也願意樂意幫助他人的意願。嬰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同情和憐憫等,並為自己的利他行為感覺開心。


五、 攻擊行為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沒有敵意,當嬰幼兒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不是在人身上,其目的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力度稍重的情況。

到了嬰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況,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嬰幼兒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3-5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的傷害同伴,嬰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互動的增多,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而改善,所以不用過於緊張。

不過如果對嬰幼兒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父母除了發解孩子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外,語言和行為上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要用積極的、正向的思想引導孩子,切不可讓他們堅決動手還擊。


嬰幼兒社會性的培養

對嬰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早期人際關係。有兩種:一是親子依戀關係,二是同伴交往關係。在親子依戀關係中嬰幼兒獲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伴交往關係,對嬰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確是最關鍵的,與同伴之間平等、互惠的關係,能使孩子逐步理解規則的意義,從中需要學習溝通、協商、分享,學習什麼時候讓步,如何保護自己等交往的技巧,最終學會的是成功的與人相處的能力。

嬰幼兒時期的社會性行為發展,主要表現在生活和遊戲中的交往,配合等行為

因為幼兒在遊戲中可以使自身的各種能力和才華得到充分的施展,盡情的想像和創造。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快樂和滿足,使各種知識技能都得到發展,與同伴遊戲能促進嬰幼兒自我認知的發展、社會認知的發展、親子關係、同伴合作、親社會行為等社會性方面的認識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發展。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為他們提供適當的環境、空間與同伴交流、交往在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性行為發展的好壞影響孩子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發展,也影響性格和意志品質的發展。

我是,長期專注於嬰幼稚兒的早期教育,關注我可以得到更多育兒知識和常識,科學育兒一路同行。

相關焦點

  • 嬰幼兒社會性行為表現與應對,如何發展和提高孩子的社會性行為
    0-3歲嬰幼兒正處於從一個「生物人」走向「社會人」的初始階段。前論:從孩子出生降臨到人間,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就開始發展了,剛開始時,孩子從他生活的環境中吸收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任何因素。屬於被動性行為,但隨著漸漸地成長,孩子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主動的與人溝通互動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適應性就越強。
  • 社會性發展的內容
    什麼是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範以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等。心理學家齊格勒認為,人的社會化主要指人的社會知覺和社會行為方式。發展心理學家謬森指出,社會化是兒童學習他們的文化或社會中的標準、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的過程,包括社會性情緒、對父母親的依戀、氣質、道德感和道德標準、自我意識、性別角色、親善行為、對自我和攻擊性的控制、同伴關係等。1. 願意與人交往,並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和小夥伴一起跳房子、捉迷藏、扳手腕、下棋、踢毽子、過家家等。
  • 兒童社會性發展 -那些可以讀的書兒
    花開時節,學習要繼續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性,那麼就要了解一般的社會性發展規律如何
  • 家長怎樣做,才能塑造孩子的社會性行為?
    其實,孤獨症兒童的異常行為,這些為的深層原因是心理發展的異常。認知障礙和自我意識障礙、情緒情感障礙,完全可以導致他們的行為異常。促進孩子心理的發展,才是解決行為問題的根本。為什麼孤獨症孩子會有奇奇怪怪的行為呢?我們先來看看原因,只有清楚了原因,我們才能找到好的引導方法。
  • 《世界大百科》如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什麼是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發展是指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範以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等。心理學家齊格勒認為,人的社會化主要指人的社會知覺和社會行為方式。發展心理學家謬森指出,社會化是兒童學習他們的文化或社會中的標準、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的過程,包括社會性情緒、對父母親的依戀、氣質、道德感和道德標準、自我意識、性別角色、親善行為、對自我和攻擊性的控制、同伴關係等。
  • 通過角色遊戲充分發揮特殊兒童的社會性行為
    角色遊戲是兒童較為典型的一種遊戲形式,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樣對於特殊兒童,利用角色遊戲進行幹預可以讓他們理解社會環境、理解不同角色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不斷豐富人際交往經驗,更好適應社會等。角色遊戲並不是一個人自發行為,而是由社會需要產生。遊戲起源的本質不是依賴於兒童的天賦本能,而是與兒童生活的社會條件息息相關,是社會性的。
  • 2019福建教師資格考試: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的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屬於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相關知識,它屬於道德發展的範疇,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考點主要布局在親社會行為的概念、產生的基礎、以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通常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備考,選擇題例如:導致兒童親社會行為最根本的內在因素是什麼;簡答題例如請簡述移情對兒童親社會性行為發展的影響。就會以這種方式考查大家。
  • 朱巍: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工具化
    100年前,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體容易被誤導和左右,從而喪失辨別真偽的能力。他們容易被群體領袖通過輿論所控制,變得情緒化和非理性化,這正是「社會性死亡」出現的心理溯源。
  • 你的孩子有進行社會性學習嗎
    :從不會說話到孩子3周歲,他們語言學習的發展軌跡。·孩子在班級之中,孩子們之間會有互相協作、互相討論,共同上課社會性等行為。在這些團隊活動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配合,學會討論,學會互相理解和尊重。對於傳統的學校而言,班級就是一個典型的小社會,孩子們在這裡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但孩子們還需要動手能力,或是思考能力,或是團隊協作能力。
  • 2019下半年甘肅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之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的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屬於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相關知識,它屬於道德發展的範疇,是幼兒道德發展的核心問題。考點主要布局在親社會行為的概念、產生的基礎、以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通常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備考,選擇題例如:導致兒童親社會行為最根本的內在因素是什麼;簡答題例如請簡述移情對兒童親社會性行為發展的影響。就會以這種方式考查大家。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美嬰教育
    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 蒙臺梭利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社會性發展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 蒙臺梭利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獨自去面對社會。因此,在幼兒階段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行為,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怎樣看待自己,怎樣對待別人。教育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社會的孩子。蒙臺梭利博士說,「兒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幫助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蒙臺梭利教育是如何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
  • 青少年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1(20210104)
    往期推薦:你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嗎?)嬰兒期的認知發展(20210125)嬰兒期的語言發展(20210126)嬰兒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20210127)幼兒的遊戲與認知(20210128)幼兒的遊戲與認知(20210129)幼兒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20210130)童年期的學習(20210131)童年期的認知發展(20210201
  • 嬰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就被包圍在各種社會關係、社會刺激之中,形成和發展著人的情緒情感、社會行為等。情緒的社會性參照是在嬰幼兒發展的特定時期發生的人際情緒的交流和他人情緒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中發生的特定情緒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嬰幼兒對他人情緒的分辨和如何利用這些情緒信息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約在嬰兒七八個月時逐漸發生。
  • 青少年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2(20210205)
    )嬰兒期的認知發展(20210125)嬰兒期的語言發展(20210126)嬰兒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20210127)幼兒的遊戲與認知(20210128)幼兒的遊戲與認知(20210129)幼兒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20210130)童年期的學習(20210131)童年期的認知發展(20210201
  •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教會孩子感同身受,發展孩子親社會行為
    心理學專家說:親社會性的發展不但可以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和攻擊行為。而且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同情心,同理心,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懂得什麼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培養樂於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義的品質。傳統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親社會性的發展不但可以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和攻擊行為
  • ​《社會性動物》: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人與環境必然會產生交互的作用,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如果單打獨鬥根本不可能把自身的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人必然是社會性動物。艾瑞特·阿倫森和喬舒亞·阿倫森所寫的《社會性動物》是我們認識自身,認識自身與周圍環境如何相互影響的入門級書籍。
  • 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   社會性交往能力是孩子一生中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一個人的交往能力常常會決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會認可。
  • 害羞的人因何遭遇「社會性死亡」
    害羞是一種在人群中感到不舒服和壓抑的狀態,它屬於一種人格特質,它可能是緩慢的和氣質的,像大多數人到新環境後常感覺到的沉默和窘迫,但它也可能是後天形成,或由某些特定事件引發,它會發展為對人害怕而引起的極端恐懼或創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