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嬰幼兒正處於從一個「生物人」走向「社會人」的初始階段。
前論:從孩子出生降臨到人間,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就開始發展了,剛開始時,孩子從他生活的環境中吸收著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任何因素。屬於被動性行為,但隨著漸漸地成長,孩子越來越聰明,可以進行主動的與人溝通互動了。人類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行為發展的過程,社會性發展水平越高,其社會適應性就越強。
一、 認生與害羞
認生是每個嬰幼兒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有些長大後自然會降低,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嬰幼兒個人的性格氣質類型有關。有些活潑外向,有些則容易害羞,有些則敏感急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嬰幼兒認生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是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不必急於矯正。
造成嬰幼兒害羞的原因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自身原因,其二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對自己不滿意有關,如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或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這與母嬰依戀關係是否親密有關係,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源於母親沒有對孩子形成積極的影響。
有關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或保護過度。父母如果對孩子萬事要求完美,可能是孩子因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罵,經常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也會使孩子難以克服陌生、焦慮的情緒、害怕與生人接觸,長久下去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性格,有礙其獨立性發展。
我們建議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找別的小朋友玩一玩,到人多的地方逛逛,並適時地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罵,讓嬰幼兒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讓嬰幼兒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建立自我價值。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人格發展。
二、 模仿行為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很大的關聯,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檢查嬰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嬰幼兒3-4個月以後才會模仿,如張嘴、吐舌等可提供嬰幼兒感興趣的刺激。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並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3歲左右就會開始展開模仿周圍的人,瘋狂的模仿不知疲倦並顯得樂在其中。常見的有模仿父母動作,做的任何事情,模仿說話時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這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性格塑造和習慣培養的良好時期。成人可以多與孩子互動,鼓勵孩子動手,給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也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和身體協調性發展。
三、 反抗行為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在2.5歲左右出現,有的孩子在2歲左右表現就比較明顯了。
嬰幼兒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常說「我的」,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面對嬰幼兒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嬰幼兒會成為「叛逆小子」。
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兒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孩子,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兒。所以孩子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的放縱嬰幼兒,任由孩子任性。甚至嚴重寵愛溺愛,這會將事情變得更糟,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有技巧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要注意到孩子的任性,該立的規矩要立起來,邊界意識建立起來。
首先,父母要做好和嬰幼兒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例如:誇讚嬰幼兒「你自己會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
另外:千萬不要用打罵、威脅、鎮壓等方式,否則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事情發展往往會適得其反。
四、 利社會行為
人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嬰幼兒從出生到6個月就開始展現出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
到1-2歲時,嬰幼兒開始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粗淺的認識。並開始懂得安慰人,主動幫媽媽。
2-3歲的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反應就更加明顯了。孩子知道應該幫助他人,也願意樂意幫助他人的意願。嬰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同情和憐憫等,並為自己的利他行為感覺開心。
五、 攻擊行為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沒有敵意,當嬰幼兒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不是在人身上,其目的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力度稍重的情況。
到了嬰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況,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嬰幼兒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3-5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的傷害同伴,嬰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互動的增多,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而改善,所以不用過於緊張。
不過如果對嬰幼兒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父母除了發解孩子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外,語言和行為上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要用積極的、正向的思想引導孩子,切不可讓他們堅決動手還擊。
嬰幼兒社會性的培養
對嬰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早期人際關係。有兩種:一是親子依戀關係,二是同伴交往關係。在親子依戀關係中嬰幼兒獲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而同伴交往關係,對嬰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確是最關鍵的,與同伴之間平等、互惠的關係,能使孩子逐步理解規則的意義,從中需要學習溝通、協商、分享,學習什麼時候讓步,如何保護自己等交往的技巧,最終學會的是成功的與人相處的能力。
嬰幼兒時期的社會性行為發展,主要表現在生活和遊戲中的交往,配合等行為。
因為幼兒在遊戲中可以使自身的各種能力和才華得到充分的施展,盡情的想像和創造。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快樂和滿足,使各種知識技能都得到發展,與同伴遊戲能促進嬰幼兒自我認知的發展、社會認知的發展、親子關係、同伴合作、親社會行為等社會性方面的認識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發展。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為他們提供適當的環境、空間與同伴交流、交往在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性行為發展的好壞影響孩子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發展,也影響性格和意志品質的發展。
我是,長期專注於嬰幼稚兒的早期教育,關注我可以得到更多育兒知識和常識,科學育兒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