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你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0-10-23 嘭恰恰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這本書當中曾經講過:

從本質上來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

人與環境必然會產生交互的作用,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如果單打獨鬥根本不可能把自身的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人必然是社會性動物。艾瑞特·阿倫森和喬舒亞·阿倫森所寫的《社會性動物》是我們認識自身,認識自身與周圍環境如何相互影響的入門級書籍。這本書已經是第12版了,在新版當中刪除了一些原版本中的熱點研究問題,因為這些研究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也可以說明社會心理學是隨著人和社會的變化不斷發展的一門學科。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就是研究他人真實的,想像的或暗示的存在,對我們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為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影響他人的科學研究。

這其實包含三個關鍵點,一個是我們自己,一個是環境,還有一個是影響。

我們自身都會對自我有定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正直勇敢膽小怯弱誠實虛偽努力向上懶惰無畏等等。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對自身所做的事情如何評價預測,如何做決定等就是代表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會產生一些偏差,這些就是在本書當中介紹的偏見。

我們往往會受到決策之前某一件瞬間的小事的影響而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會因為受到不可抗拒的傷害而喜歡上這些傷害;也會僅僅因為權威人士的命令而做出不可思議的惡行;會有性別職業的刻板印象,會做各種在我們自身獨處時思考的明明白白在大集體中卻產生自我懷疑進而隨大流的事情。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周圍的信息越來越多,在各種媒體宣傳大眾傳播中,如何才能保持清晰的頭腦,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艾略特·阿倫森在這本書當中說明了人類五大核心社會動機:歸屬、理解他人和準確預測、控制、被重視需要和信任。我們做所有事都可以說基於這些動機。

不得不說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如果我們所經歷的事件,我們所做的行為和決定並不能符合自身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出各種理由解釋,讓它們變得可接受,也讓自己和他人看起來不錯。這就是認知失調下的自我辯護。



其實這本書很大部分都在講認知失調,認知失調了所以我們容易通過從眾來緩解壓力,通過攻擊性行為來印證自己的憤怒,通過自我辯護減少認知失調。

什麼是認知失調呢?簡單講就是持有兩種心理上不一樣的認知所產生的緊張狀態。比如你認為自己是個誠實的人,那當你撒謊時就會感覺到緊張。

當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人們覺得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行為與自我觀念的核心成分相衝;個人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個人行為無可挽回的時候,人們將出現最大的失調,失調越大,我們的態度越容易改變。

這種失調的後果,會使我們極力去為自己辯護,或者甚至是為殘忍辯護,想想發生那些極度惡劣之事,事後人們為了讓自己接受這些事不惜把髒水潑向受害者吧,「因為受害者品質惡劣所以他們會受到懲罰」,人們就是用這些的方式減少自身的認知失調,為殘忍辯護。

還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心理,這種心理導致兩種不同的行為,一種是把消極面淡化,盡力讓自己去接受並且喜歡這些事。一種是否認或忽略事實。比如說你居住在一個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你容易去忽略或者拒絕思考這個事實,也就是地震可能帶來的危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災害頻發地區的人根本沒有什麼應對災害的方法,大家心安理得地居住著,好像這些危害都不存在。如果你投入精力到這些防護措施中,但毀滅性災害來的時候這些措施沒有用,這就會產生更大的認知失調,所以你會用忽略,極力否認或拒絕去思考這些事,讓自己減少認知失調。



所以這本書中提出應對這種認知失調的方法,是我們需要了解自身的防禦措施和失調的傾向,認識到錯一次並不代表自己就是無可挽回的愚蠢的人,要培養強大的自我認知和了解到自己的錯誤。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並承認自己的偏見和缺陷,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其實看不見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環境,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舉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實驗和社會時事,有些我們並不陌生。對照著這些案例,反過來觀察我們自己和環境,也許下一次你就能意識到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你最初的想法,到底是什麼信息影響了你。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習和反思,一點一點認識到這些偏見,認識到外界對我們的作用,認識到我們自己,進而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維護自己的價值觀。


相關焦點

  •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後臺回復【社會性動物】獲取高清思維導圖。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會性動物》。作者艾略特·阿倫森,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在科學研究之外,他還熱心於心理學的教學和科普工作,是美國心理協會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研究、教學和寫作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
  • 《社會性動物》:個人與從眾的價值觀博弈
    ——《社會性動物》我們是動物,我們也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既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有周圍環境強加給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生活在這兩者博弈之中。經驗並不是從零開始的;它對已經存在的東西加以細化,進行修正,並利用個人、文化和社會的影響來給它著色。與生俱來和後天培養相互作用,使我們成為自己。——《社會性動物》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在社會混亂時。
  • 《社會性動物》:生來離群索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靈
    既然我們不可避免的要過公共生活,那麼深入了解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是如何受到他人影響的,自身的行為又會促成哪些社會現象,無疑有助於我們相互理解從而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以上這些都是社會心理學致力於研究的領域,而阿倫森的這本《社會性動物》就是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的著作。它通過大量實驗和經得起推敲的論證向我打開了一扇社會心理學的大門。
  • 「社會性動物」你是怎麼理解這個詞語的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影響力
    「社會性動物」你是怎麼理解這個詞語的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影響力「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 亞里斯多德 《政治學》公元前328年在1942年,美國白人中僅有30%贊成取消學校的種族隔離,但到1980年,取消種族隔離幾乎已成定局時,贊同的比例達到了90%。克拉克通過觀察發現,與逐步進行相比,立刻取消種族隔離會更加有效。
  • 家貓並不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整個貓科動物中社會程度最高的是獅子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時,人們養貓幾乎都是散養的,有時候貓咪一天兩天都不在家,但只要你出去繞著村子轉幾圈,就一定能看到好幾隻貓(包括你家的貓)聚在一起曬太陽,有時候是在田地邊,有時候是在某家的房頂上。這就引申出一個很多人都想到過的問題:貓咪到底是不是群居動物?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貓咪並不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整個貓科動物中,社會程度最高的是獅子,也就是說貓科動物裡只有獅子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群居動物。雖然流浪貓會經常聚在一起活動,但這只是由個體組成的抱團取暖鬆散團體,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居」。
  • 社會性網絡軟體SNS 幫助你認識比爾-蓋茨
    你通過幾個人可以認識比爾·蓋茨?如果說是六個,你可能會不相信,但是這確實是來自一項社會調查的結論。而與此相關的社會性網絡(SNS)正在以颶風一般的速度席捲全球。  如何認識蓋茨  不久前,矽谷的一家研究社會性網絡的小公司獲得了水杉風險投資470萬美元的投資。
  • 3.你想要怎麼樣和你不要怎麼樣,這兩種問話背後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在玩的時候我們經常和孩子來交流,我們經常對孩子說你不要把房間弄得太亂,你不要把這個玩具放在這兒,說話當中往往我們講「你不要怎麼樣」可能會多一些,這是我們說話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代表什麼意思?在語言形成的階段,語言的主要作用是來傳遞一些關於讓我們怎麼樣生存下來的信號,因為在語言形成的早期,那個時候人類生存環境很惡劣,吃不上飯,安全也沒有保證,隨時都可能被其他的動物吃掉,而且自己尋找食物也非常困難,所以那個時候最重要的話題是怎麼樣活下來,凡是影響我們威脅我們生存的,我們都要記住。
  • 你的孩子有進行社會性學習嗎
    學習者通過互動的社交方式,互相促進同伴之間的交流學習,各自提升自己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等等;2. 學習對象可以是任何人。不管是老師、家長、專業人士,還有同學、兄弟姐妹、社區人員等等。他們不被圈定為」教學者「,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貢獻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3. 學習內容不局限,也不以學科進行區分。面向這個廣闊而真實的世界,想方設法地解決一個個複雜的問題。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呢?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
  • 想和狼一樣狠,卻活得像羊一樣弱:你的內心,住著一隻什麼動物?
    凪本以為迎合他人,壓抑真實的自己後,會得到認可和尊重。 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同事的奚落嘲笑和男友的嫌棄。 同事不但不喜歡自己,還在背後議論,「只要吹捧她兩句,她就什麼都能幫你做。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用這個標題,因為恰好可以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有錢人不像你想的那樣;二是,有錢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需要說明的是,標題和文中的「有錢人」,只是一個泛指,指那些能持續創造巨額財富的人,這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因此那些因為中了六合彩而暴富的人,顯然不在這個範疇。
  • 你知道蝴蝶會吸血嗎?你不知道的動物冷知識 2.0
    動物我們都很熟悉,現在很多人家裡都是有養小動物的。雖說我們已經很熟悉小動物,但還是會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小秘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動物冷知識。你知道蝴蝶會吸血嗎?大家都知道蝴蝶會採花蜜也喜歡吸食露水和樹汁,其實蝴蝶並不是完全的素食主義者,只要有機會蝴蝶就會吸血。蝴蝶之所以會吸血是因為血液裡含有豐富的鹽分和胺基酸,這些正是蝴蝶所需要的。雖然蝴蝶會吸血,但是我們並不需要擔心,因為它不像蚊子那樣可以刺穿皮膚,吸食血液。另外蝴蝶也會吸食動物的汗液和便便哦。
  • 動物吃東西和人類嘗到的味道一樣嗎?答案讓你想不到
    你家有沒有養貓咪、狗狗這樣的寵物呢?養過寵物的人,除了給寵物吃貓糧和狗糧之外,有些人可能會給寵物吃一些小零食,比如西瓜、酸奶什麼的。不過你知道嗎,其實許多動物的味覺和人類並不相同,咱們人能嘗出來的味道,動物們並不一定能嘗出來。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恰好可以包含兩個意思:一、有錢人不像你想的那樣。二、有錢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有錢人」,指的是有能力持續創造巨額財富的人,而不是因為一時的運氣,而暴富的人。因為後者無法複製,但前者卻可以學習。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話:有錢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思維方式。
  •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我不需要和你一樣
    有一個紀錄片,講的是那些天生和別的同類長得不大一樣的動物,比如一隻白色的非洲獅子、一隻黃色的鱷魚和一隻長著條狀花紋的獵豹。因為基因變異的緣故,它們得了皮膚病,因此在種群中會顯得特別顯眼,與眾不同。 人們喜歡這些與眾不同的小傢伙,但是對於它們自身來說,這卻是一件威脅到生存的糟糕事。
  • 不僅有碧海藍天,還可以親密接觸動物,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非洲
    不僅有碧海藍天,還可以親密接觸動物,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非洲想體驗不同國家民俗風情的人喜歡去東南亞來深度遊,喜歡文藝的人會去歐洲來一次文藝復興之旅,想體驗不一樣的季節就會飛去澳大利亞摸考拉……在這些出國遊的目的地中,大家似乎很少會想到非洲
  • 縣裡圖書館和你想的不一樣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縣裡圖書館和你想的不一樣新華社記者你以為小縣城文化館裡安安靜靜、圖書館裡冷落人稀?如今,那裡正掀起「打卡熱」,約不約?你以為圖書館位置太偏不方便?不要緊,圖書「外賣小哥」給你送書到家,下不下單?你以為在城郊、村裡好書找不到?
  • 從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根基看社會性的終結 ——阿多諾的觀念及其啟示
    如果從這樣的經驗事實來理解個人和集體的關係,那麼個人就獲得了優先性。然而,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要超出這種生物學基礎,從社會性的角度來討論個人和集體。個人優先是從社會的意義上被確立起來的。這就是說,個人優先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被確立起來的。從思想上來看,它是啟蒙思想家所確立起來的。在這裡人們所理解的個人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個人,而是人道主義意義上的個人。
  • 誰在和你拼多多?和你想的真的不一樣!
    誰在和你拼多多?和你想的真的不一樣!(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筆者想起了以前淘寶上市,許多人都覺得網上購物就是天方夜譚,買來的東西都是垃圾,更說淘寶是中國假貨和山寨貨的擴散平臺。於是人民一邊罵著,一邊享受著帶來的實惠。迫於無奈馬雲開啟了天貓,專注品質。後來就會發現其實淘寶和天貓上的東西都一樣,有差有良。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以下是我和你的分享。01 要想改變問題,得找到「病因」這個病因,一定是要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假象。就像我剛說的那樣,我缺的不是財務計算公式,而是一種財務思維。有了財務思維,我自然就明白如何讓財務核算。不斷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