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這本書當中曾經講過:
從本質上來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
人與環境必然會產生交互的作用,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如果單打獨鬥根本不可能把自身的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人必然是社會性動物。艾瑞特·阿倫森和喬舒亞·阿倫森所寫的《社會性動物》是我們認識自身,認識自身與周圍環境如何相互影響的入門級書籍。這本書已經是第12版了,在新版當中刪除了一些原版本中的熱點研究問題,因為這些研究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也可以說明社會心理學是隨著人和社會的變化不斷發展的一門學科。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就是研究他人真實的,想像的或暗示的存在,對我們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為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影響他人的科學研究。
這其實包含三個關鍵點,一個是我們自己,一個是環境,還有一個是影響。
我們自身都會對自我有定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正直勇敢膽小怯弱誠實虛偽努力向上懶惰無畏等等。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對自身所做的事情如何評價預測,如何做決定等就是代表了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會產生一些偏差,這些就是在本書當中介紹的偏見。
我們往往會受到決策之前某一件瞬間的小事的影響而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會因為受到不可抗拒的傷害而喜歡上這些傷害;也會僅僅因為權威人士的命令而做出不可思議的惡行;會有性別職業的刻板印象,會做各種在我們自身獨處時思考的明明白白在大集體中卻產生自我懷疑進而隨大流的事情。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周圍的信息越來越多,在各種媒體宣傳大眾傳播中,如何才能保持清晰的頭腦,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艾略特·阿倫森在這本書當中說明了人類五大核心社會動機:歸屬、理解他人和準確預測、控制、被重視需要和信任。我們做所有事都可以說基於這些動機。
不得不說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如果我們所經歷的事件,我們所做的行為和決定並不能符合自身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出各種理由解釋,讓它們變得可接受,也讓自己和他人看起來不錯。這就是認知失調下的自我辯護。
其實這本書很大部分都在講認知失調,認知失調了所以我們容易通過從眾來緩解壓力,通過攻擊性行為來印證自己的憤怒,通過自我辯護減少認知失調。
什麼是認知失調呢?簡單講就是持有兩種心理上不一樣的認知所產生的緊張狀態。比如你認為自己是個誠實的人,那當你撒謊時就會感覺到緊張。
當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人們覺得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行為與自我觀念的核心成分相衝;個人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個人行為無可挽回的時候,人們將出現最大的失調,失調越大,我們的態度越容易改變。
這種失調的後果,會使我們極力去為自己辯護,或者甚至是為殘忍辯護,想想發生那些極度惡劣之事,事後人們為了讓自己接受這些事不惜把髒水潑向受害者吧,「因為受害者品質惡劣所以他們會受到懲罰」,人們就是用這些的方式減少自身的認知失調,為殘忍辯護。
還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心理,這種心理導致兩種不同的行為,一種是把消極面淡化,盡力讓自己去接受並且喜歡這些事。一種是否認或忽略事實。比如說你居住在一個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你容易去忽略或者拒絕思考這個事實,也就是地震可能帶來的危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災害頻發地區的人根本沒有什麼應對災害的方法,大家心安理得地居住著,好像這些危害都不存在。如果你投入精力到這些防護措施中,但毀滅性災害來的時候這些措施沒有用,這就會產生更大的認知失調,所以你會用忽略,極力否認或拒絕去思考這些事,讓自己減少認知失調。
所以這本書中提出應對這種認知失調的方法,是我們需要了解自身的防禦措施和失調的傾向,認識到錯一次並不代表自己就是無可挽回的愚蠢的人,要培養強大的自我認知和了解到自己的錯誤。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並承認自己的偏見和缺陷,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其實看不見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環境,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舉例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實驗和社會時事,有些我們並不陌生。對照著這些案例,反過來觀察我們自己和環境,也許下一次你就能意識到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你最初的想法,到底是什麼信息影響了你。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學習和反思,一點一點認識到這些偏見,認識到外界對我們的作用,認識到我們自己,進而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維護自己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