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是有道理的,更是有實際作用的,我說的對嗎

2020-12-17 深情呢喃

一個人的形象,顏值是基礎,氣質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做人不能太過於勢利,不能以貌取人。很多時候,那些不起眼的外表下,往往藏著一個非常優秀的靈魂。儘管道理確實如此,但終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仍是「以貌取人」的事實,絕大多數人都是有些「勢利眼」的。

對於一些現象的存在,我不是很喜歡直接去批判,而是更希望能去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以及從中能得到哪些有價值的啟示。為什麼這個世界是以貌取人的呢?

淺顯的看,有兩個原因。

第一、以貌取人乃人的天性。

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物品,一個人,首先吸引到我們的,往往是其好看的外表,都是先始於顏值。

第二、很大程度和比例上,以貌取人是科學的。

比如去買衣服,導購員會通過一個人的氣質和穿著來判斷其所處的層次,雖然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時候都是能通過外表來看出一個人的消費能力的,準確率比較高。

正因如此,所以以貌取人往往是有道理的,更是有實際作用的,那麼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從這個現象背後,我們能得到哪些有價值的啟示呢?

1、外表之下,藏著一個人的自律性

老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內在的一些東西是很難直接看出來的,但並不是一點都看不出來,因為從外表的一些跡象中往往還是能看出一二來的。

比如說,從一個人的身材,通常可以是看出其自律性的。一個身材很好的人,往往都有著很強的自律性,至少在形象管理這方面,他們是捨得對自己下狠手的。而這樣的人,也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原因就在於他們身上的這股狠勁。

當然了,這樣的規律並不絕對,但絕對符合大多數情況。那些計劃一年要看多少本書,立志要通過什麼考試,但結果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如果想減肥的話,很大可能性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他有著不自律的體質,難以真正管住自己,難以對自己下狠手,這些特質註定他不會成功。

可以這麼說,身材就是一個人的名片,對於那些身材很好的人,是絕對不能輕視的,而我們也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要重視自身的形象管理。

這不僅是為了擁有一個好看的形象,能得到更多的青睞,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律,更有意志力,這種特質能助我們得到更多。

2、一個人的形象,氣質是關鍵

實際上,對一個人的形象管理,不僅是體現在身材這方面,穿著要得體,衣服要整潔,人要收拾得清清爽爽的,這些其實是最基礎的。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注重氣質的培養和管理,而往往這才是最為重要且必要的。

有些人雖然穿著看上去很普通,但其整個人的氣質、氣場卻很強大,讓人不敢輕視。反過來,還有一些人即使穿得再雍容華貴,再怎麼粉飾,你也能從其氣質上看出他是一個較為普通的人。所以說,一個人的形象,顏值是基礎,氣質是關鍵。

總之、什麼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我們只需要把握好一個度就可以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要以貌取人,這是我聽過最有道理的道理
    「以貌取人」這個觀點,正確,但不全對。「以貌取人」,不僅是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外表形象,更融合了一個人的談吐、氣場以及生活中的諸多小細節。查理芒格說,「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所以,想獲得更多更好東西的方法,一定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你的形象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不要以為擁有優秀的成績和非凡能力就可以一路所向披靡,實際上形象是永遠走在能力前面的。
  • 我們常說不能以貌取人,但又經常在以貌取人,這是為什麼?
    交朋友的過程中,若是第一次見面,對方留給你的印象差到了極致,那麼你覺得自己還會有興趣進行更深入的相處嗎?相反,若是初次相識,你就非常喜歡某個人,雙方很合眼緣,也很願意繼續接觸。那麼這兩種不同的印象,你覺得哪一種,你們成為知音的可能性更大呢?也許你會說,這是謬論!
  • 經常聽人說不要以貌取人,那麼「以貌取人」是怎麼來的?
    不要以貌取人,說明以貌取人在社會上是很平常的事,是人和人見面後的第一反應。反對以貌取人、倡導人人平等是社會的進步,但「以貌取人」從中醫角度來講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在街上經常看到看相算命的先生,他們的依據是《周易》,剔除神鬼之說,有時候覺得算得還挺準,好像親眼看到一樣。其實在古代,醫和易是同源同宗的,都是根據人和自然的發展規律進行演算,然後得出結論,後來封封建帝王為了便於統治國家,利用人們的畏懼心理增加了神鬼等迷信的說法。那麼看人看哪裡呢?舉個例子。
  • 學習成語為實用:「以貌取人」有什麼不對?
    因為,我總會想起一個與之相關的成語,叫做「以貌取人」。「以貌取人」,這個詞大多數時候都被用做貶義,來說明某些人僅憑著一個人的衣著長相來判斷這個人本身。傳說中,孔子有兩個弟子,一個長得很醜,也不會什麼穿著打扮,另一個則不僅穿的光鮮亮麗還能言善辯。
  • 「以貌取人」有沒有科學依據?只要有足夠的閱歷,這個可以有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是這樣說的:「性格寫在臉上,人品刻在眼裡,生活方式顯現在身材,情緒起伏表露於聲音。家教看站姿,審美看衣服,層次看鞋子。投不投緣,吃一頓飯就能知道 。」小時候大人經常教育我們,不要以貌取人,那時的我們深以為然,並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妥。但當你慢慢長大,有了一定的閱歷跟經驗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觀點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有時候以貌取人,也是科學的。
  • 不要以貌取人,但要記得別人會以貌取你
    以貌取人不可取,內在美才是真的美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確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而有趣的靈魂卻獨一無二!所以在我們生活中千萬不要以貌取人,而要關注人的內在。這種因為外表而對人下定義的事不止在電影裡有,現實中更是比比皆是。人們往往通過第一印象而給別人貼標籤,殊不知,外表其實是最能欺騙大家的。史丹福大學的由來就是因為哈佛大學的校長輕視一對穿著簡樸的夫婦,跟對方說你們知道建一棟大學樓需要多少錢嗎?需要750美元。
  • 英語地道說 | 「不要以貌取人」英語怎麼說?這句既實用,又顯得有文化
    (哦,我明白了。你說的對,不能以貌取人。)相信各位家長朋友們對這句「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並不陌生,那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沒錯!不要以貌取人。參考朗文詞典:
  • 爺爺說: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形象暴露了你的一切,很現實
    爺爺看見我不修邊幅,一副邋裡邋遢的樣子,當即就給我一頓訓。爺爺說:你已經成年了,不再是孩子了,所以你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因為你的外在形象暴露了你的一切。我問爺爺:您不是告訴我不要「以貌取人」嗎?為什麼要這麼在乎自己的外表呢。爺爺說: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形象暴露了你的一切,很現實!
  • 以貌取人,其實很公平
    朋友A說:上一個相親對象和一個漂亮姑娘好上了。朋友B立刻憤慨起來:這就是個看臉的不公平世界,長得好就是了不起呀。朋友C接著說道:這種以貌取人的男人,千萬不能跟他交往。...然後就「社會不公,長得好能當飯吃」的話題,幾人整整吐槽了一下午。
  • 《奇蹟男孩》,我們是不是應該以貌取人?
    最近閒來無事,看了一些孩子題材的電影,其中一部《奇蹟男孩》深深的打動了我,影片講述的是10歲的奧吉因為天生面部畸形一直沒有上學,直到五年級的時候,爸媽為他選擇了一個學校,讓他常識走入校園。可是在上學期間,因為自己長相的問題,奧吉遭受了各種壓力,他一度想逃離校園。
  • 網友:原來以貌取人是對的?
    文章的觀點說以貌取人是對的?我乍一看,不以為然,疑惑不解。心想,人怎麼可以那麼膚淺的以貌取人呢?但在生活中,長相和衣著,如同一面鏡子,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內在的某些東西,折射出一個人的知識閱歷,指折射出一個人對生活,對他人,對自己的人生態度。因此以貌取人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道理。
  • 老嘎講成語:以貌取人,三國龐統究竟有多醜?
    成語以貌取人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原文如下:孔子聞之,曰:「我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人到中年,人際關係方面,需要「以貌取人」
    文/橋妮小時候,被老師和家長教育說,要明白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貌取人。經過學習成長,在社會上這些年的摸爬滾打,讓我懂得了,人不可貌相是對的,但與人交往中,如果你想不斷地往積極的美好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對你交往的人進行甄別,這時就需要「以貌取人」。特別是人到中年,人際交往方面,就應該「以貌取人」。
  • 古人說「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有道理嗎?祖宗忠告
    那麼相由心生有沒有道理呢?在筆者看來,多少有點道理。從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人的面相去看,兇神惡煞的會讓人反感,性格基本上都好不到哪裡去;一些慈眉善目的會讓人覺得親切,性格相對都比較好一些。人有一種第一特殊感覺,從看一個人的面貌的一瞬間,就會感覺出這個人是否好接觸。
  • 「不要以貌取人」,英語怎麼說?
    :/ˈkʌvə/ →/ˈkʌ-və(r)/(紅色音標部分為實際美語發音)(有r的元音字母組合捲舌)n.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句古話是什麼意思我相信大家肯定很清楚,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這句古話的英文版: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相比較中文版,英語中這句話就簡單直接了許多:不要從一本書的封面就評判這本書怎麼樣。
  • 老祖宗的識人術:教你2句「以貌取人」的口訣,八九不離十
    老祖宗的識人術:教你2句「以貌取人」的口訣,八九不離十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以貌取人」到底是否靠譜,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且個人的前後說法也不一致。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外現的一面也有內顯的一面,正所謂畫人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變化莫測的。顯然,要想看透一個人的本質,外貌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心。為了能更加準確的識別人心,我們就需要用更高級的識人術去觀人。明代有本奇書是《菜根譚》,其中就總結了兩句高明的識人術口訣,歷經400多年,依舊很切合我們的生活實際。
  • 為什麼不能「以貌取人」?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不能「以貌取人」?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知道後,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連一代聖賢都會犯的錯誤,相信我們平凡的普通人也經常會以貌取人。
  • 深度解析王爾德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這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信息完全相悖,我們一直被教育著不能夠以貌取人,因為那樣會顯得你很膚淺。可王爾德卻說「不以貌取人」才是「膚淺」的人。我嘗試著把這句話用肯定的語氣來修改,比如「以貌取人不是膚淺的人」或者「有內涵的人,都會以貌取人」等。
  • 以貌取人,靠譜嗎?
    從這個視角來看,「相由心生」也可以是我們拒斥「以貌取人」做法的原因——在這裡,以貌取人的近似詞是「以己度人「,及以自己的想法揣摩他人。「相由心生」一詞的兩種含義,居然有了主客觀視角上的對立。在蝦米、網易雲、QQ音樂上搜索【利維坦歌單】即可獲取顏值即正義?
  • 以貌取人
    【成語】: 以貌取人【拼音】:yǐ mào qǔ rén【解釋】: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