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名網紅、百萬粉絲大V自爆搬家時遭遇貨拉拉司機索要天價費用,不足兩公裡要價5400元(實際支付3440元),而貨拉拉平臺客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當事人炒作」。5月6日晚,貨拉拉官方正式回應表示,涉事司機已被清退,客服人員因不當言論受到嚴懲,對用戶做出相應補償。
事實上,天價搬家費不在裡程費上,而在人工搬運費上。不同的客戶,需要搬運的數量、重量不一樣,樓層不一樣,有無電梯不一樣,自然搬運費就不一樣。儘管若需要搬運服務(包含樓層搬運費等),貨拉拉App上也有收費標準可供用戶參考,並且可計算,但這僅僅供客戶參考,對線下提供服務的搬家司機不具有強制約束性,這就等於把搬運服務定價的權力交給了司機與用戶協商,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
當用戶為了搬家定下日子,請了假,包括請了親朋好友幫忙的時候,司機臨時加價,用戶當然可以退訂單,但是因此付出的準備成本自然打了水漂,相比加價,損失自然更高。那麼,用戶只有討價還價這一種選擇權,由於此時地位不對等,司機屬於強勢一方,一番談判下來,最後吃虧的還是用戶。比如在此次搬家中,兩位搬家工人說,「早知道開價7000元,還到6200元」。當然用戶可以留下證據進行舉報投訴,但往往面對客服的推脫拉鋸戰,一般人沒有再去打官司的耐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網紅和百萬粉絲大V,可以靠自己的影響力發起輿論攻勢。
所以,才有一位行業專家稱,此次貨拉拉被曝的問題在行業內「很常見,到處都有曝光的」。而面對臨時加價,用戶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妥協、同意加價要求,要麼中止訂單。峰潮科技發布的一項投票活動結果顯示,超過四成用戶在搬家時遇到過「臨時加價要紅包,否則不搬」的情況,近三成用戶由於「被坑怕了,怕被坑,自己搬」。
但這並非此題無解。既然這一業務留有線下協商議價的彈性空間,從而讓司機有空子可鑽,那麼平臺就要壓縮這個空間。比如,用戶根據平臺App上的搬運服務收費參考標準,具體列出需要搬哪些東西,走幾層樓梯等,進而算出可接受的價格,提交給平臺審核,雙方同意後,提交給願意接單的司機,司機則必須按照這個標準執行。這不過就是給平臺增加了一點工作量而已,對平臺來說,這不算事,平臺之所以把搬運服務定價的權力交給了司機與用戶協商,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而是司機要價越高,平臺抽成就越多,所以平臺沒有整改的動力。
事實上,這是新業態存在的普遍問題,不管是快遞行業還是網約車行業,抽成規則的不合理,導致快遞員、司機或者降低服務質量,或者變相提高要價等亂象。這就需要行業協會或相關監管部門出面,幫助企業完善相應標準,縮小彈性空間,避免層層轉嫁成本的後,最後讓消費者買單。如果搬家服務司機同意按標準接單後還是坐地要價,則必須賠償用戶退訂後產生的所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