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迷上了釣黃辣丁,也就是常說的黃顙魚,黃骨魚,我們當地稱作嘎亞魚,不同叫法都是同一種魚罷了。由於天天出釣,每次都選在同一個位置,周邊的釣友一回生兩回熟,就發現我怎麼專門釣黃辣丁,並將我戲稱做「嘎牙黨」,「黃辣丁黨」。
其實對於這樣的一個稱呼,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對於我專一釣一種魚的肯定,憂的是他們可能有一種調侃的意思,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黃辣丁是比較好釣的魚種,有吃口都是死口,有時會將魚鉤吃進肚子裡去,所以他們認為釣黃辣丁不需要什麼技術技巧,不會釣魚的人都能釣到。
但我想說的是,其實釣黃辣丁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至少在我作釣的水域確實如此。更讓我感到擔憂的是,釣友們在不清楚實際水情和魚情的情況下,就隨便下結論未免太唐突了。因為實際的魚情和他們心中想像的魚情完全是兩碼事。
所以現如今,即使看似又傻又蠢的黃辣丁,其實也不是那麼好釣的了,尤其是在人滿為患的水域,這是我這兩天作釣的一些心得吧。要說背後的原因,其實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2點。
黃辣丁難釣的原因
1,電捕魚的影響
隨著政策的收緊,很多地方電捕魚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也有部分人鋌而走險,冒著觸犯法律法規的風險去電捕魚。他們的套路其實也在升級,典型的例子就是白天冒充釣魚人,和釣魚人套近乎,觀察魚情如何,看誰打的窩子多能聚魚。
然後在後半夜人少的時候,拿出兩根帶電線的「路亞竿」,魚獲立馬堆成山,前段時間某個地方出魚出的厲害,聽說一個人一會功夫就電幾百斤魚,後來電的人多了就被人舉報了,但魚情已經發生變化了,基本很難釣到魚了。
但是對於黃辣丁來說,即使電到也會沉底,而且它們經常躲在障礙物的水底,大部分情況會倖免於難,這就為釣魚人提供了一個出路。與其天天空軍,還不如去釣釣黃辣丁,但當真正作釣卻發現黃辣丁也不好釣,主要就是被電魚人幹擾到了。
2,釣魚人太捨得
現在的情況就是,只要聽說哪裡出魚了,基本上天天人滿為患,尤其是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到最後是人比魚多。壞就壞在釣魚界經常口口相傳的一句話:釣魚不打窩,釣的也不多。
很多釣友也是深信不疑,每到一處釣點,首先拿出窩料,嘭嘭嘭先做個窩子,但一處釣位每天24小時都有人釣,也會輪流換人,如果來的人都打窩料,有時沒口也去補窩,到最後水裡都是窩料了。
魚能吃掉的話還好,說明魚會越聚越多,但事實情況可能就是吃不完,那麼窩料就會變質,可能會導致死窩,基本的情況就是魚肯定會吃飽吃好,那麼就不缺吃的,自然難釣了。
就是因為釣魚人太捨得打窩餵魚了,所以就導致一向貪吃的黃辣丁,也會去挑食,會涮餌,魚口變滑,魚口變輕,經過多次的作釣,發現大部分時候魚鉤都是掛在嘴皮子上,很少有死口的,有時還會出現有口打不到的情況。
3,很多魚受過傷
單從外觀上來看的話,釣上來的魚很多時候身上都是有傷的,可能是從上遊水庫下來的時候被衝傷的,而且魚體越大受傷的機率就越大。即使沒受傷,河裡其它魚類身上有寄生蟲也會互相傳染,導致魚體情況不佳,魚口就不好。
另外就是網魚人的影響,這看上去沒有電捕魚危害大,看上去也比較合法,但背後的影響也不小,很多時候他們會使用網眼非常小的絲網,那麼魚被網住之後會使勁掙脫,受傷無法避免。
釣魚人的現狀
1,正常情況釣不到正經魚
正常情況下,年輕人都是喜歡往城市跑的,但城市周邊的漁業資源卻很少,頂多就是黑坑可以玩玩,野釣的話是沒有什么正經魚的。所以就要跑很遠的地方釣魚,但由於時間有限,作釣準備不足,很多時候都是空手而歸。
2,釣到魚就使勁擼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今年降雨量非常多,漲水導致上遊水庫放水,或者是養殖魚塘被淹,導致大大小小的河流水域都會存點魚,那麼就會出現一開始介紹的扎堆現象。這也是無奈之舉,平時渴望的太多,才導致有魚的時候使勁的擼,最後出現惡性循環,又導致水裡沒有魚,或者是有魚釣不到的現象。
3,對魚種釣法不再挑剔
基於資源的減少,平時釣啥啥沒有,所以釣魚人才不再挑剔,對魚種和釣法都會看淡,只要能釣到魚,臺釣法,傳統釣法,拋竿釣法都能用上,多面手就是這麼養成的。而大魚釣不到就釣小魚,鯽魚釣不到就擼白條,怎麼上魚怎麼來。
雖然如此,但事實情況也不容樂觀,釣的人多了,魚就少了,最終魚是越釣越難釣,很多水域只有水沒有魚,這也是眾多釣友紛紛退坑的原因。
釣友們,你們那邊的野釣資源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平時的作釣情況是如何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