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Anders Zorn
回想20多年的學習經歷,我自主學習的第一個技能是:普通話。
因為出生在農村,17歲之前,我都是用方言和人交流。讀師範後,算是第一次和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這個時候普通話就必要了。
南方地區的平翹舌不分,也沒有後鼻音。len, 和leng在我們看來是一樣的,「扔」經常讀作leng,「肉」讀作lou,我印象中幾個特別難的詞:宿舍、粗糙、碩士,有一些通過練習我已經掌握,還有一些到現在也分不清。
普通話現在都不應該看成一個複雜技能了,但是對於我來說,卻是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個要學習的東西。
為了學好普通話,當時在小學當老師的我,通過朋友找到當地廣播電臺的一個播音員,學習普通話。
播音員叫曉冬,他也是師範畢業,在我們老家小有名氣。
他給我做示範,告訴我方法,要我區分平翹舌,然後是我堅持聽,模仿,朗讀,慢慢的,能把平翹舌分清楚。
剛到北京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馬上能聽出來我是南方人,主要的原因是我不用兒化音。
「看電影兒,沒地兒,啥事兒,倆兒」,這些我現在已經習慣了的兒化音,當時我都是說:看電影,沒地方,什麼事,兩個人。
轉眼斷斷續續在北京生活了20年,語言習慣有很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就是已經習慣了普通話交流。不管是在家庭和家人還是工作場景,普通話已經成為我表達、思考的主要方式,只有回到老家和爸爸媽媽還是說方言。
雖然我還是時不時說自己是南方人,但是如果不刻意提起,已經沒有人會說我的口音了。
這個在他人看起來可能無感的技能,對於我來說,卻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當年和主持人學平翹舌,還有生活中的聽,觀察,模仿,漫長的改變,才掌握一個技能,這背後的動力都來自:我希望自己和別人一樣好。
同樣的道理,學習英文的道路是一模一樣的。真正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很有限。
同樣的道理,學習管理的道路也是一模一樣的。真正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很有限。
很多爸爸媽媽寄託給學校的太多,可是我對學校教育總是不以為意,主要的原因,還是和自己成長起來的學習方式有關。
自己教自己最重要。
即使是有一個名校,有好的教授指引,大部分的時間,也需要自己的領悟和練習。
我觀察我的孩子,普通話對於他們來說,早就不是一個需要掙扎和努力才能學好的技能。因為在北京長大,他們經常指出我普通話的錯誤,他們的學習可能不像他們的老爸那樣「刻意」和「辛苦」,但是我覺得,「好奇心」「自己教自己」這樣的道理,總還是一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