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同事家玩,一進門就聽見同事開始嚷嚷:"給你買那麼多書,你就是不看,白白浪費我的錢",問其原因才知道:同事家的寶貝一開始的時候總嚷著要故事書看,可同事給他買了很多,過了不長時間,孩子一看到故事書就跑得遠遠的。
相信有不少家長都有我同事這樣的困擾,明明是孩子要求閱讀書籍,但最後卻表現出來了三分鐘的熱度,這有可能就是父母和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的方法不正確而引起。
當然親子閱讀確實有一定的好處,而多讓孩子讀繪本不但能夠增長知識,也為以後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打下堅定的基礎,但家長的方法不當,努力會全白費,因此錯誤的閱讀還不如不讀。
① 不投入感情,只是一板一眼
很多父母只知道繪本閱讀對孩子的好處,卻往往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例如:一板一眼只按照書籍上的內容讀出來,卻沒有投入任何感情。設想一下,如果是成年人,我們也不願去聽這樣的故事,更不會從閱讀中體會出任何的感受,更別說年幼的孩子們。
② 讓孩子背誦故事中的大道理
也有一些父母覺得故事書裡面的大道理很實用,也是教育孩子比較好的方法,因此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就想讓孩子完全的掌握,甚至還要求他們把其中的重點語句背誦下來,這樣怎麼可能讓孩子體驗親子閱讀的樂趣?所以孩子才會逃離。
③ 經常性的去打攪
如果孩子養成了自己閱讀的習慣,在父母的陪同下更好的去讀繪本,那麼家長千萬不要去打擾,例如:你口不口渴,你需不需要吃點東西等等。
這樣只會對孩子的專注力培養方面起到相反的效果,最後反而無法養成孩子閱讀的好習慣。
不同年齡的孩子,其實所需要的繪本是不一樣的,因此家長應該首先挑選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書籍,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興趣,也才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就如上面我們所說,不投入任何感情的閱讀孩子肯定會厭煩,所以家長在和他們一起互動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帶著感情。
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更喜歡家長繪聲繪色的去描繪書中的小故事,這樣更能讓他們很好的理解,也能讓其明白故事中的許多道理。
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互換角色,不要只是自己一味的去給孩子閱讀,而是讓孩子當家長的小老師複述一下故事,這樣孩子不但能夠認識更多的字體,還能對故事內容印象更深刻。
8個月到1歲:從孩子8個月左右開始,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及感知方面都會有一個發育高峰期,因此從這個階段開始,父母就可以挑選適合的繪本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而為了刺激孩子的大腦更好的發育,可以挑選一些色彩比較鮮豔的硬紙書,不需要孩子能夠聽很長時間,只需讓其有閱讀的意識即可。
1歲到2歲:1~2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敏感期,這使得他們能夠完全聽懂大人的話語,也能按照指令做出正確的事情。所以從此階段開始家長可以利用親子繪本閱讀培養孩子喜歡讀書的好習慣,但最好挑選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這樣能夠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2歲到3歲:2~3歲的孩子智力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此時也出現了人生第1個叛逆期,因此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可以給他們選一些比較感興趣的百科書,益智書,對孩子認知方面的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3歲到5歲:3~5歲的孩子能夠認識一些較為簡單的詞彙,可以給他們買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以及塗塗畫畫的書本等,這些書籍能夠更好的讓孩子獲得多樣的情感體驗,也能讓他們獲取全方位的知識。
5歲到8歲:當孩子生長到七八歲時,父母已經幫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給他們選擇一些關於生活方面的書籍,這樣能夠更好的為進入小學大家庭打下堅定的基礎。
那麼生活中你是怎樣陪孩子一起讀親子繪本的呢?你使用的方法正不正確呢?歡迎分享你的觀點,我們在評論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