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型父母,或許是很多孩子內心的理想型父母!
如何做一個好父母,或許是很多很多人的疑惑。
對備孕許久的家庭來說,孩子是喜,但對不少新手父母來說,孩子的降臨猝不及防,也是驚。
父母與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要擔憂TA夭折,哪怕現在不是缺醫少藥的年代,孩子還是要精心照顧,畢竟小孩抵抗力不比大人,免疫力低下,一次高燒就可能留下極大的後遺症。
燒傻的孩子,也不少見。
等TA長大一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把爸爸媽媽考驗到焦頭爛額,還有和孩子的溝通問題,畢竟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疏漏,一個不好孩子就分分鐘叛逆給你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做父母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雖然我還不知道啥時候做母親,但有時候也會看看育兒類的書籍,和小朋友們相處也是一門學問啊!
還不錯哦這本書~
最近看的是吳文君老師的《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分享一些觀點,希望能夠對爸爸媽媽們有點啟發,能夠成為導師型父母,和孩子和睦相處。
三大局限性信念之一:應該如此。
天底下沒有什麼應該如此的道理。
你自己的孩子,心裡煩躁不已:孩子應該聽話、孩子應該有禮貌、孩子應該回家寫完作業再出去玩。
應該應該,滿腦子都是孩子應該如何。
一旦孩子不聽話、沒禮貌、想先出去玩,你就會非常憤怒。
因為,他們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
訓斥孩子
你會覺得,他們為什麼做不到?會一直指責與否定孩子,而指責與否定,就是衝突的開始。
人在憤怒的時候,常常會失去理智。
之前見到過一個媽媽,認為自己在讀高中的女兒不應該耗費精力在寫小說上,應該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於是把女兒寫了四年的小說靈感筆記給撕了。
女兒和母親大鬧了一場,開始決裂。
能夠讓孩子好好學習的辦法有無數種,這個媽媽選擇了最糟糕的一種。
我也是個喜歡寫東西的人,日常有了靈感,也喜歡記在小本本上,哪怕最後不寫小說,回頭看到這些,也會會心一笑,這都是青春的回憶呀~
但是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就被母親的「你應該好好學習」給撕毀了。
撕裂的是母女親情,是自己四年的心血。
母女爭吵
或許以後,女兒面對學習也會提不上勁,畢竟讓我代入一下,每次看到書,都想到自己被撕掉的本子,意興闌珊。
你覺得「應該如此」,孩子不覺得呀!
衝突由此開始,愈演愈烈。
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按照你的想法來的。
特別是孩子,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思考。
你的「應該如此」,就是在控制他們的人生,控制他們的自由。
哪個有獨立人格的孩子,會願意呢?
三大局限性信念之二:託付心態。
有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生孩子,是為了什麼?
你想生孩子嗎?
有人並不想生,但是為了自己的父母選擇了生孩子。
有人就更乾脆了:養兒防老。
不過現在養兒防老,說實話,還不如自己手裡攢點紅票票,有套房子來的實際。
坑爹貨可多的是呢。
而且你想著養孩子是為了以後養你,就會不自覺的對孩子有一種「索取報酬」的心態,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常常有父母這樣罵孩子:
……
每次聽到父母這麼懟人,我就有點想翻白眼。
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能夠承擔起別人的喜怒哀樂。
我也不覺得我要把自己所有的情緒,寄托在別人身上。
人,不都是獨立的嗎?
這個有點可愛啊哈哈哈
有些人做白日夢,責怪自己爸媽沒有給他好的生活條件,為啥自己不是個「富二代」?
我只想說大部分父母就算貧窮,也盡力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
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沒用的。
就算是父母子女一場,也會慢慢漸行漸遠。
如果彼此像藤蔓一般纏繞在一起,糾纏不清,誰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呢?
三大局限性信念之三:沒有辦法。
有些父母總是不斷搖頭,告訴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做這些事情。
因為他們不想改變,不想解決問題。
emmm
人有惰性,想躲在安全區裡。
但孩子想要走出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
衝突又開始了。
三種局限性信念,禁錮住了父母,也局限住了孩子。
孩子和父母的漸行漸遠,有時候不是正常發展,而是雙方沒有辦法正常溝通,連相處都會覺得疲憊,那還能強求和睦相處嗎?
希望爸爸媽媽們能靜下來思考下,自己有沒有這些心態?如果有,打破它。
相信孩子會慢慢回歸懷抱的。
沐沐碎碎念:父母孩子相處,真的是一種學問啊!
這裡是沐沐愛美食愛生活愛動物,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