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是一種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語言藝術,也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鑑賞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還可以有效的培養對語言詞彙細緻入微的體會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鑑別能力。
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忽視朗誦的重要性。那麼,要想學好朗誦就要掌握以下播音專業的幾種技巧:
一.把聽力作為自學朗誦的基礎
學習朗誦首先要多聽,聽力是鑑別力和欣賞能力的基礎,是學習朗誦的基礎能力之一。提高了自己的聽力,就相當於給自己找了一個無處不在的好老師。多聽名家名作的錄音作品、賞析、學習其表達技巧和情感的運用,對我們朗誦能力的提高將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此外,我們不僅要多聽老師、名家的示範和點評,還要經常聽自己的錄音,這樣才能鍛鍊自己的聽力、對比能力、糾錯能力和鑑賞能力。
二.解決朗誦中的吐字歸音問題
發音清晰準確是良好表達的前提,更是好的朗誦所必備的條件。這就需要我們在普通話的吐字歸音上多下功夫了。
1.普通話聲調發音要到位。
聲調是音節高低升降的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決定的。聲調的升降變化是滑動的,不同於音階間的跳躍式的移動。描寫聲調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標記法來度量,最低為1度,最高為5度。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在五度標記法裡的表示分別為:1陰平,標記為55。2陽平,標記為35。3上聲,標記為214。4去聲,標記為51。五度標記法是描述和糾正自己在聲調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好工具,要想朗誦的效果好,就要謹記這一方法。
2.普通話語流音變要準確。
在語流(句子)中,由於受到相鄰音節的相鄰因素的影響,一些音節的聲母、韻母或聲調會發生語音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語流音變。普通話中最典型的語流音變是輕聲、兒化、變調(上聲的變調、「不」的變調、「一」的變調以及語氣詞「啊」的變調等),朗誦中在讀到這些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其是否需要適時的變調。
3.克服方言發音的缺陷。
各地人都有各地人的方言,各地方言的缺陷也是不一樣的。朗誦時是不能出現方言的,所以就要對此有針對性的糾正。比如,解決南方人的平翹舌問題、前後鼻韻問題、舌邊音和舌尖音問題;解決北方人的部分韻母發音問題和尖音等問題。對於糾正發言的發音問題,需要我們在平時就要說正規準確的普通話,而不要在朗誦時才想到這一點。
三.掌握朗誦裡的情感
語言表達的核心就是內在的情感,如果沒有情感的支撐,讀出來的文章就是沒有靈魂的東西。我們朗誦的內容一般都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這都要求我們要對文章注入真情實感。而一些非文學作品,如社論、書信等,一旦作為朗誦材料,往往也會偏向於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感情色彩。
有的朗誦作品,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這往往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 「擠」情、「造」勢的後果。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所以,朗誦者要想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就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您願意花3分鐘了解口語傳播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