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口腔結構都是一樣的,但不同的語言發音時,口腔的發聲方法卻不一樣,如英語重唇齒音及對舌頭的活用,而法語則有相當比例鼻腔共鳴的發聲方式。因此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如果能對該語言的口腔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有所了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粵方言是漢語方言中與民族共同語差別較大的方言之一,但近年來在各方言中又處於強勢地位,學習者不在少數。本文將從音系學的角度,試比較粵方言與漢語普通話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異同。
最後,我將解答兩個相關問題:
1、粵語究竟有沒有翹舌音?
2、粵語為什麼聽起來這麼「硬」?
因為粵方言內部差異遠小於閩方言等,為簡便起見,本文將基於廣州音(它雖然在粵方言區享有相當高的權威,幾乎帶有標準音的意味,但絕對不意味著其他口音的粵語就是不標準的),適當兼顧其他地區粵方言存在的特殊現象。
注意:下文中不加任何括號的表示拼音(普通話拼音/粵拼),/ /內表示音位,[ ]內表示國際音標。粵拼方案與《廣州話正音詞典》(詹伯慧編)一致。
聲母部分:除dz、ts、s、j外比較微妙外,其他與普通話幾乎沒區別。
1.b、p、m、f、g、k、h、w聲母
在粵語中,b、p、m、f、g、k、h、w聲母的讀音與普通話幾乎沒區別(普通話的h是舌根音,發音部位比粵語的h稍前。後者h是喉音)。
2.n、l聲母
粵語的聲母n、l與普通話的聲母n、l沒有什麼區別,但現在粵語區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在說粵語時常將n聲母混同於l聲母,例如,將「你nei5」讀成lei5,與「李」同音。這種讀法稱為「懶音」,直接導致很多人誤會粵語是「nl不分」的。
3.ng聲母
後鼻音普通話也是有的,只不過不出現在音節開頭。
4.gw、kw聲母
gw、kw可以說是[k]、[kh]與[w]的結合輔音,因為結合得非常緊密,不必看作是介音。實際上,粵語的「關」讀 gwaan1,與普通話的guān音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5.dz、ts、s聲母(重點)
在粵語中,dz、ts、s聲母的讀音介於普通話的z、c、s和j、q、x之間。《廣州話正音字典(修訂版)》中dzi、tsi、si的讀音實際上分別相當於普通話拼音的j、qi、xi。這也就是為什麼粵語母語者會把「自己」說成「寄幾」。
上面是一張國際音標表的部分截圖,一般處理粵語的dz、ts、s聲母的時候是寫左邊的一列,但是寫右邊一列也不算錯,因為涉及到兩種不同的習慣性讀法,其實都是對的。(詳見本文結尾處關於「平翹合流」的講解)
總而言之,這三個聲母的發音位置非常微妙,以至於學者無法就如何用國際音標轉寫達成共識,學習者平時要多加練習尋找語感。
6.j(重點)
粵語注音中的j是半元音,而不是普通話拼音的j聲母。其讀音大體上相當於普通話拼音的y或i,但摩擦成分較重。
普通話j的國際音標是[ʨ],齦-硬顎 清 不送氣 塞擦音(輔音)
粵語j的國際音標是[j],硬顎 邊音(雖然屬於輔音但是性質更接近元音)
[j]發音時口型和元音[iː]有點相似,但這個音實際上同英文裡面you、yes等單詞開頭的輔音相同。
普通話有39個韻母,而粵語有58個(一說60個,因為存在有的發音沒有對應漢字的問題),可以看出來粵語的韻母系統比較複雜。
八個主要元音音位[a:] [a] [ɛ] [œ] [ɔ] [i] [u] [y]中,[ɛ] [œ] [ɔ] [i] [u] [y]都可以單獨作為韻母用,一律是長的(沒有短的單元音韻母跟它們對立),所以索性省掉長元音符號(:)。[a:] [a]則長短對立。岑麒祥、黃錫凌兩位先生根據全部韻母中元音音素的音值,增加了三個元音符號[ɐ] [e] [o]。這三個元音都不能單獨構成韻母。[ɐ]相當於短[a],[e]只出現於[ei]一個韻母,[o]只出現於[ou]一個韻母。[e]的音值接近[ɪŋ]、[ɪk]的[ɪ],[o]的音值接近[ʊŋ]、[ʊk]的[ʊ]。[e]和[o]都是短的,同長元音[ɛ]和[ɔ]相配,互相補充而不相對立。短a[ɐ]和長a[a:]雖然音色相近,但在結合韻母中處處對立,只能當作兩個元音音位看待。
元音的音長和音色有一定的關係。開元音的開口度是:長元音大而短元音略小;舌位的前後也有細緻的差別,長a是前a而偏央,短a是略高的央元音[ɐ]而偏後,有點兒接近[ʌ]。同樣道理,[ɛ] [œ] [ɔ]的短音都比長音略高,[œ]的短音比長音還要偏央,所以這三個短元音按照實際音值可以標作[e] [ɵ] [o]。[ei] [œy]([ɵy]) [ou]三個複元音也形成了一個系列,發音方法有共同的特點,舌位的移動都比較和緩。
高元音[i] [u] [y]基本上都是長的。[ɪ]和[ʊ]比[i]和[u]更松(開口度略大,舌位略低),只出現在[ɪŋ] [ɪk]和[ʊŋ] [ʊk]四個韻母。[y]的出現頻率最小,只有長的。
匯總後得到下表:
這兩張表配合起來就非常好用,比如筆者本人經常發不好的一個音是雞(gai1),我容易把它和普通話的gāi相混。查完這兩張表之後,我發現粵語的ai國際音標是[ɐi],普通話是[aɪ],我們在下圖中找到這四個元音:
[i]和[ɪ]區別太小,一般可以忽略。[ɐ]與[a]相比,開口程度小、舌位略高略後。所以想要發好粵語的「雞」,只要做比普通話的「該」略小的口型,舌頭稍微抬高、後縮一些就可以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點撥:
1.oe系韻母
粵語的oe音是普通話及其他多數方言所沒有的音,它相當於普通話ê(國際音標[ε])的圓唇音[œ],練習發音時先發普通話的[ε]音(例字:誒),然後將嘴唇撮圓即可。
2.y系韻母
粵語的y音與普通話的ü音大體相同。實際上普通話的ü寫成國際音標就是[y]。
3.m尾韻母
粵語的m音與普通話的m音相同。但粵語的m既可以作聲母,又可以作韻尾和自成音節。自成音節發音較重,韻尾m發音稍輕,但與發聲母m一樣,必須雙唇閉合。
4.ing、ung、ong韻母
粵語拼音中的ing和普通話的ing在讀音上並不完全相同,粵語ing中的i開口度稍大,舌位大致在普通話的i和ê之間,與此相應,粵語的韻母i中的i開口度也稍大。
另外,粵語的ung韻母的讀音與普通話的ong韻母相當,粵語的ong韻母開口度則比普通話的ong韻母略大。
現代廣州音/香港音永遠沒有翹舌音,若遇到翹舌音,則把舌尖頂住下排牙齒。
其實100年前的廣州話還是分平翹舌的,清朝(《分韻攝要》)、民國(趙元任《粵語入門》)都有相關記載。
普通話平舌音:舊派廣州話、南寧話、梧州話讀舌尖音,四邑、粵西、廣西大部分地區讀d t l h;
普通話翹舌音:舊派廣州話、南寧話、梧州話讀舌叶音(類似普通話j q x),四邑、粵西、廣西大部分地區舌尖舌葉自由變讀。
試比較「宗」[tsʊŋ55]和「中」[tʃʊŋ55],「聰」[tshʊŋ55]和「充」[tʃhʊŋ55],「笑」[siu33]和「少」(少年)[ʃiu33]。
分平翹舌不是說廣州話平翹舌音都有,而是說普通話的平翹舌音在粵語對應的音不同。舌叶音≠翹舌音。如普通話的shi的聲母是一個翹舌音[ʂ],而English結尾的[ʃ]是一個舌音音,其實是平舌的。
現在的廣州話平翹合流。我認為平翹合流是大勢所趨,一門語言總是傾向於朝著簡單化方向演變。就如一百年前的普通話還分尖團音,現在除了戲曲表演,大家甚至不知道「劍」和「箭」在普通話中的讀音曾經是不一樣的。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廣東人的粵語硬如德語。」
這裡貼知乎用戶譚樊馬克的回答,簡要說明:
首先第一個就是,粵語是音節型而非音步型語言,北京話水蜜桃、蟠桃是同時長(cháng)的,所以洗衣服會吞音變媳婦。廣州話則必須三比二的時長(cháng)。顯得鏗鏘有力。
第二個就是,廣州話沒有輕聲、兒化,語流音變極少,頂多「今日」變「今密」這類順同化。這樣也不會軟綿綿無力。(補充:港式英語的特點之一就是完全沒有音調起伏變化,聽起來非常「平」,廣東人不習慣連讀,給每個小音節都賦予同樣的力氣)
如果說還有一個,那麼就是入聲韻短促有力了,這個和聽感偏硬有很大的關係!等於說每個字都增加了爆發力。如八、十、鴨、筆、特、別等入聲字。江淮官話也有,很明顯的停頓。
當然,廣州話習慣用單音節詞,保留大量古代漢語詞素的原因也是很大的。但是就沒那麼重要了。最重要的還是上面三條小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