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6年跟拍,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2020-12-13 陽光小雲朵

「真正的出路不在於要離開哪裡,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有覺察和反省,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出·路》

這部記錄片,可以反覆看很多次,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

女性導演的作品總會有著特殊的細膩的視角。

比如最近蜚聲國際影壇的宋丹丹繼女趙婷,

她所導演的電影《騎士》曾在去年坎城電影節獲獎。

素麵朝天眼神堅定,大概是她們標籤吧,

還有轉行做導演的趙薇,

也拍出了一部針對女性群體發生的《她說》,

講述容貌焦慮、原生家庭、種種羈絆女人發展的天花板們。

導演鄭瓊的百度百科只有寥寥幾個字:

鄭瓊,中國電影導演、編劇,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發起人。

導演本身也復讀過多次高考,

外國人講: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每一個高中或者小學初中都貼著這樣的話,

中國人的就比較直接: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部紀錄片誕生於2009年,導演將鏡頭對著了甘肅、湖北、北京的三個孩子

該片展示了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有些人的起點,是有些人終其一生都達不到的終點。

鏡頭從2009年開始,10的馬百娟,終於去上學了,

她比其他同學高了很多,家裡缺水缺面,爸爸已經60歲了,媽媽是智障,

哥哥外出打工,而馬百娟她是幸運的那個吧,去讀書了,

爸爸一直感慨女娃娃讀書,純粹浪費,都是別人家的人,

這大概是已經是爸爸認知的最高天花板了,

一個農村的女孩,出路在哪裡呢?

大概就是嫁人吧。

高考於她還是太遙遠的夢想,花了3塊2買了新作業本後她歡呼雀躍,

但那眼裡的光能持續多久又很大程度是由出身決定,

這同時也是最難過的事情。

很多這樣普通的鄉村小女孩,讀書幾年然後輟學打工嫁人生孩子,

2014年,馬百娟輟學了,那時候的她只有14歲,童年的夢想是去北京打工,

2016年,馬百娟結婚了,她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她的出路大概就停留在這裡,此時的她已經懷孕,能夠生兒育女,她已經有價值了。

時代再推前一點,可能家裡還要拿她給哥哥換了媳婦。

2020,紀錄片已經沒有再繼續拍攝了,馬百娟的孩子已經四歲了,她應該繼續在懷孕的路上,總要生多幾個,總要有個男孩,這是他們整個家庭的夢想吧。

不知道現在的馬百娟會不會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

不要重複自己的路。

出身於農村,身邊很多母親都是屬於那個年代沒有讀書的女性,他們的夢想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鯉魚躍龍門,成為城裡人,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很樸素的夢想。

於是乎身邊很多女孩,從很小就進入學校,一路讀書,偶爾也有輟學但是大部分都是自己不想讀了,真正因為是女孩子放棄的,也有,但是已經少之又少了。

徐佳,大概是近幾年被諷刺的很厲害的小鎮做題家吧。

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已經靠著自己的努力給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起點。

起碼,他的孩子有著嶄新的出路了。

徐佳有個小小的夢想是去西藏旅行,但是因為經費問題一直擱置,

袁晗寒不理解這種困擾,大概率不會餓死就好嘛,去打工先嘛,

所有的人性都是靠著一個家庭為你託底,你才可以肆無忌憚的掉下去,

知道不管怎麼掉底下都不會是懸崖深淵。

而對於徐佳來講除了讀大學,他沒有其他出路,

感謝他是家裡的男孩,如果是女孩大概可能也是成了另一個馬百娟,

徐佳身上有著各種樸實的閃光點,

勤勞、執著、有責任感,

進入電氣公司,這在普通人看來已經是很不錯的單位,

2018年,徐佳結婚了和相戀多年的女友,這大概是小鎮青年的最好結局了,

現世安穩,結婚生子,比馬百娟晚了2年,

他奮鬥那麼久但是離袁晗寒的起點都還是有很遠、

2020年,身在武漢的徐佳,也許已經有了寶寶,要好好加油啊。

一個年輕人要始終保持向上的狀態,面對自身困境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往前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而馬百娟永遠都沒有這個機會,她甚至沒有做出這樣判斷的能力。

時間展現了它自己的力量。

沒有拍到的部分所產生的空白,反而組成了一種人生跳躍式的變遷,

但即便是他們人生的一大步,卻仍然只是階層流動的一小步,甚至原地踏步,

大部分人的命運早在出生時就已經寫好。

很多人覺得這部劇應該叫做出身,可能袁晗寒的上三代大概就是徐佳的樣子,

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開始變成了new money。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雖然你依然是苔米,努力盛開一點屬於自己的花就好了。

馬百娟的命運,你覺得悽慘嗎?

她已經實現了吃飽穿暖的夢想了,雖然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對於曾經的她來說卻是夢想啊。

她開始繁衍後代孕育孩子,終究未來還是有希望。

她過著自己樸素的生活,無知而又快樂,可能有疼愛她的家人,

和高級寫字樓裡的女性社畜相比,誰又比誰高級,

誰又是社會底層呢?

階級上的差距,可能是一輩子 甚至幾輩子都無法縮小。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接受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但是要努力,讓這個距離變得越來越小。

而馬百娟永遠沒有聽到這句話的機會。

之前爆出的百色事件,是這多麼的讓人氣憤,打字的手都要顫抖。

對於很多人來說看著這麼多的素材,寫實的鏡頭,非常有歸屬感,大家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很多人都是來自偏遠農村縣城小鎮的孩子。

「每個生命都需要被看見被聽見,每個生命也值得被看見被聽見。」

2020,大家都能健康的活下去,已經是很好的選擇,

感恩!

我是陽光小雲朵,關注我唄!

相關焦點

  • 6年跟拍3個階層的孩子: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在紀錄片《出路》中,導演鄭瓊花費了6年時間跟拍了3個人;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山區小孩、小鎮青年、都市少女;同樣是從學校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但由於本身對讀書觀點的不同,他們分別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社會道路。3個月後,酒吧倒閉,改成了賣燒雞的。3年後遊歷完歐洲各國,在德國杜塞道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像一切神經敏感的人一樣,她永遠和環境保持著克制的距離。央美附中是這樣,杜塞道夫也是這樣。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戳痛無數家庭: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高度
    人生有幾個6年?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出路》,記錄了三個階層孩子的人生六年,看完只有那一句話: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人生有太多的選擇題,可是擺在孩子們眼前的,有時候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父母推薦的。父母的實力,似乎決定著孩子對選項的理解。
  • 三個孩子的人生6年揭示一個殘酷真相
    「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這是2004年網上熱議的一篇文章,提及家庭出身、個人奮鬥、社會階層種種,牽動了社會敏感神經,引發強烈共鳴。16年後的今天,討論聲並沒有停止,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仍是絕大數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 英國導演耗費56年跟拍14個孩子,揭示底層人突破階層,有多麼艱難
    《人生七年》是英國導演麥可·艾普特指導的,在他23歲時,腦海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記錄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的生活。《人生七年》是麥可·艾普特耗費了56年時間,拍攝而成的紀錄片,曾有人形容他是在用生命完成這部不朽的作品。在他拍完整個紀錄片後,麥可·艾普特已經由23歲的小夥子變成了七八十歲的老人。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
  • 出路丨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
    因此,越來越多人已經開始質疑,一方面「階層固化」的壁壘難以用一場考試來擊破,另一面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孩子放棄高考轉而留學……                                                ——那麼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 真實記錄:中國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結論讓人深思
    真實記錄:中國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結論讓人深思在2009年,一部名叫《出路》的紀錄片,開始了近10年的拍攝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最為真實的記錄,它的主人公分別是三個年紀不大得到孩子,但是卻有著天差地別的出身
  •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紀錄片追蹤了14位不同階級的7歲小孩,取材耗時半個世紀,跟拍和記錄了他們的人生,7歲、14歲、21歲......一直到現在,當初的孩子們也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大半歷程。在這樣一部奇蹟般的電影中,觀片者們仿佛能透過這些主人公的經歷看到自己的人生。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
  • 6年追蹤3個階層的孩子,結果扎心了: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費6年的時間去記錄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馬百娟、徐佳、袁晗寒)的成長曆程:6年過去,馬百娟放棄了自己去北京的願望,嫁為人婦;徐佳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找到工作,逐步改變自己的命運;袁晗寒有父母的支持,按照自己想法過生活。馬百娟因父母無法逃離,徐佳則是在母親的督促下蛻變,孩子的出路真的是父母給的。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徐佳:19歲城鎮高考復讀生3.袁晗寒:17歲就退學的北京女孩在三個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中,馬百娟的出生環境無疑是最貧窮的一個。在甘肅的農村,馬百娟住在古老的窯洞裡,全家人一年的開銷不到50元。
  •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導演分享場報名
    因此,越來越多人已經開始質疑,一方面「階層固化」的壁壘難以用一場考試來擊破,另一面越來越多精英階層的孩子放棄高考轉而留學——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導演鄭瓊試圖用一部紀錄片來回答這個問題,她用6年時間拍了三個孩子。讓你看到三個階層,同樣是面對「讀書」這件事,是怎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 出身決定階層?她用6年跟蹤記錄,真相令人揪心!
    從2009到2015年,導演鄭瓊花6年時間,拍攝紀錄片《出·路》,片子參加了這一屆上海電影節的展映,並且將在6月30日進行全國點映。《出·路》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3個孩子:一個甘肅山溝溝裡的小女孩,馬百娟,在16歲時,她嫁給了表哥作為自己的出路;一個湖北的高三復讀生,徐佳,高考、工作、結婚,這是他選擇的人生軌跡;
  • 在「不公平」的世界裡,階層不同的人,努力的意義也不同
    由鄭瓊導演的紀錄片《出路》,用6年的時間,追蹤了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到邁入社會的軌跡片段拍出來。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出身不同的人,他們努力的意義也不同。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換來你想要的生活。
  • 3年了,那個ID名為「老婆孩子在天堂」的林生斌,現在怎麼樣?
    3年了,那個ID名為「老婆孩子在天堂」的林生斌,現在怎麼樣?2017年6月的某天早晨,林生斌的電話終於接通了。你們家出事了,趕緊回來吧。剛下飛機,他就前往了他們那所在地的太平間。孩子的兩個眼睛至今沒辦法閉合,妻子的眼角還有淚光。意外降臨莫姓保姆已經來他們家半年的時間了,其實平常他們家人對她都非常的要好,而且還有意要將她的工資給提升上去。
  • 4個不同收入階層的美國男人談論他們的財富觀
    本文,系美國時尚雜誌《Esquire》對四個美國男性的生活訪談,從年入百萬的矽谷企業家,到身為典型中產階級的房地產經紀人,再到想在布魯克林安家的門房,以及處於貧困線以下的芝加哥酒吧服務生,將雷同的問題拋給迥異的階層,會得到怎樣不同的答案?  以下,是全文:  三口之家的貧困線為年收入20090美元。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每年53657美元。
  • 中國3個階層孩子的10年人生軌跡,真正可怕的不是貧窮
    中國導演鄭瓊2009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出路》。她跟蹤拍攝了三個孩子十年間的人生軌跡。他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家庭。或許這部記錄片能給我一些答案。2012年留學德國,她在國外的日子依然悠閒自得。回國後,她選擇了去上海美術館實習。之後,她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家裡人對她的態度只要喜歡就好。
  • 從《半個喜劇》解讀:不同階層的人,不同的「愛情需求」
    一、《半個喜劇》反映了不同階層的愛情需求其中,三人分別代表的是不同階層。孫同,是草根階層,在這個階層裡,對於愛情和欲望並沒有多大多完美的要求。他們想要的,只不過是一段平常樸素的愛情,和一個溫暖的家庭婚姻罷了。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其中,紀錄片通過向我們展示3個孩子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僅是階層和努力,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眼界,或者可以說,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