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哪?三個孩子的人生6年揭示一個殘酷真相

2020-12-16 譯文創新教育

「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這是2004年網上熱議的一篇文章,提及家庭出身、個人奮鬥、社會階層種種,牽動了社會敏感神經,引發強烈共鳴。

16年後的今天,討論聲並沒有停止,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仍是絕大數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而不同家庭出身,對一個人的出路影響有多大?真正被教育改變的是哪一類孩子?也許我們從這部紀錄片能找到答案。

這部紀錄片名叫《出·路》,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從2009年到2015年,跟拍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各自尋找出路的故事。

人生分水嶺,從出生就開始了

2009年,11歲的馬百娟,在甘肅農村的小學讀二年級,這個讀書機會,還是當地小學校長親自登門遊說家長得來的,在她父親的眼裡,「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

馬百娟10歲才上學

馬百娟的父親已經60歲,母親有智力障礙,哥哥14歲就出去打工補貼家用,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在旁人看來大概會絕望,好在馬百娟天性樂觀,每天劈柴、燒水、做飯、餵豬,蹦蹦跳跳走十幾裡山路去只有5個學生的小學念書,心中還藏著一個大大的夢想:

「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19歲的徐佳,家住湖北鹹寧,已經是第三次走進高考考場。他背負著母親的希冀和父親的遺言,一而再、再而三,向高考衝刺,哪怕手心冒汗、身體發抖,復讀時想過輕生,他都咬牙挺過來了。

徐佳咬緊牙關衝刺高考

徐佳和大多數普通的小鎮青年一樣,希望通過高考改變人生命運。

相較於馬百娟和徐佳,17歲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完全沒有升學的壓力,她的煩惱是如何打發百無聊賴的日子,如何給自己找點事做,因為她休學了,放棄了別人削尖腦袋想進的北京最好的美術高中——美院附中,母親主動給她辦的休學手續,完全沒有責備。

袁晗寒可以任意選擇任何想做的事

袁晗寒家庭條件優越,父親做房地產開發,母親在電視臺工作,她可以一直試錯,找到人生方向,找不到也沒關係。

眼下的她,租下一間2萬塊的小商鋪(註:2009年的價格),張羅一個小酒吧的開張,畫畫似乎成為過去式。

尋找出路的三個人,她最令人痛心

小鎮青年徐佳參加第三次高考後,進入了湖北工業大學,找工作一直是懸掛在頭頂的達摩克斯劍,在保險公司實習時,每天打無數個推銷電話,被拒絕是家常便飯。

在海投無數簡歷後,終於有一家公司拋來橄欖枝,幾經輾轉,工作有了著落,完成母親的心願,並沒有感覺輕鬆,按他自己的話說,是把自己「賣給」了中電技術。

2018年的徐佳,在武漢買了房、買了車,結了婚。一個農民工的兒子,考上大學、找份過得去的工作,小心翼翼地按著的人生軌跡前行,不敢踏錯半步,靠自己在武漢站穩腳跟,終究是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

儘管他奮鬥的終點,可能還夠不上北京女孩袁晗寒的起點。

結束第一次拍攝後的袁晗寒,酒吧倒閉後嘗試過很多事情,2012年考上德國的一所大學主攻藝術,大半時間都在閒逛,找朋友玩,2015年回國後去了上海一家美術館實習,並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袁晗寒一直有很多選擇。讀書,可以去最好的學校,擁有最佳的學習資源;創業,可以任意選擇想進入的行當,有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起步資金。最重要的是,父母一直支持她的每一個選擇。

後來的馬百娟怎麼樣了?說來,她的出路最令人痛心。

馬百娟的家人始終堅持讀書無用論,使得她2012年輟學,小學都沒畢業,就急急進入社會找工作,但沒人僱傭這個年齡小,沒學歷的姑娘。

兩年後,16歲的馬百娟嫁給了表哥,鏡頭中的她,挺著個大肚子,與別的孕婦談論孩子、丈夫和尿片。

這個5年前還在天真地憧憬未來,想像著在北京讀大學的女孩,已經淹沒在日常瑣碎中,重複著父母輩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馬百娟家庭貧困,通過教育翻身,在他們一家人看來太過遙遠,遠不如賺點錢解決當前困難來得實在。

袁晗寒則完全不需要通過教育去改變命運,所以她隨性而為,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哪怕每次都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三人中,只有徐佳,扎紮實實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在他身上折射出了太多人的影子,像沒有傘的孩子,只能選擇努力奔跑。

BBC有一個類似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跟拍14位7歲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變化,目前已經拍攝到他們的63歲。

看著這群不同階層出身的孩童長大成人,就像在看自己的人生,唏噓背後也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在所有窮人孩子中,只有一個叫Nick的男孩依靠獎學金讀完了私立寄宿學校,考取牛津大學,最後移民美國,成為大學教授,他是唯一一個實現逆襲的孩子。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而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譯文老師在之前的教育分享會上曾提到:父母的思維決定孩子的未來,父母的教育格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畢竟,父母能夠給予子女的財富是無法確定的,但只要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鼓勵孩子通過讀書增長見識和智慧,那麼孩子就會受用一生。

如果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夠,那麼就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起來吧!父母不努力,孩子也難有出路。共勉!

如果這期內容對你有些許幫助,也請多多分享到朋友圈,別忘關注「譯文創新教育」百家號啊,感謝!

相關焦點

  • 6年跟蹤拍攝《出路》:揭露不同階層孩子的命運,真相很殘酷
    《出路》這部紀錄片是鄭瓊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蹤記錄3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片中有三個主人公,分別來自甘肅農村、湖北小城鎮、北京繁華大都市。2009年,來自甘肅山溝溝的馬百娟12歲,才上二年級,她家住在窯洞裡,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她們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馬百娟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她知道只有努力讀書才能走出這座大山,窮人家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她說:「長大後我想去北京讀大學。」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多半在出生時就被決定了?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很多人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當成人生座右銘,但是,在承認個人主觀能動性對命運的影響時,往往也存在一些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父母的眼界層次。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好好讀書才是你的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
  • 紀錄片《出路》:三個家庭,三段人生,三個不同的結局
    紀錄片《出路》花了六年時間,從2009年到2015年,分別記錄了三個不同階級的家庭的孩子在這六年裡不同的人生。在一個小城鎮奮鬥的高考生徐佳。十七歲就輟學了的北京少女袁晗寒。這三個分別處於不同階級的年輕人,在這六年裡的變化,會讓很多人感嘆到現實車輪滾滾而來的殘酷。每一段人生都是社會中的某一處的縮影。它們是存在的,是不可忽視的......
  •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在高考大省廣東,高考成績放榜後的第二天凌晨,廉江市實驗中學大門口就排起了長龍。原來,該校2019年高三復讀班開始招生,計劃招收1000名。由於名額有限,大批來報名的學生和家長早在凌晨三點便在校門外守候,校門一開,學生和家長們立刻上演了百米衝刺。
  • 紀錄片《出路》展現的卻是這樣血淋淋的真相!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她有三個願望:月賺一千塊,買面吃以及修水窖。但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即便是這麼樸實的願望也實現不了。最後她在15歲退學,那個年紀她也沒辦法打工。她其實也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嘗試。在那個封閉的環境下,大家都在給她灌輸著——反正她大了之後,就是要靠她老公。而這好像就是他們的出路。
  • 《無人知曉》豆瓣9.1背後,揭示了三個扎心的人生真相
    這部於2004年上映的電影,是根據1988年轟動全日本的真實事件——東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講述的是一個母親遺棄了4個孩子,12歲的長子明被迫承擔起家庭重任,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的故事。 導演是枝裕和用一貫冷靜和克制的手法,將一段壓抑又悲傷的故事通過鏡頭緩緩地向我們表達出來。
  • 《三國演義》揭示的6個人生大忌,有一個就廢了
    其中蘊藏的6個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後人引以為戒。俗話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相信每一個少年人在讀三國的時候,都覺得呂布非常厲害。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呂布不僅沒有成就大業,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窮,身死白門樓。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 《出路》:一個中國,三個階層的三條出路
    不知道,有沒有人還記得看過英國的那部《56UP》,用56年來跟蹤記錄14個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軌跡,表現了英國半個世紀不同人的不同命運,可以看出窮人會越來越窮,而富裕的人會越來越富有,也有一個孩子成為教育下的幸運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甘肅女孩想高考16歲卻嫁人,北京女孩17歲退學反成老闆,出路在哪
    「逆天改命,在此一考」「此生只為高考狂,衝進重點孝爹娘」「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些在校園、課堂裡年年相傳的標語,比各種媒體聲音更加殘酷地揭示著,高考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意義。為什麼如此關心高考?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必能改變命運,是人生躍遷的必經之路。哪怕道阻且長,泥沼繁多,但出口也許通向光明。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最近這幾年來,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寒門依然可以出貴子,可是機率卻在不斷下降,那些家庭條件優渥的人,反而更容易考進高校。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看完讓人讓人憤怒、壓抑,可是又讓人很贊同。
  • 韓國高考的殘酷真相: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努力也沒有回報
    高考,無疑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詞語。愛的是,它可以讓人找到人生的出路,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恨的是,它總是想方設法在折磨著很多人,打擊著很多人,甚至會讓很多人心生絕望。最令人痛苦的是,即便這樣,許多人也不得不選擇「迎難而上」。
  • 韓國高考的殘酷真相: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努力也沒有回報
    高考,無疑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詞語。愛的是,它可以讓人找到人生的出路,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而韓國的高考,其背後的殘酷程度卻是難以想像的。前幾年,韓國出了一檔叫做《學習的背叛》的教育紀錄片,片中中學生的學習殘酷程度讓人震驚。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疫情持續了4個多月,影院停業、學校停學、高考20年來第一次延期:對年輕的父母來說,親子教育變得空前迫切;對初三、高三的孩子來說,這個只能居家備考的春天將終生難忘。大型企業裁員,中小企業倒閉,2月份的失業率達到6.5%。程式設計師、影院從業者為了生存去開滴滴、跑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出路也異常嚴峻。
  • 《荒野獵人》,撕開人性的假面,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
    這部作品改編自麥可·彭克同名長篇小說,由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執導,榮獲了第88 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大個獎項。1803年,在美國荒野的一處森林裡,皮草獵人休·格拉斯遭受黑熊的襲擊,奄奄一息,但比黑熊更險惡的是獵人約翰·菲茨傑拉德對其兒子霍克的殘忍殺害,這成為本片復仇的導火索,也將正義的天平向格拉斯傾斜,在無盡的荒野之中,導演通過暴力美學折射出人性善惡的博弈,從道德層面思考人生中的叢林法則,人生往往比想像中更加殘酷,有時竟無法分清到底哪些是現實?哪些又是夢境?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袁晗寒:17歲就退學的北京女孩在三個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中,馬百娟的出生環境無疑是最貧窮的一個。在甘肅的農村,馬百娟住在古老的窯洞裡,全家人一年的開銷不到50元。每天的早餐,就是一點點熱水和著冰冷的饃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