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這是2004年網上熱議的一篇文章,提及家庭出身、個人奮鬥、社會階層種種,牽動了社會敏感神經,引發強烈共鳴。
16年後的今天,討論聲並沒有停止,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仍是絕大數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而不同家庭出身,對一個人的出路影響有多大?真正被教育改變的是哪一類孩子?也許我們從這部紀錄片能找到答案。
這部紀錄片名叫《出·路》,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從2009年到2015年,跟拍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各自尋找出路的故事。
人生分水嶺,從出生就開始了
2009年,11歲的馬百娟,在甘肅農村的小學讀二年級,這個讀書機會,還是當地小學校長親自登門遊說家長得來的,在她父親的眼裡,「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
馬百娟的父親已經60歲,母親有智力障礙,哥哥14歲就出去打工補貼家用,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在旁人看來大概會絕望,好在馬百娟天性樂觀,每天劈柴、燒水、做飯、餵豬,蹦蹦跳跳走十幾裡山路去只有5個學生的小學念書,心中還藏著一個大大的夢想:
「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19歲的徐佳,家住湖北鹹寧,已經是第三次走進高考考場。他背負著母親的希冀和父親的遺言,一而再、再而三,向高考衝刺,哪怕手心冒汗、身體發抖,復讀時想過輕生,他都咬牙挺過來了。
徐佳和大多數普通的小鎮青年一樣,希望通過高考改變人生命運。
相較於馬百娟和徐佳,17歲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完全沒有升學的壓力,她的煩惱是如何打發百無聊賴的日子,如何給自己找點事做,因為她休學了,放棄了別人削尖腦袋想進的北京最好的美術高中——美院附中,母親主動給她辦的休學手續,完全沒有責備。
袁晗寒家庭條件優越,父親做房地產開發,母親在電視臺工作,她可以一直試錯,找到人生方向,找不到也沒關係。
眼下的她,租下一間2萬塊的小商鋪(註:2009年的價格),張羅一個小酒吧的開張,畫畫似乎成為過去式。
尋找出路的三個人,她最令人痛心
小鎮青年徐佳參加第三次高考後,進入了湖北工業大學,找工作一直是懸掛在頭頂的達摩克斯劍,在保險公司實習時,每天打無數個推銷電話,被拒絕是家常便飯。
在海投無數簡歷後,終於有一家公司拋來橄欖枝,幾經輾轉,工作有了著落,完成母親的心願,並沒有感覺輕鬆,按他自己的話說,是把自己「賣給」了中電技術。
2018年的徐佳,在武漢買了房、買了車,結了婚。一個農民工的兒子,考上大學、找份過得去的工作,小心翼翼地按著的人生軌跡前行,不敢踏錯半步,靠自己在武漢站穩腳跟,終究是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
儘管他奮鬥的終點,可能還夠不上北京女孩袁晗寒的起點。
結束第一次拍攝後的袁晗寒,酒吧倒閉後嘗試過很多事情,2012年考上德國的一所大學主攻藝術,大半時間都在閒逛,找朋友玩,2015年回國後去了上海一家美術館實習,並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袁晗寒一直有很多選擇。讀書,可以去最好的學校,擁有最佳的學習資源;創業,可以任意選擇想進入的行當,有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起步資金。最重要的是,父母一直支持她的每一個選擇。
後來的馬百娟怎麼樣了?說來,她的出路最令人痛心。
馬百娟的家人始終堅持讀書無用論,使得她2012年輟學,小學都沒畢業,就急急進入社會找工作,但沒人僱傭這個年齡小,沒學歷的姑娘。
兩年後,16歲的馬百娟嫁給了表哥,鏡頭中的她,挺著個大肚子,與別的孕婦談論孩子、丈夫和尿片。
這個5年前還在天真地憧憬未來,想像著在北京讀大學的女孩,已經淹沒在日常瑣碎中,重複著父母輩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馬百娟家庭貧困,通過教育翻身,在他們一家人看來太過遙遠,遠不如賺點錢解決當前困難來得實在。
袁晗寒則完全不需要通過教育去改變命運,所以她隨性而為,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哪怕每次都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三人中,只有徐佳,扎紮實實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在他身上折射出了太多人的影子,像沒有傘的孩子,只能選擇努力奔跑。
BBC有一個類似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跟拍14位7歲孩子,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成長變化,目前已經拍攝到他們的63歲。
看著這群不同階層出身的孩童長大成人,就像在看自己的人生,唏噓背後也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在所有窮人孩子中,只有一個叫Nick的男孩依靠獎學金讀完了私立寄宿學校,考取牛津大學,最後移民美國,成為大學教授,他是唯一一個實現逆襲的孩子。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無一例外都受到了所屬階層和教育的影響,而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譯文老師在之前的教育分享會上曾提到:父母的思維決定孩子的未來,父母的教育格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畢竟,父母能夠給予子女的財富是無法確定的,但只要給予孩子恰當的教育,鼓勵孩子通過讀書增長見識和智慧,那麼孩子就會受用一生。
如果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夠,那麼就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起來吧!父母不努力,孩子也難有出路。共勉!
如果這期內容對你有些許幫助,也請多多分享到朋友圈,別忘關注「譯文創新教育」百家號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