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紀錄片《出路》拍攝於2009年—2015年,導演用7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同一時空下另外一群人的生活,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更多是融合,通過這個紀錄片希望我們可以相互理解。
一群候鳥在天空中掠過,一個小女孩的讀書聲朗朗響起,影片以這樣充滿詩意的方式開始了。
馬百娟
甘肅山村裡的馬百娟一心想讀書,堅信讀書能夠改變她的命運,想要考北京的大學。她的喜樂的狀態能深深吸引大眾。雖然她自始至終只有一件衣服可以穿,雖然她要走上十幾裡山地才能買到學習用具,但是她那個笑容都沒法抑制住。
她有三個願望:月賺一千塊,買面吃以及修水窖。但一個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即便是這麼樸實的願望也實現不了。最後她在15歲退學,那個年紀她也沒辦法打工。她其實也有很多憧憬也想去嘗試。在那個封閉的環境下,大家都在給她灌輸著——反正她大了之後,就是要靠她老公。而這好像就是他們的出路。
2015年導演回訪的時候,16歲的馬百絹已經嫁給了表哥,在影片裡可以看到馬百絹和同村的一起在曬著太陽,比誰的肚子大。
徐佳
湖北鹹寧的徐佳屬於農名工的一代,爸爸覺得沒有文化在城市裡面打工受了很多屈辱,趴在地上也要讓孩子上學。徐佳每天基本就是學習,不斷地早自習、晚自習。復讀本身就是讓人有羞恥心、有壓力、有恐懼。在這樣的高壓下,徐佳有時候也會整個人冒汗,手發抖,完全做不了事。
在經歷了三次高考之後,他終於考上湖南工業大學找到工作。他的人生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上學、工作、結婚。工作剛籤約時,他感到很不安,「就像把自己賣了出去」,他如是說。
袁晗寒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北京的藝術生袁晗寒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北京最好的學校。高一休學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排遣大把的無聊。她創業、實習、當性用品商店服務員,後來開了自己的酒吧,去了杜塞道夫留學,養了一隻花兔子,不願意呆在畫室,不願意留在德國過「養老式」生活。
回國開了自己的藝術公司。她從來不需要擔憂溫飽的問題,也沒想過自己要去做哪個階層的人,不餓死就行了。但是同時,她也覺得沒有人會被餓死。
整個影片的她充滿了疑惑,不斷地去解構和建構這個世界,去嘗試不同的東西。袁晗寒和其他兩個人相比,其實擁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能最清晰地自我表達,也是唯一一個需要處理更多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東西的人。
假設有的人看完片子感到很絕望,其實是正常的。
這個世界從古至今都是有著殘酷的階級差異的,生活從來如此,當我們沒能力改變它的時候只能去適應。
相反,槓槓非常欣賞第二個主人公的態度,如果按照正態分布來說的話,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處在中間的生活狀態,既沒有袁涵寒的自由隨意,也沒有苦到馬百娟早晨起來要吃白水泡饃。
徐佳所經歷的高考也是我們所要經歷的。隨著長大,就會發現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要去慢慢用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接受,就像徐佳在片中說的一樣,他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但是他相信自己可以努力。有目標,有奮鬥,使生活比之前更好了,達到了自己預期,其實就是出路。努力生活,讓下一代過上第三個主人公的生活。
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但是我們還能願意抱著希望繼續生活下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