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寒門出貴子。古時候寒門學子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然而現在的社會卻不是足夠努力讀書,就能成為「貴子」。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敗更看重個人能力,人脈,資源,錢財,影響力等等。有些人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從落地的那一刻開始便站在了別人一生奮鬥的終點。有些人出生平平奮鬥一生只站在了別人的起點。
打個比方,有錢人家的孩子五六歲時便跟著父母去過各個省市,見識過不同的風土人情,到過各種高檔場所博物館科技館,參加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等;而寒門子弟五六歲時都還沒出過所在的地市,甚至不知道火車是什麼樣,長大成人後終於過上了富家子弟剛出生時的生活。可能舉例有些片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富家子弟在起跑線就已經甩開寒門子弟一大截,眼界見識都普遍高於「村裡娃」。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城市與農村的宴席,一場宴席是最能看出人性和格局的地方。
大城市的宴席是什麼樣的?人們盛裝出席,有的溫文爾雅,有的熱情奔放,推杯換盞間談著生意,談著日後的計劃,曲終人散後,人們獲取了自己需要的資源人脈或是名聲。再看看農村的宴席,一份菜品剛剛上桌便被圍坐的人哄搶,不出五秒鐘就剩下一個空盤子了,更有甚者只挑葷菜,青菜一口不動,有的甚至直接將一盤葷菜直接佔為己有,收在自己提前準備好的食品袋或者箱子裡。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早當家,怎麼能成為貴子呢。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在一次採訪中,談起了對「寒門難出貴子」的感受。
他這樣說:「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不難看出,熊軒昂大膽承認了家庭出身和地域教育資源的差異,這一點也影響了其他大多數省市的高考狀元。
英國BBC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便震撼全球。
該片講述了14個孩子的一生,從七歲一直記錄到63歲,唯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身,有的生在農民家裡,有的生在商人家裡,有的是貴族世家,幾乎代表了每一個社會階層。在這50多年的時間線裡,每個孩子在人生軌跡的關鍵時期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當然最後的結局也是不同的。
上流社會出身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畢業後也有了好的工作,人生精充實而精彩。而下層社會出身的孩子也大都重複著父母的生活,日復一日。在這部紀錄片開拍之前導演曾經預言:「孩子的出身決定他們的未來」,從紀錄片的結尾來看,果然是這樣,令人感到震撼。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人事先規定好他們人生軌跡,但事實卻一步步按照劇本上演著。
最終,人們終於研究出了問題所在,出生在上流社會的孩子受父母的耳濡目染,打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加上父母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資源的連接,這些孩子自然會有更優質的成長道路和未來。而出生在下層社會的孩子跟著父母以吃飽穿暖為生存目的,對未來沒有更多的思考,有宏偉的計劃,也大都因為父母沒有更多的資源能夠給他,最終破碎,所以也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子。
可見,一個人的出身對未來有著極其重大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格局,眼界以及能提供給的資源。
那麼,寒門真的就出不了「貴子」了嗎?答案顯然是讓否定的。我們不難看出,由於出身,成長環境和父母的能力資源等等因素導致孩子的成長軌跡產生差異,客觀的講,寒門確實難再出貴子,但不代表寒門不能出貴子,從當今社會來看,我們無可否認讀書是寒門子弟成為「貴子」的一條捷徑。
十年寒窗苦讀有用嗎?
有用,非常有用,雖然教育資源上不佔優勢,但古往今來無數的例子說明,讀書確實是寒門子弟翻身的最好途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過程中,除了知識的積累外,最重要的還是格局的改變和眼界的拓寬,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發生變化,這才是讀書的對於寒門子弟最大的意義。
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