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女孩想高考16歲卻嫁人,北京女孩17歲退學反成老闆,出路在哪

2020-08-27 Figure

2020年高考,在沉重中穿行而過。但多數人的人生軌跡,從放下試卷的那一刻才真正展開。

每一代人對於高考的記憶,就像回望一灘冷卻了的雞血。「逆天改命,在此一考」「此生只為高考狂,衝進重點孝爹娘」「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些在校園、課堂裡年年相傳的標語,比各種媒體聲音更加殘酷地揭示著,高考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意義。為什麼如此關心高考?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必能改變命運,是人生躍遷的必經之路。哪怕道阻且長,泥沼繁多,但出口也許通向光明。


撰稿|康宸瑋

編輯|張 帥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紀錄片


「每一種命運都渴望向上的人生。」紀錄片《出·路》把這句話寫在宣傳海報上,卻在片中用內容將理想與現實明晃晃地放在一起對比,令命運摺疊清晰可見。

這是一部帶有「典型報導」風格的紀錄片:從2009至2015年,導演鄭瓊用了6年時間,跟拍甘肅山區、湖北小城和北京胡同裡三個少年的成長之路,揭示在教育改變命運之前,階層、性別、城鄉、東西部差異甚至家庭價值觀,如何決定著教育的命運。

平凡而殘暴的生活,有時候需要一些勇氣才能繼續堅持熱愛。


三種人生

如片名一樣,尋找「出路」的問題包圍著整部紀錄片的敘事。

三個孩子中最先出場的,是甘肅女孩馬百娟,她穿著不合身的粉色衣服,黝黑色的臉蛋紅暈難消,坐在山前的土坡上,像說RAP似地大聲朗讀著自己的夢想:「我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我上了大學以後要去打工掙錢,我要一個月掙一千元買面,因為我家面不夠吃。」

一句看起來簡單的邏輯閉環,每一步都是千山萬水。

沒有人忍心告訴她,生活在北京,她眼中的一千元「買面」巨款,幾乎無法維持生計——這一年,她12歲,才上小學二年級,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馬百娟在家要承擔繁重的農活:劈柴、燒水、做飯……哥哥是家裡的頂梁柱,在玻璃廠工作,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一個月收入只有3000元。

家在深山裡。下山的盤山路,人和驢都走得踉蹌艱險,遠遠望去,如撒在大地上的螞蟻。導演鄭瓊在自述中說,拍攝這個場景時,自己的眼淚就在鏡頭後面掉下來了。


甘肅鄉村層層疊疊的盤山路

希望就像火柴,火光越是鮮亮,越令人擔心風的到來。

哥哥得了病,怕自己養活不了家人,騎著自行車帶妹妹去學校和老師商量:「老師,馬百娟的情況你也知道,我們家條件困難,她又不是讀書的料,我想讓她不學了出去打工。」

老師說:「起碼要讀完九年啊,總能學點東西進去。」

但馬百娟的目光望不穿學校的鐵門。

第二位主人公徐佳是個湖北小城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拍攝時,已經是他第三次參加高考。

在出租屋裡備考的徐佳

家裡人幫不上更多的忙,只能把飯菜做得更可口些,坦言這是陪孩子賭一年——當復讀已經可以用「賭」字來形容時,勝算可想而知。徐佳面對鏡頭說:「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出一個大學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徐佳復讀時的心情頗不寧靜,常常心不在焉地轉筆,或者因害怕失敗而哭泣,卷子發下來他會突然出神而不能做題。

家裡人把復讀看作是對他夢想的成全,而徐佳卻把復讀看作是完成已故父親的期望,他們都背負了太重的包袱。

第三位主人公袁晗寒,北京女孩,17歲的她剛剛從美院附中主動退學。她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在她的環境裡,「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家庭或學校從未向她灌輸,上學這件事,需要和工作、人生扯上什麼關係。


打扮時尚新潮的袁晗寒

相對於沉默的馬百娟和自我抑制的徐佳,袁晗寒表達要主動得多:「我沒有想過我以後的生活,想要做在哪一個階層的人,反正不會餓死就行,沒有人會被餓死的。」說這話時,單薄的衣服下露出身上兩朵彩色的文身。

家庭條件支持著這個女孩的任性和天真。畢竟,不是每一位媽媽都會因為相信女兒的「天才」而給她辦了休學,還不惜成本支持女兒在寸土寸金的南鑼鼓巷租店開咖啡館,留學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

藉助上一代的力量,袁晗寒從教育市場脫身,出路困難並不表現在現實問題上,而是對於「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無法回答。


如果說馬百娟是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徐佳只有一條必然的選擇,而袁晗寒則是因為選擇太多而無從選擇。

她面對鏡頭坦言:「我恐慌的不是沒事兒幹,而是會不會一直沒事兒幹。」


出路還是閉環?

離開學校後的馬百娟,以文憑為準入資格的城市勞動力市場,實際上已經悄悄向她關閉。當她鼓起勇氣走進市區酒店求職,年輕女經理的回答,平靜而殘酷:「地毯也不用你掃,像我們前臺這邊,你必須學會電腦操作才能工作。」

她的「出路」是夾在兩個同齡孕婦中間,等待父親的發落。

「山區的女孩,最好的歸宿就是早點結婚」


「我的想法是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幹也幹不成。」馬百娟的父親像念聖經一樣地宣傳他的理論,「靠女婿著,就是這麼個出路,沒有別的出路。」

16歲,馬百娟在家人安排下匆匆嫁給了表哥,懷孕生子,曾經明亮開朗的她漸漸變得垂頭喪氣和木訥。

相比馬百娟,徐佳要幸運一些,他終於考上大學,進入城市,「改變」了「命運」。大學畢業後,徐佳在就業競爭中勝出,籤約了一家國企改制公司,並且與相戀4年的女友結婚,一起努力奮鬥,買了車,買房也在計劃中。

這種安定的生活符合當下大多數年輕人的奮鬥觀,但徐佳並不開心。他一直是為別人而活,身上背負著家庭的重擔,連拍結婚照時也看不出一點點喜悅。徐佳說:「我精神上的追求很少很少。也曾想過,拋下父親的遺願和家庭負擔,按照自己興趣做事,但在內心深處,又很鄙視不管家裡、只顧自己的人。」

責任感是他前進的動力,他的人生就像蝸牛一樣,背負著給他安全感又給他壓力的殼,緩緩向前爬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不一樣的,很多東西都是不公平的,但這是你沒有辦法改變的。我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是我會努力去改變這個現狀。」

袁晗寒的咖啡館僅僅經營了一個月就倒閉了。她開始背著畫板滿街寫生,然後按照家裡人的安排,去歐洲遊歷了三年後,回國註冊了自己的藝術投資公司。


事實上,恰是這個北京女孩的經歷,促使鄭瓊打開了攝影機。彼時,年過不惑的鄭瓊,在與這個未成年小女孩的一次閒聊中,驚訝地發現:「在她的生活裡,有那樣多的選擇,那樣多的資源,和從小地方出來的我,感受完全兩樣。」


旅學德國歸來的晗寒

鄭瓊本想用這部作品回答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個本該備戰高考的北京女孩兒選擇退學,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

可當鄭瓊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對照組時,她發現這個選題遠比她想像中更為寬廣。不管屬於哪個階層,都有各自的困惑,但不同的是,有些人是要解決生存問題,有些人是在解決精神形態的挑戰,每個在自己的框架裡邊去做所有的嘗試和探索,總之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出路。

每個人的出生、生長環境、經歷等等的不同,會導致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

我們的人生,走的是出路還是閉環?這是一個問題。

視頻中,在山坡上放羊的馬百娟還不忘念書


看到平行的我們

工作對於袁晗寒來說,是諸多生活方式裡的一種,但對於馬百娟而言,是生存的問題。很多大城市裡出來的孩子都不願意過「一眼望得到頭的人生」,可如果生活能望到頭已經是馬百娟莫大的幸福。

鄭瓊彼時的疑惑通過鏡頭傳達給了觀眾,很多人觀看後反思「難道高考不能改變命運嗎」。

答案見仁見智,就像每一個觀眾都能在影片裡找到與自己命運最接近的角色,我們無法用一種價值觀來衡量這三個人的人生。

導演說:「這三個人物面對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各種群體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他們要找到各自的出路,包括這些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毫無交流交集的隔離,也需要找到溝通的途徑。」

學者徐亞萍對紀錄片的評價更陽光一些:《出·路》讓我們看到教育的問題,既有關政治經濟結構,也有關文化。割裂來看,每個人的「出路」似乎都符合她/他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高考對寒門子弟而言仍然是一種需要爭取的公平競爭形式,制度教育仍然是一種有效率的路徑,「看到」是醒來的前提。

籃球,仍是山區裡的孩子們新鮮玩具


山洞裡的出路之所以給人希望,是因為前方有光,一旦走出去,一切過往,皆為序章。不管有沒有柳暗花明,走下去,堅持走下去。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Figure,人物紀實視頻媒體,好故事不違人心。全網搜索關注Figure,不錯過優質內容。

相關焦點

  • 出路,到底在哪裡?
    今天看到一個紀錄片是對來自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會階層的三個孩子的跟蹤記錄,歷時差不多7年的跟蹤拍攝,目的是研究出他們的出路是什麼和命運又如何。研究的對象之一馬百娟是來自甘肅農村,一個12歲的小姑娘,她拿著紙稿在山頂朗讀著她的作文:「我長大了要到北京去上大學」。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這部電影跟拍了3個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是甘肅山溝溝裡的小女孩兒,馬百娟;一個是在湖北高三復讀的學生,徐佳;還有一個是家境優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在導演鄭瓊看來,這三個人物儘管生活天差地別,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困境裡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 廣東茂名17歲被逼婚女孩:我不想嫁人,只想讀書而已
    01最近廣東茂名17歲的女孩小閒頻繁上熱搜,但我還是對她的未來有絲絲擔憂。小閒,中考成績超過本地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一百多分,父母不想讓她繼續上,私下收了彩禮逼迫她結婚。小閒沒辦法,只好向當地婦聯舉報才引起了社會關注,父母迫於壓力放了3000元到居委會給她上高中。
  • 13歲抱孩子,34歲當奶奶:讀書和不讀書,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
    之前看過一條信息,在雲南有個縣,被稱為「早婚縣」,那裡的女孩普遍十四五歲結婚,有些甚至13歲就已經抱上了孩子,34歲就當上了奶奶。 當這些女孩一臉迷茫地挺著肚子或抱著孩子時,你會被深深地刺痛。十幾歲的年紀,本應在校園裡讀書學習,卻被推上了一眼就看到頭的「單行道」,人生幾乎沒有了變數。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馬百娟:12歲甘肅某山溝裡的小姑娘2.徐佳:19歲城鎮高考復讀生3.袁晗寒:17歲就退學的北京女孩在三個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中,馬百娟的出生環境無疑是最貧窮的一個。在甘肅的農村,馬百娟住在古老的窯洞裡,全家人一年的開銷不到50元。每天的早餐,就是一點點熱水和著冰冷的饃饃。
  • 17歲女孩被襲胸,同學相助反被判刑
    在今年的6月1日湖南永州一17歲女生李愛(化名)在商場被一52歲男子用肘部襲擊胸部,同行男同學胡林(化名)在控制襲胸男子時致其受傷,在報案後警方的判決很快就下來了對打人者胡林同學給予刑事拘留,襲胸男子下達刑事教育通知書當事女生哭訴:對不起胡林同學,你本該被表揚 現場監控
  • 有些孩子的《出路》,都被父母堵死了
    2009年的馬百娟,還是甘肅會寧縣山溝溝裡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她才11歲,正在用功地讀書,夢想著有一天去北京上大學,每月能掙一千塊,買面買油,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在2014年,16歲的馬百娟不聲不響地嫁人了,她早已經輟學,對於大城市的憧憬與追求,褪色成天邊遙不可及的夢。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
    馬百娟試著找工作,但15歲的她沒有學歷,處處碰壁,她在街道上閒逛,在田間閒逛,原來她什麼都做不了。即使換了新的環境,在馬百娟的那個階層中,女孩子除了家人沒有更好的出路。和她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都懷孕了,站在她們中間,馬百娟有些格格不入。對於讀書,爺爺認為女孩子是別人家的,書應該少念點,在他看來,嫁人是女孩子唯一的出路。
  • 「花季媽媽」年齡成謎題:女孩出生上戶口,普遍都要「加」幾歲,報哪...
    " 有個鄰家女孩比我還小兩歲,現在孩子都一歲多了。還有一個女孩大我兩歲,很想讀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父母不讓讀,初中還沒畢業就嫁人了。" 最刺痛吳美美的並不是自己無能為力,而是 " 全村人都不支持女孩讀書 " 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看到同村的吳美美走進大學,瑤族女孩吳信梅滿心羨慕與憧憬。"
  • 高考送花女孩:17歲的雨季,我為你捧上滿天星
    高考送花女孩17歲,多麼純真的年紀。,17歲還是花季少年,18歲的我們就邁入了更加燦爛的青春。每個人都有17歲,每個人的17歲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年代也都有17歲的故事。1992年,林志穎還不是現在的「不老男神」,是個正值青春年少的陽光少年。那一年發行的《十七歲的雨季》更是傳遍大街小巷,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與情懷。
  • 17歲女孩嫁人?婚姻自始無效!《民法典》解讀(4)
    三年前曾考上高中,卻被父母帶去外地打工,錯過高中錄取通知書,如今又被父母「逼迫」嫁人,廣東17歲女孩「舉報」自己父母「包辦婚姻」的新聞在網上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相關部門介入後,女方父母退還了男方的5萬彩禮,這才解除了雙方婚約。
  • 63歲,無兒無女,無家庭無財產,卻把1645名女孩送出貧困大山
    學校創辦前正在麗江華坪縣做山區教師的張桂梅目睹了一個又一個女孩為了分擔家務不得不離開校園,再也沒有機會見識外面的世界,她決定用自己剩下的人生為這些女孩謀求出路。2008年,在麗江華坪縣政府的幫助下,張桂梅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女子高中。建校的12年來,這所學校的高考上線率連續9年保持100%,2019年的一本上線率高達40.67%,排在麗江市的第一名。
  • 高考,當代「後浪」唯一的出路?一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馬百娟試著找工作,但15歲的她沒有學歷,處處碰壁,她在街道上閒逛,在田間閒逛,原來她什麼都做不了。即使換了新的環境,在馬百娟的那個階層中,女孩子除了家人沒有更好的出路。和她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都懷孕了,站在她們中間,馬百娟有些格格不入。 對於讀書,爺爺認為女孩子是別人家的,書應該少念點,在他看來,嫁人是女孩子唯一的出路。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好好讀書才是你的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
  • 一個16歲的輟學女孩能做什麼?我說:只有學習才是出路
    我遇見每一個無知的孩子,只要他或她感到困惑,問我是想繼續讀書,還是想找一所技術學校混日子,還是想在社會上謀生,我會說,現在你不必做決定,聽老師的,聽家長的。書,一定要讀下去,現在的社會是學習型社會,你沒有學習能力,什麼都不是。
  • 出路在哪?三個孩子的人生6年揭示一個殘酷真相
    16年後的今天,討論聲並沒有停止,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仍是絕大數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不同家庭出身,對一個人的出路影響有多大?真正被教育改變的是哪一類孩子?也許我們從這部紀錄片能找到答案。19歲的徐佳,家住湖北鹹寧,已經是第三次走進高考考場。他背負著母親的希冀和父親的遺言,一而再、再而三,向高考衝刺,哪怕手心冒汗、身體發抖,復讀時想過輕生,他都咬牙挺過來了。
  • 被父母逼婚的17歲女孩,只想和弟弟一樣考大學,她錯了嗎?
    廣東茂名那位被父母逼婚的17歲少女中考成績出來了,482分,超過了當地最低錄取線一百多分。 女孩6月份去當地婦聯舉報父母逼婚,後來經過多方面介入,她的父母退還了5萬元彩禮,並且校方也同意她以往屆生的身份在學校旁聽。 輟學幾年後,重新開始複習考試,還能考出400多分,實屬不易。
  • 三次高考失敗的她,用6年時間拍了一部紀錄片
    >現階段,正是高考考生出分、查學校、報志願的時刻,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考生和家長們深受高考的「折磨」,絞盡腦汁想要藉由這場考試,找尋一個不錯的出路。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會有一條出路,不要拘泥於眼前的境況。於是,有一個人,她高考了三次,均未成功,幾經周折後,她花了6年時間拍出了一部講述出路的紀錄片——
  • 16歲女孩子無奈,嫁給了自己的表哥!這條路,真的是窮人唯一的出路
    16歲女孩子無奈,嫁給了自己的表哥!這條路,真的是窮人唯一的出路! 窮人,越窮越忙,越忙越窮,他們苦苦掙扎,筋疲力盡。千方百計想反轉,卻總在貧窮的怪圈裡打轉,不知道路在何方。
  • 廣東17歲男孩迎娶13歲女孩,雙方家長認可,但不知已違反法律
    據調查,這對新婚夫婦來自廣東潮汕,男孩姓盧,高中退學,女孩姓莊,初中退學。特別是女孩只有13歲,我國法律規定14歲以下的女孩屬於幼女,身心都未成熟,根本不允許談婚論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