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房地產銷售是不是都學歷很低?
最近看到個房地產銷售的人員介紹,看看這都是什麼名校。
很多人拼盡畢生精力,也考不進這些名校啊。
還有前段時間的南外高級中學招聘。小時候印象中老師的要求並不是太高,師範就可以吧。
這都要清華北大本碩連讀畢業的了。
大家都知道錢會通貨膨脹,是因為錢印多了,錢就貶值了。
哪想到,學歷貶值的速度比通貨膨脹還快。
今年經濟困難,因為疫情,大部分企業都停止招聘了。
但是今年有874萬的全國高校畢業生,這個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了。
招聘崗位減少,人員供應還更多了,形勢就更難了。
學歷通脹的本質就是,畢業生的供應大於就業崗位的產生。
國家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今年再次擴招。
跟以前經濟不好時一樣的搞法。
但歷史證明,這也是只延緩壓力,過幾年,壓力終將釋放出來。
越往後,畢業生供應越多,壓力更大,更難。
對於上研究生和就業的選擇,如果不是特別需要上研究生的專業,還是選擇就業比較好。
其實研究生畢業後工作,你和早幾年大學畢業就工作的同學,沒什麼優勢。
有些上研究生的同學後來說很後悔,當時為什麼要讀研。
比別人少工作三年,競爭力和工資都會比同齡人低一些,畢業時離35歲這道坎也更近了。
對本專業有沒有天賦,其實大學階段就能看出來。
多數人讀研究生只是為了延緩就業,不是為了搞科研。
記得我們的大學老師跟我們說,考上我們學校對大家來說,是很光榮的事了,但你們是拼了畢生精力才考到我們學校。
我以前有個學生,喝醉酒了去高考,迷迷糊糊地也考到我們學校了,如果正常狀態,估計就是清華北大。
有沒有天賦,差距是很大的。
搞科研需要天賦,天賦這東西20多歲就看出來了,不用花時間上研究生去驗證。
楊振寧等人,搞出拿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都是20多歲。
看看歷史上搞科研搞出名堂的都是什麼家庭出身,那是近代歐洲貴族幹的事。
典型的比如法國的大化學家拉瓦錫,就是政府的稅收官。
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是趕緊賺錢要緊。先得生活,再去考慮活個明白的事。
家裡沒有礦的,別往科研這個坑裡跳了。搞科研跟賺錢是兩碼事。
好幾個同學讀了研究生之後,也並沒有幹本專業的工作,時間都浪費了。
本科就業前景就不好的專業,不要以為上了碩士博士就會好轉。
在前途不好的專業浪費的時間越多,以後混得越慘。
行業衰退往往是趨勢性的,因為時代不需要了。夕陽行業,以後會變成落日行業。
研究生就業後,還有最多10年就到了35歲這道坎了。
並不會因為你是研究生會躲過去。
現在不是有個說法叫工程師紅利嗎?可別以為是什麼好話。
說白了就是工程師太多,不值錢,工程師成了老闆的紅利,而不是工程師自己的紅利。
傳統行業就不用說了,已經沒什麼空間。
新興行業裡最風生水起的是網際網路行業。但是等到了三十歲,突然發現華為在34歲勸退,還有其它大廠也差不多。
這還真不是特色,在國外也一樣的,臉書員工平均年齡28歲。谷歌30歲,亞馬遜31歲。
不是說國外有工會保護員工嗎?那是過去的事了。
真正意義上的工會,只存在於美國和北邊老大哥爭霸的時代,為了證明美國的制度優越性,得討好老百姓啊。
北邊老大哥倒下後,就沒有真正的工會再產生了。尤其是新興公司。
還有很多雞湯大神會說,要努力成為掌握核心競爭力的人,成為那種公司離了你就轉不動的人。這話只能騙騙剛畢業的學生。
上過幾年班的人都會發現,公司不可能讓你不可或缺,每個人都是流程上的一個小環節,離開平臺你啥也不是。
特別是那種發展幾十年的行業,同樣崗位的人員一大堆。不存在離了誰就不行的事。
上一代人還算幸運,幹一個行業,能熬到拿退休金。
但現在,一個行業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年。
十幾年前,大家都看不上體制內的工作,現在發現,體制外打工的,大部分人都是不得善終的。
能幹到退休的行業,以後估計也就剩下醫生、會某種手藝的。
是不是有點悲哀,上大學前,覺得做手藝不是啥好事。
結果到最後會發現,別人可以在一個賽道上迭代升級,你卻不得不苦逼苦逼地換幾次賽道才能養活自己。
「歐洲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和風靡世界的財商教育書《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清崎都說過: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一份工作上,它持續的時間不會像你設想的那麼長。」
歐美國家畢竟比我們早發展幾十年,他們經歷過經濟由高速到低速的周期。
家裡沒礦的普通人,怎麼才能過得好點呢?
一是業餘時間得認真琢磨一下副業,說不定折騰來折騰去,走出條路來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等死。
二是要早點學會投資和理財。
投資理財這事,越早開始越好。
一是時間越長,錢滾錢複利積累越多。
二是鐮刀太多,不早點學會,就成了被人不斷收割的韭菜。
比如前幾年的P2P,今年的原油寶。沒學會理財,跑去送錢。
單指望工資是不行的,要早點覺悟。
上一代總是把他們那個年代的經驗當真相傳遞給下一代。
可是時代變了,現在不像上一代那樣高速發展了。
資本獲利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工資。再也不可能靠打一份工過一輩子了。
前段時間上熱搜的《後浪》不是撲街了嗎?這屆年輕人不好騙了。
&34;
因為現在年輕人積累資產的難度更大了,後浪只是上一代人的自我陶醉。
隨著市場過度同質化競爭,很多行業失去了工資快速提升的空間,甚至多年不漲。
典型的就是日本,不是被稱為低欲望社會嗎?年輕人沒有上升空間,欲望當然低了。
不過我們國家還沒有那麼固化,年輕人還是有機會的。多嘗試新事物,說不定踩上風口了呢。
現在好的單位211畢業是起步價,以後估計要985起步了。
也不是說學歷貶值就不上學了,而是要去更好的學校。
——END——
如果覺得內容有價值,幫忙給你的朋友分享一下哈。
關注我的公眾號:紫博藍的財經江湖
分享投資乾貨,少踩坑,多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