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帶娃是個讓人頭疼的事兒,好在已經開學了,家長們可以放心把小「麻煩精」們轉交給老師。
一個老師往往要帶十幾二十幾個孩子,不可能像家長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甚至出現極端情況,孩子還可能遭受「隱性暴力」,影響身心健康。
朋友家三歲的小淘氣,因為疫情在家裡困了大半年,總是吵著鬧著要上幼兒園跟小朋友們作伴。
終於開學了,朋友趕緊把孩子送過去了,結果上學沒兩天老師就打電話「告狀」,說孩子太鬧騰了,搶別人玩具不說,上課還給老師搗亂。朋友趕緊跟老師道歉,並跟老師保證自己會管教孩子。
前幾天,孩子放學回家的時候,悶悶不樂的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媽媽,什麼是竄天猴啊?」朋友告訴孩子,就是一種煙花,過節的時候放的那種。
沒想到孩子又問,「為什麼老師管我叫『竄天猴』啊,小朋友們都笑話我。」
朋友聽了孩子的話特別生氣,第二天送孩子上學的時候直接去找老師溝通,原來是老師看孩子太淘氣,所以給他起了這樣一個外號。
朋友說看著只是個玩笑,但是這其實是一種「隱性暴力」,導致孩子被歧視,這個老師實在是太不尊重人了。
和老師聊完,朋友乾脆的去找園長辦了退園手續,讓這樣的老師帶孩子,誰能放心的下呢?家長們往往關注的都是孩子的吃穿住行,力求在物質方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卻往往會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
無視孩子
有些老師因為成績、性格等原因,會「反感」部分小朋友,但是出於師德又不會動手打罵,就會故意無視孩子。
比如說孩子說想上廁所,老師就會故意無視他,讓他尿褲子,出醜。
區別對待
體現在很多方面,夥食分配、態度差異,為什麼你的寶寶永遠玩不到喜歡的玩具,吃不到喜歡的食物?因為老師的差別對待。
語言羞辱孩子
取外號還是比較「委婉的」,還有些沒素質的老師喜歡羞辱學生「你怎麼跟豬一樣笨啊」「豬都比你強」。
挫折「教育」,打擊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總有些老師喜歡打擊孩子「你根本沒有畫畫的天賦」「1+1都算不明白還念什麼書」。
拿孩子的劣勢和別人的優勢作比較
老師總是下意識的比較自己不同的學生,這沒有問題,但是在全班同學面前否定一個孩子誇讚另一個孩子,就很傷人了。
這些行為,如果不是細心的家長很難發現,潛移默化的就會給孩子造成無法消除的傷害,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中我們可以判斷他的性格秉性,一次兩次或許看不出來,但是長時間和孩子的老師保持聯繫,就能很好的看出老師是否負責、是否喜歡孩子。
當然了大家也要注意頻率和談話內容,老師也很辛苦,儘量不要給他們增添額外的工作,以朋友的身份和老師相處是最好的。
和孩子溝通
有三個要點:一個是鼓勵孩子多說。最好能事無巨細的把幼兒園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說出來,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也更有表達的欲望,只要家長加以鼓勵,他們肯定是願意分享的。
第二個是家長要認真傾聽,並且給予自己的肯定。孩子是希望得到認可的,在他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家長不僅要表現出認真傾聽的狀態,也要給出反饋,增強孩子的表達欲。
第三個是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如果孩子每一天的講述都是快樂的,那就沒什麼問題,反之就說明孩子今天可能碰到了意外情況,值得家長注意。
你的孩子上幼兒園了嗎?你是如何避免孩子遭受「隱性暴力」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交流你的育兒經驗。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