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胚芽時期,我們躺在母親溫暖的子宮裡生長發育,我們的人生腳本就開始被譜寫。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每個人都聽過,而且很多人在母親和父親之間都選擇了與母親親近。
一、母親是我們的支持力量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父親被要求成為孩子的榜樣,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堅韌不拔的特點,而母親則被要求扮演溫良賢淑的角色,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
文化所導致的角色差異讓父親看起來比較嚴厲,有時候甚至有些蠻不講理,所以很多孩子與父親之間都有一些誤會和摩擦。
而母親往往成為孩子的自我支持資源,鼓勵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從這一角度來講,父親「唱黑臉」,母親「扮白臉」,所以很多孩子普遍更依賴母親,當他們傷心痛苦時,最希望得到母親的安慰和關懷。
此外,我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對我們形成健全人格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與母親關係好的孩子往往能夠內化母親的態度、價值觀、行為方式等等,並且習得母親的優點,很多時候能夠形成耐心、善於傾聽、同理心較強、溫和等有利於社會交往的性格特徵。
所以在很多時候,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的好壞,不信你且看看。
二、雙性化
當今社會,很多人經常用不好聽的詞彙單一地概括他人的性別特點,其實這是不完整的。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雙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別化結果,即同時具有男女兩種性別特徵,既有父親的嚴肅、勇敢、嚴謹等優點,也有母親的溫柔、耐心、細緻等優點,雙性化特徵明顯的人在社會上能有更好的人緣,在人際關係中取得更多的成功。
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與母親關係好能夠「中和」其男性化特徵,使之朝著「雙性化」發展,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有利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良好且穩定的人際關係。
而那些與母親關係不好的孩子,往往無法內化母親的優良性格特徵。
他們有的經常與母親吵架,甚至打架,與母親之間的矛盾使得親情逐漸淡化。
他們有的偏愛父親,因為在有些家庭中父親才是那個更加溫和的人,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更願意向父親尋找幫助。
即便如此,缺少了母親的關懷,人們還是會「缺失」某些重要的特點,只有完整的關懷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全的人,才能讓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更加自如得體。
對於孩子來說,與母親建立良好的關係非常重要,而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是如此。
中年人是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沒有大事發生,一家人倒也平安喜樂,但倘若遭遇什麼變故,中年人一下子就會喘不過氣來。
他們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壓力無法排解,很多時候都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甚至把怨氣發在無辜的家人身上。
社會上很多中年人對於母親非常不尊重,也很不耐煩,經常對母親大呼小叫,對於母親的一切都看不順眼。
母親雖然嘮叨,身體老化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說話可能也不是非常好聽,但畢竟比我們多活幾十年,對於我們的煩惱也許她能給予我們靈感。
總之,不要看不起年邁的老母親,有時候可能會「一語點醒夢中人」,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幾個人能比母親更了解自己呢?
此外,家和萬事興,在現在的很多家庭裡,母親的地位非常高,與母親搞好關係,也能維持整個大家庭的和睦。
處理好了家裡的事情,中年人才能放得下心,才能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單親家庭中,缺少了母親陪伴的孩子或許有更多的人際交往方面的煩惱。
他們不懂得好好說話,經常得罪別人,與朋友同事發生矛盾後無法正確處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了對母親的模仿。
跟父親長久地生活在一起,很多人會變得強硬、固執,如果父親有暴力傾向,孩子也大概率會習得這些侵犯行為。
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可以發現那些在父親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和完整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有更多的問題行為,後者性格更加成熟,人際關係更加健康,這無疑說明了母親的重要性。
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的好壞,雖然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母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女性化特徵例如耐心、傾聽、細緻等,將對孩子的人際關係產生很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