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接觸到山西省地級市「晉城」這個地名時,便產生一個疑問。山西自古簡稱晉,為什麼唯獨晉城叫「晉」城?就連省會都沒有這資格。
長大後,隨著知識的豐富,得知晉城二字作為地名,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其最初使用始於唐武德三年,宋太平興國年間,樂史所撰寫的《太平寰宇記》中曰: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到此,故曰晉城。
加之大學舍友是晉城人,讓我對晉城又有了更深的情愫。後來,我去參加舍友的婚禮,順路一睹了晉城盛世顏。
①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看晉城。
晉城,古稱澤州,位於三晉東南,雄踞太行之巔,俯瞰中原大地。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晉城自古便是中原咽喉,三晉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軍事家吳起稱晉城為「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右天溪之陽,盧澤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可見晉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它也有「河東屏翰」「冀南雄鎮」的美譽。
晉城境內太行、太嶽、中條三山環抱,沁河、丹河蜿蜒縱流。這裡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遺產雄厚,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女媧補天、神農播種、禹鑿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商湯籌雨等歷史傳說在這裡都有實地可指。
仰歷史文明之光,晉城人傑地靈,代有英才,這裡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已成為晉城文化一張張耀眼的名片。
最能體現晉城文化特色的是晉城老城。不論是程顥書院,還是景德橋、景忠橋、張院民居、玉皇廟,這些都是晉城老城的組成部分。晉城老城始建於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著上千年的建城史。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登上澤州城北樓,寫下了《登澤州城北樓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隰川王和宣寧王遷於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寧王府。于謙在這裡寫下了《到澤州》。朱德、馮玉祥等近現代名人都踏上了這片土地,留下自己的足跡。
②走遍晉城大地,古建瑰寶俯仰皆是,五千年浩瀚文明足跡,在這裡星羅棋布與日月同輝。
建築作為一種語言,除了本身的任務使命,還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詮釋著一個民族千百年來,不斷演變的社會文化和觀念形態,是人類歷史發展演進的活化石。
在晉城,這樣的活化石不勝枚舉。據統計,晉城市境內共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處,名村15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9處,名村48處,在數量上居山西省第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晉城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既是晉城古老文明的象徵,也折射出晉城人民的勤勞智慧之光。
千年古剎青蓮寺中的佛像,是唐代彩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五百名記名羅漢的名號,亦為國內僅有。府城玉皇廟中的二十八宿群像,神採各異,惟妙惟肖,代表著元代道教雕塑的最高成就。開化寺的壁畫,是全國現存宋代壁畫中面積大且獨具特色的珍品。市區西門外橫跨西沙河的景德橋,歷經千年,屢遭洪水漫溢與衝刷,仍然屹立如故。建於明清兩代的陽城縣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陳廷敬的故居,已被開闢為5A級景區……
晉城不僅歷史文化深厚,而且山川秀麗,物華天寶。全市旅遊景區眾多,境內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各佔「半壁江山」,相互交融,彼此輝映,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旅遊特色。
晉城陵川縣王莽嶺,堪稱八百裡太行山最美的風光,巍峨挺拔,雄偉壯闊,奇峰石林,負勢競上,雲霧如煙,奔湧如潮,猶似潑墨山水畫卷。錫崖溝掛壁公路,令人嘆為觀止。深秋紅葉,百裡長卷似晚霞爛漫,讓人流連忘返。歷山自然保護區,山谷幽深,森林蔽陰,飛瀑流泉,陰陽錯落。蟒河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獼猴出沒於林間,素稱「山西動植物寶庫」。
此外還有羊頭山炎帝旅遊文化旅遊風景區、佛子山、西溪真澤宮等許多如詩如畫的自然人文景觀。
③在晉城看得見先民智慧的光芒,在晉城聽得見歷史前進的腳步。
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鐵業在晉城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
因煤鐵資源的豐富,晉城很早就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冶煉中心春秋戰國的「陽阿古劍」就產自大陽鎮。
北宋時期,晉城境內的「大廣冶」為冶鐵官爐,所鑄「大觀通寶」被譽為史上最美鐵母(錢)。
明清時期,因冶煉技術發達興盛,工匠雲集,故有「九頭十八匠」之稱,境內熟鐵爐數有百餘座,大陽鎮被譽為「九州針都」,「大德」牌鋼針暢銷海內外,「泰山義」剪刀名揚天下。
晉城市作為國內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儲量豐富,煤炭產業是整個城市經濟的支撐點。另外,晉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國煤炭產業戰略西移的立足點之一,對支援全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隨著2013年來臨,煤炭神話的破滅導致晉城經濟哀鴻遍野,2014、2015、2016年連續三年名義增速不到1%,極為嚴峻的現狀將晉城趕向了轉型發展的境地。
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緊盯高質量轉型發展目標任務,搶抓改革創新,力促轉型升級。並以目標考核得分97.53,結果評價得分86.52,綜合得分92.03的成績,在全省11個市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中位居山西省第一。
圍繞先進位造業和煤層氣「兩翼齊飛」,煤化工、鑄造業和全域旅遊「三足鼎立」的經濟轉型總體布局,晉城市深入實施改革清單制、臺帳制、責任制、承諾制,通過強化督查考核激發全市上下改革創新熱情,實現了4項先行先試改革任務和14項重大改革事項全面落地,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考中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晉城以底蘊之厚重,百姓之智慧,正演繹著新時代美麗晉城高質量轉型之發展傳奇!
返回省城的路上,我一再回味晉城之旅。仿佛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走進歲月的深處;好似穿一條巷,越過千年的光陰。青苔寂寞,深藏著歷史掌紋;生生不息,勾勒出文明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