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同裡原住民口述⑥|袁永定後人憶教育經歷與移民

2020-12-17 澎湃新聞

上海大同裡原住民口述⑥|袁永定後人憶教育經歷與移民

袁兆熊、鄒秀珍/口述 邵光遠/採訪整理

2018-09-11 14:11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大同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的一條裡弄,建成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大同裡的住戶中,有幾家在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大同裡舊事》的作者邵光遠經過對王季堃家族、童潤夫家族、岑培遠家庭、周銘謙家族、袁永定家族、顧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陳子幀家族後人的採訪,築成了大同裡的一段風雲往事,也體現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別樣風採。

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上海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發大同裡原住民的系列口述文章,邀讀者一同品味上海老弄堂舊事。

大同裡25號外景,前方建築物為原崇德女中校舍。

大同裡25號到33號是一排新式石庫門房子,其中25號是典型的三上三下式石庫門建築,正門進入是客堂間,其兩側為東、西廂房,其中的廂房又分為前廂房、中廂房和後廂房三個聯通房間,這樣同樣的房型上下共兩層。整棟房的建築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如果要計算房間的話,25號有東西雙側上下兩層共十二間廂房,加上上下客堂間及一間亭子間就有15間房間。在25號建築的西北側後廂房處還建有一間汽車間,因為袁家有輛奧斯汀汽車。大同裡這一排石庫門房子裡,只有25號是左右對稱廂房三上三下式樣的,其他門牌號都是單一側廂房的二上二下石庫門。

袁永定家族譜系

採訪時間:

2014年5月8日、7月8日

受訪者:

袁兆熊、鄒秀珍(袁家奶媽的女兒)

採訪者:

邵光遠

採訪者:袁先生,你家很多親戚都已經不在上海居住,大部分都在海外生活了。請袁先生介紹一下你們家族的奮鬥史以及居住在大同裡時的一些情況。

袁兆熊:

我祖父袁永定是從寧波定海到上海學生意的,從夥計開始做起,一點點積累起了原始資本。後來,就和我們家的世交徐家共同開辦了一家鴻康電料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在這家公司裡,我祖父擔任總經理,我父親袁世偉擔任襄理,主要負責對外業務。我叔叔袁世良也在這家公司上班。這個公司屬於家族企業,因此我舅舅也在公司裡上班。後來,公司業務開展得比較順利,不過我父親當時很年輕,思路較廣,認為公司不應該僅僅只是經營批發買賣,也可以自己加工開發工廠,所以1949左右,他就有了自己的加工工廠。可惜,我父親去世得比較早。1953年,時年41歲的父親英年早逝,我當時也只有18歲。我們家族中我叔叔去世也比較早。我家我是老大,下面另有三個小妹。我叔叔家有我三個堂房弟弟。所以當我父親和我叔叔先後去世後,我母親和嬸嬸就挑起了兩個家庭的重擔,是很不容易的。我父親和29號的陳子幀年齡相仿,他們之間關係密切,如果我父親在世的話,他一定可以說出很多關於陳子幀的故事。

袁永定

袁永定妻子丁修曾

袁世偉、謝彬霞夫婦合影。

採訪者:你祖父是什麼時候去世的?後來工廠發展又如何?

袁兆熊:

我祖父是在1966年去世的。工廠在公私合營的時候,變成了上海人民電器廠,在中山公園附近,目前這家廠依舊存在。

採訪者:據我了解,你們袁家也是一個大家族,在25號這一整棟兩層樓面的石庫門大宅中居住了整個家族的成員,而且還有幾位幫傭工也住在其中。你們家和傭人們的關係也很好,就像自家人一樣彼此信任,和現在的僱傭關係很不一樣,現在幾乎不可能有這樣深的感情了。

袁兆熊:

確實,在我家中幫傭的僕人都很忠心。作為主人,我們也沒有把和他們的關係當做純粹的僱主和幫傭的關係來看。例如我二妹的奶媽,她不但餵養了我二妹,還帶大了我的三妹,我的兒子出生後也是由她帶大的,並且家中所有的家務都由她負責。另外,我祖父的司機也住在25號,後來司機的孫子和我們家關係也很好。現在我年紀大了,只要一個電話,他就會立刻來幫忙。

有件事我記憶深刻。「文革」時,我們家裡人都在上班,紅衛兵來抄我家。為了保護家中的一些財物,奶媽靈機一動,把家中從香港寄來的油罐全部打開,防止被他們抄走。以前我上班是在閔行,周末時我和太太一起到25號來居住。當我們夫妻在管教自己兒子時,奶媽又會出來,主張在25號這裡不能打孩子,要教訓就回閔行再打,奶媽真的是把我們的兒子當作她自己的兒子一樣。平時的家庭事務都是由奶媽來掌管,所以她很了解家中每個人的口味,每次買菜都會動足腦筋來安排食物。

袁永定長孫袁兆熊。

採訪者:今天有幸,你們家奶媽的女兒鄒秀珍也在。那就請鄒女士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袁家的事情。

奶媽的女兒鄒秀珍。

鄒秀珍:

我母親原來是在常熟鄉下的。1940年左右,她的丈夫和大兒子被日本人殺害,當時她懷裡還抱著一個吃奶的小兒子。一個20多歲的女人,拖著一個襁褓中的孩子無依無靠,生活很是艱難。這時相鄰的好心人介紹她來上海做奶媽。她就把小兒子送給人家了。自己孤身來上海,就到了袁家為兆熊大哥的二妹做奶媽。後來,我母親又通過別人介紹認識了我父親,我出生後就是一直由我母親帶著生活在25號,我和兆熊大哥,包括他的幾個妹妹都是以兄妹相稱的。兆熊大哥的媽媽我叫她好媽媽,因為我們感情一直很好。1966年,袁家的人都被掃地出門,但我和母親還繼續生活在25號。母親十多年前去世,當時兆熊大哥、大嫂,還有他們的兒子,包括袁家所有在上海的親屬,都來參加我母親的大殮。

採訪者:我記得當時「文革」開始後,袁家全部被掃地出門,而你和你母親還是住在大同裡25號一樓東側後廂房。東側前廂房以及西側廂房做過生產組的工場,後來又做過託兒所。

鄒秀珍:

「文革」開始後,我和我母親還是延續著以前在袁家的居住方式,依然居住在25號一樓東側後廂房。25號底層的許多房間都做過裡弄裡生產組的工廠。生產組的成員主要是由一些家庭婦女、病休在家的知識青年和殘疾人士組成。後來,生產組撤退後,又改成託兒所,也辦了好幾年。後來,就逐漸有其他人家入住。整個25號最多時住了13戶人家。

採訪者:請問袁先生,你們家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和規範?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對你本人有什麼影響?

袁兆熊:

作為家族中的長孫,我從小就被長輩們以一名家族事業接班人的要求來培養。作為子女,我們能感覺到,即使是家庭富裕,長輩們仍然對我們要求很高。當然,優越的家庭條件也很好地支持了我們的發展。我中學一開始就讀於聖約翰中學,這為我的英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初三就讀於育才中學,高中就讀於南洋模範中學,目標就是要考取上海交通大學,為接手家族事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大學讀的是交大通訊專業,由於成分關係,只能進入電信局實習,畢業後被安排到位於閔行的一機部的部屬中專做教師。如今,這所學校已經升級為上海電機學院。我幾個妹妹都在聖瑪利亞女中就讀,大妹考進了上海外國語學院,先學俄文後改學英語,並留校做了老師。二妹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抗生素專業,後就職於中美合資施貴寶藥業有限公司,任工程師。三妹畢業於復旦大學英語系,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現在我們都已經退休,幾個妹妹都移民海外。三個堂弟「文革」後移居香港,由於在中學時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在香港各自的事業上都有所造詣。


袁兆熊和母親謝彬霞合影。

袁兆熊長子和祖母謝彬霞合影。

採訪者:袁先生,你覺得年輕求學時能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並有切身體會的事情有哪些?

袁兆熊:

我們中學求學時,長輩們把我們安排到一些知名的學校去學習,雖然我們當時並不太理解長輩們頻繁給我們換學校的動機何在,但等到長大懂事後,我們就體會到他們對我們的良苦用心了。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父母還給我們請了家教,而且都是一些很有名的學校的老師。這些老師不僅擴大了我們的知識面,而且還教會了我們一套很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些東西對我們都是終身受用的。90年代初,我小兒子在美國留學,並且被波音公司入取。但他突如其來的一場疾病使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趕赴美國。不過因為在中學時打下的語言基礎,讓我初到美國後,在語言方面並沒有碰到太多的障礙。雖然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卻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這和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所受到的紮實的基礎教育是分不開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口述中國,大同裡原住民,袁永定,教育,移民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同裡原住民口述⑧|傳媒大亨陳子禎後人憶上山下鄉
    【編者按】大同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的一條裡弄,建成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大同裡的住戶中,有幾家在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大同裡舊事》的作者邵光遠經過對王季堃家族、童潤夫家族、岑培遠家庭、周銘謙家族、袁永定家族、顧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陳子禎家族後人的採訪,築成了大同裡的一段風雲往事,也體現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別樣風採。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上海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發大同裡原住民的系列口述文章,邀讀者一同品味上海老弄堂舊事。
  • 上海大同裡原住民口述④|海上文人是周銘謙家常客
    【編者按】大同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的一條裡弄,建成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大同裡的住戶中,有幾家在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大同裡舊事》的作者邵光遠經過對王季堃家族、童潤夫家族、岑培遠家庭、周銘謙家族、袁永定家族、顧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陳子幀家族後人的採訪,築成了大同裡的一段風雲往事,也體現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別樣風採。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上海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發大同裡原住民的系列口述文章,邀讀者一同品味上海老弄堂舊事。
  • 上海大同裡原住民口述⑤|崇德女中學子憶徐松石校長和老師們
    【編者按】大同裡是上海市靜安區的一條裡弄,建成至今已有九十餘年歷史。大同裡的住戶中,有幾家在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大同裡舊事》的作者邵光遠經過對王季堃家族、童潤夫家族、岑培遠家庭、周銘謙家族、袁永定家族、顧廷芳家族、周其音家族和陳子幀家族後人的採訪,築成了大同裡的一段風雲往事,也體現出海派文化下市民生活的別樣風採。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上海文化出版社授權,刊發大同裡原住民的系列口述文章,邀讀者一同品味上海老弄堂舊事。
  • 講座預告 |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南京大學口述歷史協會與開甲...
    我們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然而我們當下所立足的這片土地上、這座城市裡,曾發生過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迄今只過去了八十三年。回想南京大屠殺,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們更應該銘記歷史,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2020年12月13日,在國家公祭日又一次到來之際,南京大學口述歷史協會與南京大學開甲書院特聯袂舉辦「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國家公祭日主題教育講座,邀請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葉銘老師與南京大學歷史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朱智立,為我們講述那些應當被銘記的故事。
  • 明初移民留下5個特徵,現代人佔其中3條,可能是移民後人
    人們喜歡尋根鬥轉星移,六百多年過去了,現代人誰的祖先是移民來到現代的居住地?有沒有辦法確定誰是移民之後?還真有辦法,因為移民留下了五個顯著特徵,只要符合其中三個特徵,基本是可以推斷為移民後人。當時大多數人不願意離開家鄉,所以移民是強制性,為防止遷走的老百姓半路上跑回來,官兵用繩子反綁著他們的雙手。由於兩手被長時間反綁,遂成習慣,放開時還是喜歡把手倒背在身後。這就好比打籃球的運動員,在扔垃圾時,喜歡用投籃的動作往垃圾箱裡投。在某些地方,倒背手是很有派頭的一個動作。而這些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後代。
  • 上海交大校史口述採集組赴臺灣採訪老校友
    3月6日至11日,為繼續推進校史口述工作,配合文博大樓新校史博物館建設,上海交通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校友總會辦公室聯合組成校史口述採集組,專程赴臺灣採集老交大校友口述資料與徵集校史實物文獻。
  • @大同學生 暑假裡最值得經歷的事
    7月下旬,大同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開展了第一期暑期夏令營活動,活動講求「營養搭配均衡」,內容涉及社會實踐教育、研學實踐教育、勞動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等多個方面。來自平城區各中小學4到8年級的70名學生,在學習與勞動中「享用」了一頓富有大同特色、營養豐富的暑期實踐活動「大餐」,度過了一段健康、快樂、充實的暑假生活。
  • 口述中國|建築師⑥趙秀恆:上海3000人歌劇院設計始末
    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求學期間在設計院實習經歷,尤其是參與上海3 000人歌劇院項目始末;二、同濟「五七公社」期間改建上海中興劇場;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多個實踐期間, 任職建築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期間,承擔的對設計院外部組織工作;四、2000年後組織清華大學大石橋學生公寓投標、設計和建造過程。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 《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
    近日,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主編的《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在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向廣大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前輩的致敬之作,也是學院建立20年的獻禮之作。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扣慶為該書作序。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當時,口述歷史在英國已經是很重要的一項運動,有幾方面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一些激進派歷史學家認為傳統歷史(學)一直以來都忽略了社會中一些特定人群的聲音。比如工人階級的聲音顯然是被忽略了,但社會邊緣人士的聲音更受到忽視。所謂邊緣人士,我把婦女也算在內。婦女們的經歷,第三世界人民的經歷,普通人的經歷在史料中,以及歷史寫作中嚴重缺失。
  • 美洲原住民到底來自何方?
    2007年,一位墨西哥潛水員在尤卡坦半島的一個名叫「黑洞」(Hoyo Negro)的地穴裡發現了一個女孩的骸骨,同位素鑑定表明她死於1.3萬年前,是迄今為止美洲大陸上發現的最古老,同時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人類骨骼化石之一。人類學家根據頭骨的形狀復原了這個小女孩的面容,發現她長得和今天的蒙古人非常相像,卻和南美洲原住民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 墨西哥原住民祖先 原是中國殷商移民?
    墨西哥原住民祖先 原是中國殷商移民?    ——話說中墨文化同源猜想    每一位到過墨西哥東南部地區的中國人都會發現,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和首都墨西哥城的居民相比,個子更矮,膚色更偏黃、偏黑,長相上更接近亞洲人。沒錯,他們就是瑪雅人,瑪雅文明的後代。
  • [澳]洪歷建 | 權利與語言: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保護政策
    在家裡只說某種原住民語言的只佔整個原住民人口的11%。而這批人中有82%能說很好的英語,只有17%的人不能講英語。在年齡介於25—44歲的原住民中,能說本族語言的人所佔比例最高,達13%。而恰恰是這一人群,能說流利英語的比例也最高,佔同齡人的91%。相比之下,在15—24歲和44歲以上的人中,能說流利英語的比例只有11%。
  • 北極紀行:「寄宿教育」給原住民傷痛仍難抹平
    小鎮的一間超市裡,三三兩兩來此購買午餐的孩子們與記者們偶遇,並盛情邀請到學校參觀。  擁有153名學生和24名教職員工的Moose Kerr是小鎮上唯一的學校,教授從學前班到高中畢業12年級的全部課程。  阿克拉維克常住人口不過650人左右,主要由哥威迅人、因紐特人及梅蒂斯人等組成。
  • 上海大同中學四代校友對話改革開放40年
    上海大同中學四代校友對話改革開放40年時間:2018/12/21 8:33:06 來源:新民網    作者:陸梓華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出生於2000年以後的我們,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的成就,很難想像當年的人們經歷了怎樣的困難。我們很想聽過來人講一講身邊的變遷,究竟是什麼樣子。"
  • 當「數字難民」遇到「數字原住民」「授人以魚」的教育方法應變成...
    9月20日晚,重慶二外優才計劃導師,美國紐約庫克大學「生涯教育—體驗式學習」教授,中國總校區校長黃天中與200多名中學生家長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他說,時代不同了,00後的孩子生來就是數位化時代的原住民,我們家長儘可能不要做「數字難民」,數位化時代的生涯規劃要有發展的眼光,教育孩子應採用「授人以筌」。
  • 上世紀前臺灣「原住民」的基本狀況介紹
    臺灣雙十活動上,主持人拿臺灣原住民名稱開涮,引發不小風波。大會籌委會主委蘇嘉全親自出面滅火,臺灣原住民究竟曾經歷什麼呢?讓我們通過此文一探究竟。根據1942年的統計,專門對原住民子弟進行教育的「番童教育所」的就學率達到86.10%,比漢人公學校的61.45%高出了24%以上。
  • 2013年上海大同中學中考招生網上諮詢答疑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3中考即將到來,中國教育在線 初中頻道為廣大學子整理了上海各示範性高中中考招生網上諮詢答疑,供閱讀。祝廣大學子考上理想的高中! >>上海中考示範性高中推薦<<>>上海2013年中考時間及考試安排<<
  • 上海大同中學:關注全面發展 堅持文化立校立人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記者 翟翔 吳振東)春風裡,上海大同中學書聲琅琅。浦江之畔這所歷史悠久的名校,由愛國教育家胡敦復於1912年創辦。百年來,為國家輸送了6萬餘名學子,培養了39位兩院院士和大批英才。2017年11月,上海大同中學榮獲首批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 加拿大對原住民孩子的內宿教育是怎麼回事?
    如今加拿大政府和原住民坐上了友誼的小船,以前所以幹過一票的,都要出來道個歉。這就是原住民子女內宿教育制度(residential school system),入籍的紅寶書上都有提哦。原住民子女內宿教育制度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