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經過多年戰亂,戰爭重災區山東、河北等地荒無人煙,而山西則人滿為患,於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洪武、建文、永樂三位皇帝,經過四十七年的全國大移民,一舉構建了全國人口均衡化的大格局,當時有百萬人走在移民路上,可謂世界級大手筆。
鬥轉星移,六百多年過去了,現代人誰的祖先是移民來到現代的居住地?有沒有辦法確定誰是移民之後?還真有辦法,因為移民留下了五個顯著特徵,只要符合其中三個特徵,基本是可以推斷為移民後人。
特徵一:喜歡倒背手走路。當時大多數人不願意離開家鄉,所以移民是強制性,為防止遷走的老百姓半路上跑回來,官兵用繩子反綁著他們的雙手。由於兩手被長時間反綁,遂成習慣,放開時還是喜歡把手倒背在身後。這就好比打籃球的運動員,在扔垃圾時,喜歡用投籃的動作往垃圾箱裡投。在某些地方,倒背手是很有派頭的一個動作。而這些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孫後代。
特徵二:上廁所叫解手。移民中的一些不願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綁著雙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路上需要大小便,就衝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我要方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只喊一聲:「解手。」從此,大小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解手。現在還有些地方方言中管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明朝之前的文學作品中找不到解手代表上廁所這個用法,例如《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書裡上廁所稱為淨手。
特徵三:家譜只有20多世。當然最重要的證據是家譜,所有移民的後代,他們家譜只有二十多世,證明就是移民後新續的家譜,有的村子家譜明確寫著是哪一輩先人哪一年從哪兒遷來。在某地原居民,家族歷史非常長,家族意識反而不強烈,大多數也沒有家譜。因為沒經歷過背井離鄉,體會不到家的溫暖。正是因為家族意識不強,由絕對多數變為絕對少數,甚至徹底消失了。在某些村裡,「坐地戶」後人不如移民來的後人人丁興旺。
特徵四:有許多兄弟村。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很多移民時有兄弟姐妹同時遷移,一人在一個地方落腳,他的兄弟可能在附近另一個地方建村,這樣就產生了兄弟村,後人們還經常走動,心裡很敬重兄弟村的親人,兄弟村之間的村民還能排起輩分來,該叫什麼就嚴格叫什麼。
特徵五:小腳趾甲是復甲。移民中有一個顯著身體特徵,腳的小趾甲是兩個,說的是腳的小腳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指甲。「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徵。一個更為盛行的傳說,說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讓他們脫掉鞋子,在每人的腳趾甲上砍一刀,作為記號。這個說法流傳最廣,不過從科學角度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今日一悟:明朝移民活動是歷史事件,六百多年過去了,依然有許多重要特徵可以證明當年的移民事件的細節,這些細節能保存下來,特別是定期續家譜,對兄弟村的重視,民間尋祖活動,追尋祖先的痕跡,說明人民群眾對故土的思念,對親情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