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形象是什麼?
講到「法國人」的形象,您腦海中浮現的人是誰?
如果常關心歐洲政治,可能第一聯想到目前的總統馬克龍,或是感情生活豐富的前總統薩科齊。
科學界的前輩們,可以會想到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至今唯一獲得兩種不同學門諾貝爾獎(1903 年物理獎、1911 年化學獎)的居裡夫人。
常看運動賽事的人,一定認識三屆世界足球先生得主,1998 年帶領法國隊奪得世界盃冠軍的前法國足球隊長齊達內;或是2018年世界盃中大放異彩,幫法國隊拿下第二次世界盃冠軍、僅 19 歲即獲得 2018 年世界盃「最佳年輕球員」獎的基利安姆巴佩。
假如有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則一定認識著名男演員讓雷諾,他除了演過一堆典型法國人的角色(警察、軍人)外, 2017年還在電影《俠盜聯盟》裡和劉德華演對手戲。另外,續集不斷的 007 電影系列,歷任女主角(邦女郎)不少是法國女星。遠的不說,近幾年連續 4007 的邦女郎都是法國女演員,《007 首部曲:皇家夜總會》中的伊娃葛林(Eva Green)、《007量子危機》中的歐嘉柯瑞蘭寇、《007:空降危機》中的貝荷妮絲瑪赫洛、《007:惡魔四伏》中的蕾雅瑟杜。
不過上面列舉的這些人,除了馬克龍和蕾雅瑟杜之外,其他人都是「不太法國」的法國人。
薩科齊的爸爸是匈牙利人,1944 年從匈牙利逃出來,以難民身分到達巴黎,娶了來自希臘移民的女兒。以血緣來說,薩科齊只有 1/4 是法國人血統。
居裡夫人生長于波蘭華沙,她的波蘭原名是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24 歲時到巴黎大學念書、取得學位、認識丈夫皮耶居裡,結婚而取得法國國籍。居裡夫人心中懷念祖國,將她發現的新化學元素以波蘭(Polska)的前兩個字母 Po 命名(中文譯為「釙」)。1995 年,與丈夫皮耶居裡一起移葬法國偉人的陵寢先賢祠。
齊達內出生於法國南部城市馬賽,父母是來自北非阿爾及利亞(前法國殖民地)的移民,以血緣來說他是阿拉伯人;姆巴佩出生在巴黎,父親是中非喀麥隆(前法國殖民地)移民,母親是阿爾及利亞移民。姆巴佩其實是中非人與北非人生的小孩。
讓雷諾出生於北非摩洛哥(也是前法國殖民地),父母是西班牙安達盧西亞人後移民摩洛哥。讓雷諾在 22 歲時移民法國後歸化取得法國國籍,在移民之前讓雷諾的自我認同是西班牙人。
伊娃葛林生於巴黎,父親是瑞典牙醫,母親是從阿爾及利亞移民回法國的法屬移民後代,在法語中有個名稱稱呼這種人:黑腳(pieds-noirs)。黑腳原初意指在北非穿皮靴的歐洲人,後來泛指居住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歐洲公民及其後代。1962 年阿爾及利亞從法國獨立後,約 80 萬的黑腳移民回法國本土;歐嘉柯瑞蘭寇是原籍烏克蘭的超級模特兒,嫁給法國攝影師後取得法國國籍;貝荷妮絲瑪赫洛生於法國巴黎,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中國與柬埔寨的混血兒,算起來貝荷妮絲瑪赫洛有 1/4 的華人血統。
最早出現人口危機的國家
19 世紀以來,醫學的進步讓死亡率不斷下降,這一點在歐美特別明顯。當時的法國人就不愛生小孩。早在 19 世紀中後期(1864 年),法國就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當時中國正值太平天國之亂,還處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又因同時期歐美各國開始不同程度的工業化社會,工業化使產業界對工人勞力的需求大增。又人口數與勞力人數、納稅人數、兵源人口數息息相關,想要國力強大,先決條件是國家有充足的人力。
20 世紀初德國人口大幅增長,同時期的法國人口成長速度明顯落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炮聲響起時(1911 年),法國有 3,960 萬人,英國 4,530 萬人,德國則有近 6,500 萬人。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力大量耗損、兩次大戰之間的經濟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前的法國人口才剛超過 4,100 萬,英國 4,600 萬(1931 年統計資料),都只是剛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而已。反之,第一次戰敗的德國於 1933 年回到一戰前水平的 6,530 萬人,後因併吞奧地利,到 1939 年歐陸大戰開戰前夕,希特勒統領的德國是個近 8,000 萬人口的大國,幾近英法兩國人口相加總和。難怪兩次大戰英法聯軍都得靠美國人幫助才打敗德國。
從「接受移民的國家」漸漸變成「由移民組成的國家」
因很早就對人口老化有危機感,法國從 20 世紀初開始招募海外人口移居法國。早期是典型的工作移民,以及在法國生活工作穩定後,把家人帶來的依親移民。二戰之後,北非、中非、越南、寮國等前法屬殖民地的人,因為戰爭等因素移民法國。尤其中北非諸國因為前殖民國家的歷史背景,官方語言即是法語,使得這些移民還有語言的先天優勢。
其他來自歐洲的移民一直沒有停歇,尤其近二十幾年歐洲整合的腳步加速,其他歐盟國家的人更容易進入法國工作、定居。以移民來源國區分,目前法國境內來自非洲國家的移民佔全部移民的 44.6%,歐洲國家的移民佔 35.4%,亞洲國家的移民佔 14.3%。再以最近法國發出籤證的數量來看,2017、2018 年法國發出的各種籤證:中國分別以 84.9 萬和 87.6 萬居冠,比第二、第三名的國家相加還高。
整體統計數據來看,法國目前的 6,600 萬居民中,近 1/10 的人(9.3%,約 620 萬)是第一代移民(雙親皆不是法國人、出生地在法國以外),其中 39%歸化取得法國國籍。另外有 11% 的人(730 萬)是第二代移民(父母至少其中一人是移民,且出生地在法國)。這 730 萬人中的 45%、328.5 萬的雙親都是移民,另外的 55%、401.5 萬人的父母之一是外籍移民。
現居法國的第一、第二代移民相加,佔總人口的 1/5。算的寬鬆一點,全法國約有 1/3 的人是移民或親族中有人是移民(如兄弟姊妹的配偶是移民)。如果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 1918 年起算,法國接收移民至今正好超過一百年。1920、30 年代的移民已經生育到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子孫。或者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描述,目前在法國要找到從自己往上數三代都是原生法國人(也就是爸媽兩邊 4 個祖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反而越來越難。
換言之,法國過去是「接受移民的國家」,但經過近百年來的發展,法國已經漸漸變成「由移民組成的國家」。
歐盟生育率第一名,移民降低人口老化速度
移民的其中一個特徵是,平均年齡通常低於社會總人口的年齡平均。最近各已開發國家大都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法國接收移民,不只降低總人口的平均年齡,更增加新生兒的人數。
以結論來看,法國是歐盟各國中生育率的冠軍。再從近一個世紀的人口發展歷史來看,法國有可能是發達國家中搶救生育率最成功的國家。
根據歐盟的統計資料,法國的生育率最近 5 年連奪歐盟 28 個成員國的第一名,生育率在歐盟最高,2016 年的婦女平均首胎生育年齡 28.5 歲,雖不是歐盟諸國中最低,但也低於全歐盟平均值的 29 歲。
第二代移民佔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吸引世界各地移民定居法國的關鍵,因為接納移民的關係,法國人口結構近百年來有明顯的轉變。
法國 近 20 年新生兒統計,總數都維持在 76.7 萬(1998 年)到 83.2 萬(2010 年)之間。尤其是 2008 年(82.8 萬新生兒),全球金融海嘯後的 2、3 年,沒有明顯的下滑,甚至 2010 年還出現近 20 年的最高點 83.2 萬。
但我們進一步把新生兒依父母國籍區分,可看出父母「都是」法國籍的新生兒總數明顯逐年減少。1998 年時 85% 新生兒的父母「都是」法國籍,但到了 2017 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 75%。反之,1998 年有 6.6% 的新生兒父母「都不是」法國籍,但到了 2017 年時,這個比例提升到 9.8%。換言之,2017 年時,15% 的新生兒父母其中一人是「外籍配偶」,10% 的新生兒父母都是「外籍人士」。
因為移民會歸化取得國籍,以新生兒出生時父母的「國籍」來區分,無法完全表現出是否是移民的後代。法國官方統計時同時呈現另一個區分標準:以父母的出生地為區分。即便新生兒總數幾乎持平,但是「父母都出生在法國」的新生兒總數從 1998 年的 76.8% 下降到 2017 年的 68.5%,而「父母一方生於法國、另一方生於外國」(父母之一是第一代移民)的新生兒從 1998 年佔總數的 13.7% 略增到 2017 年的 15.4%。差別最大的是「父母皆生於外國」(也就是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所生的第二代移民)的新生兒從 1998 年的 7.2 萬持續增加到 2017 年的 12.3 萬,佔全部的比例從 9.3% 增加到 16%,
總結來說,如果把父母都是外國人的新生兒扣除,法國的新生兒總數其實是逐年略降。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換個說法來描述,法國的高生育率其實是靠接收移民在撐著的。
不同文化交融,法語是共通語言
法國的移民分布大致有地理因素可循。西班牙裔的移民多分布在靠近西班牙的西南方;義大利裔的主要分布在靠近義大利的東南方;北非三國(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則在南部大城馬賽附近;德國裔、土耳其裔的來自東北角。坐飛機來的亞裔移民則大多居住在巴黎及其近郊。如果以城市鄉下區分,大部分的移民居住在城市,巴黎匯集了全國近 2/5 的移民人口。
從城市的所在位置及匯聚的移民可以看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如深受德國日耳曼文化影響的聖誕市集要去德法交界的斯特拉斯堡。在華人聚集的巴黎十三區,到處可見中文字的招牌,商店裡可以買到全中文的報紙,餐廳備有中文菜單,老闆能用法語跟你解說每一道中國菜的料理方式;中國超市裡面能買到大部分中式料理需要的食材;農曆新年時可以買到年糕、紅包袋,還有舞獅遊行。
不同背景文化交融,法語成了彼此交流的共同語言。
教育是民族融合的第一線
在法國,小孩 3 歲就可以上免費的公立幼兒園。不用抽籤免排隊,只要提出小孩的身分證明文件(如護照)、居住在當地的證明(如房租租約)、注射疫苗證明即可去市政府辦理入學。按學區排入學校,如果學區的學校額滿,就排到隔壁一間的學校,總之,市政府一定得收。注意,不以小孩的父母是否有合法居留權為前提。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級教育幾乎都是公立學校,不收學費或是學費很低。幼兒園、小學學校統一提供午餐(弱勢區域的學校提供免費早餐),餐費依照家庭收入計算,核算結果介於 1 歐元到 7 歐元之間,各地情況略有不同。
從2019年 9 月開始,公立幼兒園變成強制義務教育的一環。理由是,要讓小孩從小就學法語。這對移民家庭的小孩特別有意義,因為免費或低廉的公立教育在促進移民融入社會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移民的小孩上學後,很快就學會用法語與老師同學溝通對話。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小孩在學校互動久了之後,除了外貌之外,彼此的區隔持續減少,進而促進之後的文化交流。
整體來說,第一代的移民法語水平、收入水平都比較差,很多第一代移民從事基礎勞力工作,餐廳廚師是典型。但到了第二代移民,教育水平、語言能力及所得收入平均都比父母輩好。因為小孩從小都能接受免費公立教育,可以一直念到不能念或不想念為止。
法國大學以上教育雖有名額限制,但只要考試通過就能幾近免費入學。學生身分可以申請各種交通、住宿補助,外籍生──只要合法居留──都可以適用。大學生在外租房,每個月都能申請到 100 到 200 歐不等的房租補助。在外租屋三個月從法國政府領到的補助就幾乎等於繳給學校的學費。
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留住移民
對移民來說,如果可以選的話,為什麼他要去這個國家?一旦決定離鄉背井,下一個落腳地要選擇哪裡?中非、北非等通行法語但政治動蕩的地區,因為安全顧慮,當地居民選擇移民到相對安全的法國,這很容易理解。但對來自非法語世界國度的人呢?
對法國來說,要如何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定居法國、在法國工作繳稅?
其中一個成功的要素可能是:法國將不管什麼人──只要合法居留──都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內。
在法國,只要合法居留──不管那一種居留──就可以加入全民健保,領取各種社福補助。看病住院不分國籍,只要拿著健保卡去,收一樣的公定價。一般人常說法國各種社福育兒津貼「生越多領越多」,這是真的。而且不分本籍外籍,只要拿出合法居留的文件,該給的一毛不少。
所有住在法國的人──只要不是非法居留──都不怕生小孩。法國整套生育小孩、照顧小孩的體系相對完善,而且整套社會制度已經培養出重視小孩的社會風氣。
舉例來說,在巴黎懷孕生小孩。懷孕前各種產檢,法國健保幾乎全額給付。生產時去公立醫院,打無痛分娩、住單人病房、出院時帶走一大包尿布,醫院批價:免費;產後回家,助產士帶著裝備到家追蹤產婦、小嬰兒健康情形,量身高、血壓,順便衛教育嬰知識。臨走前,健保卡刷卡機登記一下:免費。
那健保的錢從哪來?法國社會福利制度強調社會連帶的互助概念,只要有工作的人就要繳各種保費,平均4 塊薪水要付 1 塊的健保費。
法國因為接納移民,讓人口圖像更加多元化。減緩了人口老化的問題,也吸納了更多人才為法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