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槐蔭地名:移民衍生槐文化 開埠催生洋地名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濟南槐蔭地名:移民衍生槐文化 開埠催生洋地名

  傳說,五裡牌坊原本叫「五女牌坊」,說的是這裡有一戶貧苦人家,五個女兒為了給父母養老送終都沒有出嫁……

  槐蔭:文化交集孕育「什錦」地名

  於濟南西部的槐蔭區,在古代是齊國與魯國的接合部,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移民文化與開埠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風格別具的地名特色。日前,記者探訪槐蔭區部分老街古巷,追尋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

  移民文化衍生「槐文化」

  走在槐蔭區的大街小巷,粗細不一的槐樹隨處可見。作為槐蔭區的文化象徵,槐樹也被打上了祥瑞的符號,很多街巷也以「槐」為名,如槐蔭街、北大槐樹街、槐村街、槐家巷等有數十條之多。

  槐蔭區與槐樹淵源深厚。據《槐蔭區志》記載,元末明初時,在現在的南大槐樹街至北大槐樹街之間,有一個南高北低的高崗,蜿蜒似盤龍,定名「盤龍莊」。當時莊內即已槐樹遍地,槐花飄香;至明代後期,盤龍莊的槐樹更是枝繁葉茂,遮陰蔽日,遂改名為「大槐樹莊」。

  槐蔭區社科聯主席朱希才是土生土長的槐蔭人,熱衷於對槐蔭歷史文化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據《槐蔭區志》記載,槐蔭區的先民大都來自河北棗強,而棗強縣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據此可以推斷,明初洪洞移民來到槐蔭區定居,並種植了大量槐樹以寄託思鄉之情,最終使得「盤龍莊」更名為「大槐樹莊」。到清乾隆年間,大槐樹莊的面積日益擴大,人口逐漸增加,於是將「大槐樹莊」按南、北、中一分為三。1947年,取銷南、北、中大槐樹莊之稱,其中心街道分別改稱為南大槐樹街、北大槐樹街、中大槐樹街。解放後,又先後派生出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1955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市轄區應改為地名稱呼」的指示,將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的第六區改為槐蔭區,寓槐樹眾多,蔭及百姓之意。1966年8月,槐蔭區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7月,復稱槐蔭區。

  這樣看來,槐蔭這一地名源於受洪洞移民文化影響的「大槐樹莊」。但關於「大槐樹莊」的來歷,民間傳說卻與唐代名將秦瓊有關。朱希才說,秦瓊是濟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唐朝開國功臣,世居齊州歷城縣懷智裡,即今濟南市槐蔭區北大槐樹街附近。據秦姓後人考證,隋唐時期,出歷城縣西門八九裡,有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村莊,名為「太平莊」,秦瓊即出生於此。當時,秦宅大門坐南朝北,門前種有幾棵槐樹。隨著在此定居的人口日漸增多,太平莊的規模逐步擴大,加上秦瓊已功成名就,其御宅也被擴建成有五進院落的大宅第。「太平莊」就以秦府門前的幾株古槐為標誌,更名為「大槐樹莊」。據傳說,秦瓊回鄉葬父時,曾在府前的槐樹上拴過馬。

  清同治年間,秦瓊後人為提高其社會地位,重修大槐樹故宅,豎起書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的石碑,並在門前種上一株唐槐。後來秦氏後人變賣家產,分割故宅,把故宅碑移往五龍潭叔寶祠。到清光緒年間,原秦府故宅除僅存的一株唐槐外,已不見蹤跡,唐槐也被當地人視為祈求平安的「神槐」。上世紀30年代,因道路拓展,已乾枯的古槐被清除,留下的樹坑竟有一間房屋大小。

  昔日的北大槐樹街一帶,街兩側的便道上,廣植槐樹,多40釐米粗,約10米高,枝葉繁茂。民宅多是不太規整的小四合院或小獨院,下石、上磚、瓦頂,但也有土坯草房、地窖、窩棚住所,條件極差,時有「棚戶村」之稱。20世紀60年代,政府組織改善了居住條件,窩棚改為磚瓦房,70年代還建起簡易住宅樓,如今北大槐樹街正在拆遷改造中。

【編輯:劉歡】

相關焦點

  • 全球化、中產夢與地名的空間政治:我們為什麼在意「洋地名」?
    隨著越來越多的舊大陸移民來到美洲,這片土地上亦有越來越多的地點被移民用他們熟悉的稱呼來命名。在美國的各大城市,以某移民群體的母國命名的地區司空見慣,如「唐人街」「小義大利」「日本城」等等。不過最有代表性,也最讓人驚訝的當屬緬因州:這個位於美國東北角的州有著諸多以海外國家和城市命名的城鎮,那裡有挪威、巴黎、丹麥、羅馬、瑞典、貝爾法斯特,甚至中國。
  • 【社評】別讓「大、洋、怪、重」攪渾地名文化底色
    、媚洋、求怪,導致「大、洋、怪、重」等地名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保護不夠,輕易亂改地名,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快速消失。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今年2月至明年6月,開展地名保護和整治工作,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範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及情感的寄託。
  • 福建最霸氣城市,將棄用多處洋地名,網友:文化自信從地名抓起
    另外1個便是以文化發展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設。這就如同巨人的兩條腿,都要強健起來,從能夠在世界之林中飛速奔跑。其實說起「洋」地名來,如果大家去過很多城市旅遊的話,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並非某一個城市,某一個省份,而是廣泛存在於全國各地。包括但是不限於很多地方的小區名字(譬如筆者居住的小區就是名為加僑國際)、高樓大廈商超名字、部分道路名字以及各種廣場、中心等等。
  • 組圖:洋地名「塞」和 「屎」同音 福建民眾反感濫用「怪」地名
    洋地名是不是非改不可?家住廈門瑞景小區的吳先生認為,地名使用確實應該體現民族自信心,「我國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要是國內哪條高速公路出現『曼哈頓服務區』,哪個地方冠以『布裡斯班動車站』,是不是很彆扭?」他還點出,「塞、賽」等字眼在在洋地名中出現頻率比較高,這些字在閩南語中是相當不雅的「屎」的發音,而「羅馬」與「落馬」諧音,此類字眼在傳統命名中是比較忌諱的。
  • 中國欲清理整治洋地名
    擔心越來越多的地名未能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政府擬規範地名亂象。據《新京報》報導,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希望人們在給路橋建築起名字時,能夠從中國歷史中汲取靈感,儘量避免出現像「曼哈頓廣場」這樣的洋地名。李立國表示,清理洋地名會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保護,弘揚中華文明,有利於推廣文化遺產。他領導的國務院小組,2014年起開始對全國地名進行普查,此次地名普查將持續到2018年。
  • 查詢地名信息更方便!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我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濟南地名電子書於12月9日正式上線運行。
  •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方便市民查詢地名信息
    記者12月9日從濟南市民政部門獲悉,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全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的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老地名」喚醒濟南城市記憶
    「地名記憶著城市的史脈、傳衍和閱歷,如果將這些丟了,就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山東省歷史學會副理事長劉曉煥認為,「老地名」的回歸,既可以喚起老濟南人的記憶,又可激發青少年愛國愛鄉情懷,有助於進一步夯實濟南歷史文化底蘊。
  • 評論:用「洋地名」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評論:用「洋地名」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對此,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崇尚裹小腳,拒絕外來事物的封建國家了,而地名的多元趨勢,本身也就是城市開放文化的一部分。筆者愚見,一個地名存在的意義,不是看名字有多洋氣,多吸引眼球,應是看其是否傳承了當地的文化,是否凸顯了文化承載的理念。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地名所傳達的意義。  不可否認,部分國人崇尚或是瞻仰洋文化。
  • 涵蓋2萬餘條地名信息!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原標題:涵蓋2萬餘條地名信息!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9日訊 為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濟南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全國多地整治不規範地名,你家小區的「洋地名」改成啥?
    近期,全國各地的地名普查系列工作陸續結束,以海南省為代表,公布了海南省內84條不規範的地名,並提出整治要求。「崇洋媚外」的地名絕對不僅僅存在於海南省。想必全國各地的中國人,誰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常見的「洋地名」。改「洋地名」是小事,傳遞出的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第一,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由於經濟實力孱弱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弱勢。
  • 地名命名不能丟了文化自信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範地名清單,多個建築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範,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不規範地名損害了民族文化。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範。
  • 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強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鄭昕  歐甸丘)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2日提出,將重點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承載著歷史與文化。規範地名就是留住文化根基和歷史傳承,切不可因長官意志或眼前經濟利益而「任性」修改。  翻開一些地方地圖,「大、洋、怪、重」的地名隨處可見。「普羅旺斯花園」、「威尼斯水城」、「紐西蘭小鎮」,一些城市建築以起「洋地名」為時尚。一些地方地名保護意識淡漠,延用千百年的地名說改就改,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消失。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山東首個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濟南2萬多個地名動動手指就能查
    站、臺、館又是如何得名的……關於濟南地名的這些問題,不用到處找答案了,濟南地名電子書於12月9日正式上線運行,答案都在這本「書」裡了。  山東首個「地名電子書」濟南2萬多個地名可查  9日上午,濟南市民政局召開「2020年為民辦實事——『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新聞發布會。
  • 特色小鎮命名,讓「洋地名」歇一邊去吧
    筆者以為「特色小鎮命名規範化」「不能出現洋名」等政策不僅可以確保特色小鎮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也是一種對本土文化的尊重,一種對文化自信的堅持,一種對文化多元的保護。曾幾何時,我國小鎮、小區大掀洋名之風,什麼加州水岸、納帕、普羅旺斯、格拉斯,一時間小鎮、小區樓盤如同萬國城一般,讓人恍惚間不知身處何地。這固然是由於開發商在追求品牌,採取的促銷手段。
  •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2萬餘條地名!這樣查詢太方便!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最新地名資料庫涵蓋2萬餘條地名其中新增地名3200餘條可實現地圖導覽、查詢定位、系統基於2020年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圖和影像,提供全市地名的地圖導覽、查詢定位、信息查看、地圖導航等基於位置的各項服務,並針對全市的重點地名進行文字和圖片賞析,支持基於最新的濟南地名資料庫的地名統計、大屏顯示、分享和下載,並提供地名相關新聞資訊和政策法規的發布。
  • 改地名就能收穫文化自信?
    一場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運動在海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多個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此輪清理主要是依據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
  •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資料庫涵蓋六個一級類
    原標題:涵蓋2萬餘條地名信息!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為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濟南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與移民歷史發展有關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與移民歷史發展有關   在華裔移民史超過150年的美國,很多中文地名的來源,已難以找到精確的歷史記載,即便問高齡的華人華僑,也難問出所以然。不過,通過對中文地名產生及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一些規律性東西。簡單地說,美國地名的譯文,首先與華人移民的歷史及發展有關,其次反映華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第三大多以音譯為主、輔以中文文字意義上的潤色,最後是兩岸對於地名翻譯的規範化和統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