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五裡牌坊原本叫「五女牌坊」,說的是這裡有一戶貧苦人家,五個女兒為了給父母養老送終都沒有出嫁……
槐蔭:文化交集孕育「什錦」地名
於濟南西部的槐蔭區,在古代是齊國與魯國的接合部,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移民文化與開埠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風格別具的地名特色。日前,記者探訪槐蔭區部分老街古巷,追尋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
移民文化衍生「槐文化」
走在槐蔭區的大街小巷,粗細不一的槐樹隨處可見。作為槐蔭區的文化象徵,槐樹也被打上了祥瑞的符號,很多街巷也以「槐」為名,如槐蔭街、北大槐樹街、槐村街、槐家巷等有數十條之多。
槐蔭區與槐樹淵源深厚。據《槐蔭區志》記載,元末明初時,在現在的南大槐樹街至北大槐樹街之間,有一個南高北低的高崗,蜿蜒似盤龍,定名「盤龍莊」。當時莊內即已槐樹遍地,槐花飄香;至明代後期,盤龍莊的槐樹更是枝繁葉茂,遮陰蔽日,遂改名為「大槐樹莊」。
槐蔭區社科聯主席朱希才是土生土長的槐蔭人,熱衷於對槐蔭歷史文化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據《槐蔭區志》記載,槐蔭區的先民大都來自河北棗強,而棗強縣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據此可以推斷,明初洪洞移民來到槐蔭區定居,並種植了大量槐樹以寄託思鄉之情,最終使得「盤龍莊」更名為「大槐樹莊」。到清乾隆年間,大槐樹莊的面積日益擴大,人口逐漸增加,於是將「大槐樹莊」按南、北、中一分為三。1947年,取銷南、北、中大槐樹莊之稱,其中心街道分別改稱為南大槐樹街、北大槐樹街、中大槐樹街。解放後,又先後派生出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1955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市轄區應改為地名稱呼」的指示,將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的第六區改為槐蔭區,寓槐樹眾多,蔭及百姓之意。1966年8月,槐蔭區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7月,復稱槐蔭區。
這樣看來,槐蔭這一地名源於受洪洞移民文化影響的「大槐樹莊」。但關於「大槐樹莊」的來歷,民間傳說卻與唐代名將秦瓊有關。朱希才說,秦瓊是濟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唐朝開國功臣,世居齊州歷城縣懷智裡,即今濟南市槐蔭區北大槐樹街附近。據秦姓後人考證,隋唐時期,出歷城縣西門八九裡,有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村莊,名為「太平莊」,秦瓊即出生於此。當時,秦宅大門坐南朝北,門前種有幾棵槐樹。隨著在此定居的人口日漸增多,太平莊的規模逐步擴大,加上秦瓊已功成名就,其御宅也被擴建成有五進院落的大宅第。「太平莊」就以秦府門前的幾株古槐為標誌,更名為「大槐樹莊」。據傳說,秦瓊回鄉葬父時,曾在府前的槐樹上拴過馬。
清同治年間,秦瓊後人為提高其社會地位,重修大槐樹故宅,豎起書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的石碑,並在門前種上一株唐槐。後來秦氏後人變賣家產,分割故宅,把故宅碑移往五龍潭叔寶祠。到清光緒年間,原秦府故宅除僅存的一株唐槐外,已不見蹤跡,唐槐也被當地人視為祈求平安的「神槐」。上世紀30年代,因道路拓展,已乾枯的古槐被清除,留下的樹坑竟有一間房屋大小。
昔日的北大槐樹街一帶,街兩側的便道上,廣植槐樹,多40釐米粗,約10米高,枝葉繁茂。民宅多是不太規整的小四合院或小獨院,下石、上磚、瓦頂,但也有土坯草房、地窖、窩棚住所,條件極差,時有「棚戶村」之稱。20世紀60年代,政府組織改善了居住條件,窩棚改為磚瓦房,70年代還建起簡易住宅樓,如今北大槐樹街正在拆遷改造中。
【編輯: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