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強拆」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強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鄭昕  歐甸丘)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2日提出,將重點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承載著歷史與文化。規範地名就是留住文化根基和歷史傳承,切不可因長官意志或眼前經濟利益而「任性」修改。

  翻開一些地方地圖,「大、洋、怪、重」的地名隨處可見。「普羅旺斯花園」、「威尼斯水城」、「紐西蘭小鎮」,一些城市建築以起「洋地名」為時尚。一些地方地名保護意識淡漠,延用千百年的地名說改就改,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消失。據民政部統計,近30年來,我國有6萬多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村子名稱被廢棄。

  地名是一地的文化符號,凝聚著當地群眾的歸屬感。隨意換地名,無異於一種「文化強拆」,會引起一系列後續問題。例如,大量改名換牌,必然耗財費力;耳熟能詳的地名一夜之間從地圖上消失,不僅給群眾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不便,也丟失一個時代的群體記憶。

  從根源上分析「任性」的改名舉動,暴露出一些地方官員用權上的「霸蠻」。一些地方秉持「圖響亮傍大款」的心態,受短期經濟利益驅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名人吃名人」,肆意修改延續千年的地名;有些地方官員甚至把改地名當做搞封建迷信的手段,如某地因「駱馬湖」有「落馬」的諧音而要求改為「上馬湖」。在缺乏認真分析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領導大筆一揮,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根本不考慮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群眾的意願。

  《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地方政府部門應該依照法規辦事,以嚴格的制度剛性杜絕亂改地名的現象,絕不能為迎合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隨意破例。

  地名是承載歷史和凝聚認同感的「容器」。誠然,對於那些帶有歧視性的地名,該改還是要改。但在改名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法規操作,重視民主決策的程序,尊重民意吸納民智,絕不能讓地名遺產被「文化強拆」。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31908&encoding=UTF-8&data=ADFQpAAAAAcAAE5cAAAAAQAn5Zyw5ZCN5L-u5pS55LiN5Y-v5pCe4oCc5paH5YyW5by65ouG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E5EMD56qOKwRNqXO68geeTkNvudAhQTiPBswcEfNU8HhhGDXnLcpsTHs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31908&encoding=UTF-8&data=ADFQpAAAAAcAAE5cAAAAAQAn5Zyw5ZCN5L-u5pS55LiN5Y-v5pCe4oCc5paH5YyW5by65ouG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Bj6J9vk-P1hp702GvGVoEC1qVW8AhR7PqT1s1RLTn8PgRMgvsirH90_og..&siteid=7

相關焦點

  • 改地名就能收穫文化自信?
    一場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運動在海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多個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此輪清理主要是依據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
  • 美議員呼籲修改「中國佬」等涉種族歧視地名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有媒體報導,美國有議員呼籲修改「中國佬」、「黑鬼」等涉嫌種族歧視的地名。其實,在美國想修改地名,要比想像中困難,而且許多看似種族歧視的地名都與種族歧視無關。在聯邦一級的地名上,無論組織還是個人,都可以自由向美國地名委員會提交新命名或者修改舊名的申請。但是到了1947年,在美國國會立法認可了美國地名委員會的官方命名權之後,美國地名委員會對於修改地名漸漸保守,它認為地名在語言中具有重要參考,也具有標籤功能,因此地名的讀寫形式都要求有高度的穩定性。
  • 騎馬與砍殺21.4版本為何要修改地名人名家族名
    騎馬與砍殺21.4版本為何要修改地名人名家族名,很多玩家抱怨新的1.4更新後一些人名地名都變了,很不適應,那麼我們來看看官方的說法吧。 我們在進行初版翻譯時,手頭沒有遊戲,並不知道這些名詞的文化、風格,所以統一按照英音音譯。在文化背景明朗後,為了體現文化的差異,提高遊戲內的辨識度,漢化組便開始對此進行修訂。
  • 泉州「暴力強拆魚塘事件」調查
    暴力強拆,魚塘現場一片狼藉6月4日,記者來到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白沙村五一墾區被毀魚塘現場,進行實地調查採訪。「我們的土地承包期是30年,為什麼一紙退養通告就撕毀我們的承包協議?」 「如果是徵地,也不能搞強拆!」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臨安市地名志》方志出版社    春秋三度,《臨安市地名志》付梓成書,這是臨安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引人矚目。    該志編修始於2009年5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市第二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專志。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地名作為一種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對方位與範圍的地理實體、社會形態、經濟特徵認識的約定俗成的表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地名蘊含的由來、演變等信息中,可以窺見臨安歷史、地理、社會形態的變化,故稱為臨安歷史的活化石。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同時,中國第一部以地名為元素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地名》發布。   地名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版圖,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實現國家文化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宣傳、構築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中國有很多地名都帶有「州」字,這個字有啥含義?為何非用不可?
    熟悉中國地理的人一定知道,在中國劃分的各省市中常常會出現帶有「州」字的地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杭州、蘇州等地。在中國古代的成語中也經常出現這個字,比如大意失荊州等等,那麼這個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為什麼地名非用它不可呢?
  • 地名管理辦法擬修改 濟南至少40處「府」你能分清哪是哪兒?
    「咱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樓盤起個『府』字名稱看著向傳統文化靠齊,也挺高大上的,但叫的多了反而削弱了差異化。」李先生說,樓盤名稱最好能反映地域特色,有關方面也可加以引導。  其實,對於樓盤的名字,開發商的叫法是「案名」,在民政部門那裡則是「標準地名」。就像地名決定了大家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一樣,案名也是購房者對樓盤的第一認知。同時,它還代表著開發商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趣味。
  • 真誠歉意是強拆後心靈「創可貼」?
    緣何在中央和地方早已三令五申,程序不到位,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當下,依然會有強拆的流血事件?難道在地方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強拆就真的不可迴避?強拆後的真誠歉意能成為心靈「創可貼」?  近年來,隨著一些地方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拆遷量不斷增大,而與此同時爆發的停水、斷電、放狗、放蛇,或是「血拆」、「騙拆」、「黑社會拆遷」、「愛滋病拆遷隊」等事件也頻頻上演。
  • 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文化自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高蕾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
  • 地名命名不能丟了文化自信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範地名清單,多個建築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範,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不規範地名損害了民族文化。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範。
  • 【違法強拆對行政機關的風險及其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機關頂風作案,明知違法「強拆」不可為而為之的風險,不可不知!
    【讓我們揭開違法強拆的面紗】一個合法的強拆,平均要花費17個月的時間。但行政機關是追求效率的,所以某位鄉鎮公務員可能會接到這樣的指示:「限你一周內把違建拆除,否則就地免職」。【違法強拆對行政機關的風險】行政機關頂風作案,明知違法「強拆」不可為而為之的風險,不可不知!
  • 違建被強拆,能否獲得補償?
    違建被強拆,能否獲得補償?有位網友在知乎上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房子違建,現在下令拆除,這個應該有些補償才能拆除吧,不能強拆吧,我應該怎麼辦呢?」下面小編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首先,我們得確定違建是事實上的違建,還是行政機關「口中」的違建,所以何為違建就很重要。
  • 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原標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
  • 拆遷戶眼中誤解的「強拆取消」
    在房屋的拆遷過程中,經常有拆遷戶諮詢我們拆遷律師說「我的房子會不會被強拆?」也有很多拆遷戶說「現在法律已經取消了強制拆除,只要自己一直拒絕籤字,對方也不能把房子強拆掉」,經過我們搜索資料發現,確實有很多自媒體發布過關於取消強拆的文章,對於這個問題,是拆遷戶誤解還是還有別的含義呢?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挖掘、梳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度,助力地區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化名片。
  • 濟南槐蔭地名:移民衍生槐文化 開埠催生洋地名
    濟南槐蔭地名:移民衍生槐文化 開埠催生洋地名   傳說,五裡牌坊原本叫「五女牌坊」,說的是這裡有一戶貧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