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2020-12-15 吉林新聞網



圖為海南文昌孔廟。(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海南省民政廳副廳長石清理在發布會上介紹,地名的產生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與歷史、地理、語言、文字緊密相連,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海南地名是中國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海南島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具有獨特的海島印記。

 

據了解,當代海南地名文化主要有文化歷史悠久、地貌特徵突出、物產涉類眾多、族群特點鮮明、地名讀音複雜、一地多名、地名的口語與書面音義差別較多等7個特點。

 

如瓊山、澄邁、臨高、文昌、吉陽、萬寧、陵水等地名得名都在北宋初以前,府城、儋州、舊州、文昌孔廟、黎母山、五指山、銅鼓嶺、烈樓嘴、白馬井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地名,歷史非常悠久。

 

而海南地名的族群特點,突出表現在不同語言的地名上,如閩南語中帶「堀」的地名遍布閩南人聚居地,數量極多。據統計,全省帶「堀」的地名共有43處,如石堀水庫、山堀橋、石堀等。臨高話稱「田」為「那」,冠「那」的地名全省不完全統計有150多個。黎族語言稱「田」為「什」,如保亭的什玲、瓊中的什班等,都集中在海南島。

 

2017年3月,海南省民政廳組織開展「家在海南·銘記鄉愁」首屆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徵集評選活動,徵集挖掘和整理出了一批動人的海南地名故事,評出海南首批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裡、十大紅色聖地、十大黎族苗族鄉(鎮)村地名。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動」一詞在百度、360等搜索次數高達近100萬條。

 

石清理說,近年來,一些地名文化遺產面臨被破壞、被遺棄的危險,一些老地名也逐漸消失,有的地名被當作一種標籤或商業品牌,任意改動,任意起名,嚴重影響了地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此外,廣大民眾對地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關心地名,積極參與地名文化活動。因此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保護工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石清理表示,海南省民政廳將通過編纂一批實用性強的地名工具用書,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活動,深化地名公共服務等舉措,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建設。並積極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創新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創新地名公共服務方式和內容。(完)(記者 洪堅鵬)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官方:加強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 保護珍貴古地名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工作。通知要求,結合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已經消失的重要歷史地名和千年古都(城)、古縣、古鎮、古村落等地名進行重點採集,保護彌足珍貴的古老地名。通知要求,要明晰採集內容。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要全面準確、考證深入、完整覆蓋各類別地名。
  •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海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根據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關於印發〈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地名普查組發〔2016〕1號)精神,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保護歷史文化特色,弘揚先進地名文化,促進我省地名文化繁榮發展
  • 地名命名不能丟了文化自信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範地名清單,多個建築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範,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不規範地名損害了民族文化。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範。
  •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驗收工作完成 採集地名約1322萬條
    傅珊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12月3日,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驗收工作圓滿完成,全國共採集地名約1322萬條、地名標誌約74萬個,修測標繪標準地名圖2.4萬多幅,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各類地名的名稱、位置及相關屬性信息。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臨安市地名志》方志出版社    春秋三度,《臨安市地名志》付梓成書,這是臨安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引人矚目。    該志編修始於2009年5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市第二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專志。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地名作為一種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對方位與範圍的地理實體、社會形態、經濟特徵認識的約定俗成的表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地名蘊含的由來、演變等信息中,可以窺見臨安歷史、地理、社會形態的變化,故稱為臨安歷史的活化石。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我國現有七大古都、109座歷史文化名城、800多個千年古縣、1000多個千年古鎮、10萬多個千年古村落,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地名數不勝數。   璀璨的地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珍視。
  • 海南地名與「龍」的淵源:以「龍」命名的很可觀
    地名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民俗內涵,反映著地方百姓自古以來的願望。「龍」字在海南地名中的頻繁出現,凸顯了海南先民對「龍」所懷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愛之情。  「龍」字在海南地名中的頻繁出現,凸顯出海南先民對「龍」所懷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愛之情。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聚焦地名起源地文化,把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重點,面向組織、個人徵集《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攝影作品和文字說明。
  • 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方便市民查詢地名信息
    記者12月9日從濟南市民政部門獲悉,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全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的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同時,中國第一部以地名為元素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地名》發布。   地名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版圖,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實現國家文化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宣傳、構築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湖南建成地名地址雲平臺實現區劃地名業務信息化全覆蓋
    注重標準的規範引領作用從2016年開始,湖南省按照國務院地名普查辦「邊普查、邊應用」原則,以及民政部關於加強標準化建設的文件精神,開展了有關地名地址的系列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同時,規定了地址數據元的坐標系統、編碼、描述、構成、分類等基本要求,明確了地址數據元屬性信息和更新原則,適用於地址數據元的採集、交換、共享、更新和使用。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瓊島地名聯 祝福海南島
    對聯作者說,在創作瓊島地名聯時,他遵循了易見事、易識字、易誦讀的規律。瓊島地名聯最大的特點是每副對聯均無多餘字,不用連詞、介詞、助動詞,而是直接用常見的地名及一些山川名稱,巧對出一幅幅美麗的景象。赤子之心,躍於紙上。是什麼樣的情結,讓作者古廣祥在龍年春節到來之前,用巧對海南地名的方式為海南鄉親祝福?三都甲子樂來尖峰嶺,九所長坡和慶美舍河。
  • 查詢地名信息更方便!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我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濟南地名電子書於12月9日正式上線運行。
  • 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文化自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高蕾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
  • 呼名識主人 ——海南地名中的「臨高人」映象
    呼名識主人  ——海南地名中的「臨高人」 映象  臨高縣皇桐鎮有個處於古驛道旁今名寫作「美愁」的村子,南宋名臣胡銓被貶到海南取道問其村名時,聽村人口音記其名為「買愁」,因賦詩留下膾炙人口的 「北往長思聞喜縣,南來怕入買愁村」 的千古名句。澄邁縣建於元代的著名文化古蹟美榔雙塔,原名就寫作「買榔雙塔」。  以上三組,冠以「美(邁)」的地名在海南自然村名中較為常見。「美(邁)」是臨高語mai這個詞的音譯,漢義為母親、雌性或物之大者。
  • 涵蓋2萬餘條地名信息!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原標題:涵蓋2萬餘條地名信息!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9日訊 為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濟南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
  • 改地名就能收穫文化自信?
    一場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運動在海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多個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此輪清理主要是依據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
  • 地名也是文化遺產不要隨意更改廢止
    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但這一觀念並沒有被廣泛理解和認同。最近,記者獲悉,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正緊鑼密鼓地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以喚起人們對地名文化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