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但這一觀念並沒有被廣泛理解和認同。最近,記者獲悉,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正緊鑼密鼓地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以喚起人們對地名文化的重視。
其實,早在去年8月下旬召開的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上,「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報告,就得到了與會專家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高度評價。幾天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
古老地名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見證
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劉保全向記者展示了許多珍貴研究資料。
——我國用文字記錄地名的歷史可上溯到約4000年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個。
——地名是中華文化的伴生物。我國的遠古龍、虎圖騰,是女媧、伏羲兩部落的名稱,經夏、商、周、秦、漢,一貫而下,形成中華民族的龍虎文化,使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了大量的「龍」、「虎」地名。僅《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收入的以「龍」字起頭的地名就多達225條,以「虎」字起頭的地名也有近百個。又如,唐代佛教文化鼎盛,佛寺遍及全國,遂以寺院、佛神菩薩、法器用具和佛教活動等為名的地名應運而生,僅北京市區與寺廟觀庵有關的街巷地名就有300多條。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些漢語地區地名源自少數民族語言,如「吉林省」和「吉林市」中的「吉林」,就是滿語的漢譯名稱。
——地名的命名緣由,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如以地理方位命名、以地形特徵命名、以山水命名、以動植物命名、以礦產資源命名等多種方式。地名命名,除因地得名、因人願得名、因物像得名外,還有許多來自於其他的歷史緣由。如「廣州」是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從交州分置的,因交州治所名廣信,故取名廣州。對地名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挖掘與研究,還可以洞察到地名實體的歷史、地理、鄉土等文化線索。
——地名所指代的歷史進程、地理環境和鄉土風情等構成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如涿鹿縣境內有涿鹿山,古稱獨鹿,形似一隻梅花鹿,山前有一條溪水名涿水。據《史記》等文獻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最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中華文明始祖炎帝、黃帝、蚩尤在涿鹿縣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中華文明初制,使涿鹿成為華夏民族之發祥地之一。
——北京的胡同地名文化內涵豐富,深深地融入了京城文化的精髓,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印證。如濟州衛、白塔寺、國子監等胡同,成為研究古都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北河、水簸箕、海子橋、海運倉等胡同,成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鏡像和京城語言文化演進的窗口。
不能再隨意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了
劉保全介紹說:我國古縣名稱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達700多個,古村鎮名稱5000多個,大的山川古地名1000多個,還有很多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幾十種語言的地名。這些地名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由於多年來對地名文化缺乏認知,我國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因而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和廢止的現象屢禁不止。」劉保全痛心地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地名被改了一大批,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和環境整治中隨意更改或廢止古老地名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如河北省完縣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堅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外商認為「完」是「完蛋」之意,而更名為順平縣,此舉何等荒唐。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中忽視對反映古城歷史風貌的古老地名的保護,致使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老地名變更或消失。
劉保全說,地名這種文化現象,包含了人類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託,並且經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相聯繫;同時,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現象之一,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中華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則也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環境整治及市場經濟的需要,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的現象有增無減。古老的口頭和書面地名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消失,面臨失傳的危機。更有甚者,忽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和引用外來地名、命名洋名,已經成為了一個傾向性問題。因而,搶救和保護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地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地名保護有法可依
去年8月下旬,劉保全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和第24屆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報告了中國開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進展情況,介紹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並建議: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利於推進國際地名標準化進程,有利於保持地名的穩定,有利於世界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保護和交流,因此,聯合國有關組織應加強對這一工作的指導和學術交流,並編制《聯合國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和建立專門資料庫。法國代表也就地名文化保護適合國際文化遺產公約提交了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真研究中國、法國及相關報告後,派該組織駐聯合國的代表海倫瑪麗·高斯瀾到會發言,明確表示: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主席海倫·凱爾芙特對中國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高興,她表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踐和《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對世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據劉保全介紹,目前許多國家都已把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當作地名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加拿大從1989年始就展開了對傳統地名的整理;荷蘭正在建立歷史地名資料庫;奧地利聯合中、東歐各國對12世紀以來形成的居民地地名進行大規模考察;北歐不少國家都開展了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活動——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活動,正在興起。聯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的9號決議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劉保全說,把對地名文化的保護,提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會使社會進一步提高對地名重要性的認識,使地名文化在國際公約和相關法律約束下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弘揚。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施與探索
自2004年始,中國地名研究所就會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全國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鄭孝燮、羅哲文等我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指導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委員會,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課題,依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結合我國國情和地名的特性,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探索。據介紹,「保護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遺產的分類調查與評估、地名文化遺產的鑑定標準體系、地名文化遺產的評價與記錄、地名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利用、地名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地名文化遺產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地名文化遺產的管理與保護等7個項目,是一個全新而龐大的地名科學系統工程。
在各相關領域專家的努力下,保護工程對我國甲骨文、金文,及《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誌》等古籍文獻中記載的古地名進行了專題研究;對我國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資料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初步完成了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存量評估、鑑定標準體系以及相關理論探索等科研課題。
我國縣級行政區歷史悠久,古縣地名文化積澱深厚,社會認同面廣,所以「保護工程」選擇從古縣地名入手。根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總體思路,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為尺度,在全國700多個上千年古縣中選擇100個「千年古縣」,每縣攝製一集大型電視文獻片,並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頒發《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保護標誌,向社會昭示,提高全社會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目前已對全國12個省、市的36個「千年古縣」進行了認定,並攝製了文獻片。
劉保全欣喜地說,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課題,從試點和啟動階段看出,百姓對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地名有感情,地方政府認識到自己有地名文化遺產資源後有熱情,學術界對歷史文脈得到保護感到高興,文化界對開闢一個新的文化領域感到鼓舞,老一輩文化人為能制止在地名上出現的浮躁現象感到欣慰。可以說,「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贏得了全社會廣泛的支持和關注。
單三婭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