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也是文化遺產不要隨意更改廢止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但這一觀念並沒有被廣泛理解和認同。最近,記者獲悉,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正緊鑼密鼓地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以喚起人們對地名文化的重視。

  其實,早在去年8月下旬召開的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上,「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報告,就得到了與會專家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高度評價。幾天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

  古老地名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見證

  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劉保全向記者展示了許多珍貴研究資料。

  ——我國用文字記錄地名的歷史可上溯到約4000年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個。

  ——地名是中華文化的伴生物。我國的遠古龍、虎圖騰,是女媧、伏羲兩部落的名稱,經夏、商、周、秦、漢,一貫而下,形成中華民族的龍虎文化,使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了大量的「龍」、「虎」地名。僅《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收入的以「龍」字起頭的地名就多達225條,以「虎」字起頭的地名也有近百個。又如,唐代佛教文化鼎盛,佛寺遍及全國,遂以寺院、佛神菩薩、法器用具和佛教活動等為名的地名應運而生,僅北京市區與寺廟觀庵有關的街巷地名就有300多條。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些漢語地區地名源自少數民族語言,如「吉林省」和「吉林市」中的「吉林」,就是滿語的漢譯名稱。

  ——地名的命名緣由,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如以地理方位命名、以地形特徵命名、以山水命名、以動植物命名、以礦產資源命名等多種方式。地名命名,除因地得名、因人願得名、因物像得名外,還有許多來自於其他的歷史緣由。如「廣州」是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從交州分置的,因交州治所名廣信,故取名廣州。對地名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挖掘與研究,還可以洞察到地名實體的歷史、地理、鄉土等文化線索。

  ——地名所指代的歷史進程、地理環境和鄉土風情等構成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如涿鹿縣境內有涿鹿山,古稱獨鹿,形似一隻梅花鹿,山前有一條溪水名涿水。據《史記》等文獻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最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中華文明始祖炎帝、黃帝、蚩尤在涿鹿縣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中華文明初制,使涿鹿成為華夏民族之發祥地之一。

  ——北京的胡同地名文化內涵豐富,深深地融入了京城文化的精髓,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印證。如濟州衛、白塔寺、國子監等胡同,成為研究古都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北河、水簸箕、海子橋、海運倉等胡同,成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鏡像和京城語言文化演進的窗口。

  不能再隨意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了

  劉保全介紹說:我國古縣名稱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達700多個,古村鎮名稱5000多個,大的山川古地名1000多個,還有很多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幾十種語言的地名。這些地名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由於多年來對地名文化缺乏認知,我國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因而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和廢止的現象屢禁不止。」劉保全痛心地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地名被改了一大批,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和環境整治中隨意更改或廢止古老地名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如河北省完縣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堅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外商認為「完」是「完蛋」之意,而更名為順平縣,此舉何等荒唐。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中忽視對反映古城歷史風貌的古老地名的保護,致使許多文化內涵豐富的老地名變更或消失。

  劉保全說,地名這種文化現象,包含了人類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託,並且經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相聯繫;同時,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現象之一,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中華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則也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環境整治及市場經濟的需要,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的現象有增無減。古老的口頭和書面地名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消失,面臨失傳的危機。更有甚者,忽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和引用外來地名、命名洋名,已經成為了一個傾向性問題。因而,搶救和保護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地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地名保護有法可依

  去年8月下旬,劉保全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和第24屆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報告了中國開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進展情況,介紹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並建議: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利於推進國際地名標準化進程,有利於保持地名的穩定,有利於世界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保護和交流,因此,聯合國有關組織應加強對這一工作的指導和學術交流,並編制《聯合國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和建立專門資料庫。法國代表也就地名文化保護適合國際文化遺產公約提交了報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真研究中國、法國及相關報告後,派該組織駐聯合國的代表海倫瑪麗·高斯瀾到會發言,明確表示: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主席海倫·凱爾芙特對中國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高興,她表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踐和《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對世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據劉保全介紹,目前許多國家都已把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當作地名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加拿大從1989年始就展開了對傳統地名的整理;荷蘭正在建立歷史地名資料庫;奧地利聯合中、東歐各國對12世紀以來形成的居民地地名進行大規模考察;北歐不少國家都開展了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活動——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活動,正在興起。聯合國第六屆地名標準化會議的9號決議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劉保全說,把對地名文化的保護,提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會使社會進一步提高對地名重要性的認識,使地名文化在國際公約和相關法律約束下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弘揚。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實施與探索

  自2004年始,中國地名研究所就會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全國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鄭孝燮、羅哲文等我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指導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委員會,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課題,依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結合我國國情和地名的特性,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探索。據介紹,「保護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遺產的分類調查與評估、地名文化遺產的鑑定標準體系、地名文化遺產的評價與記錄、地名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利用、地名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地名文化遺產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地名文化遺產的管理與保護等7個項目,是一個全新而龐大的地名科學系統工程。

  在各相關領域專家的努力下,保護工程對我國甲骨文、金文,及《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誌》等古籍文獻中記載的古地名進行了專題研究;對我國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資料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初步完成了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存量評估、鑑定標準體系以及相關理論探索等科研課題。

  我國縣級行政區歷史悠久,古縣地名文化積澱深厚,社會認同面廣,所以「保護工程」選擇從古縣地名入手。根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總體思路,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為尺度,在全國700多個上千年古縣中選擇100個「千年古縣」,每縣攝製一集大型電視文獻片,並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頒發《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保護標誌,向社會昭示,提高全社會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目前已對全國12個省、市的36個「千年古縣」進行了認定,並攝製了文獻片。

  劉保全欣喜地說,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課題,從試點和啟動階段看出,百姓對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地名有感情,地方政府認識到自己有地名文化遺產資源後有熱情,學術界對歷史文脈得到保護感到高興,文化界對開闢一個新的文化領域感到鼓舞,老一輩文化人為能制止在地名上出現的浮躁現象感到欣慰。可以說,「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贏得了全社會廣泛的支持和關注。

單三婭 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杭州千年古村地名文化遺產再增4個 分別是蕭山長巷村、大義村、澇...
    2018-05-06 11:04 | 杭州網近日,杭州市地名專家對各地上報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推薦材料進行認真評審,從127個候選名單中評審出六類共101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杭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長沙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
    開福區治理地名「大洋怪重」現象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昔日違建倉庫扎堆的鴨子鋪,曾是長沙城北著名的六大古驛鋪之一,你曉得啵?記者從政協開福區五屆四次會議上獲悉,該區政協委員關於加強老地名保護與傳承的提案被辦成A案,對長沙城北老地名列出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嚴禁隨意撤銷或更名,以傳承保護老地名文脈。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由於歷史淵源、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結構、民族和語言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名文化資源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我國甲骨文記載的一些地名仍在沿用,《山海經》《水經注》《嘉慶重修一統志》等傳世文獻記載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的成千上萬。
  • 嘉興乍浦鎮接受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原標題:乍浦鎮接受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日前,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申報驗收組來到嘉興市乍浦鎮,進行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省驗收組實地考察了乍浦鎮千年古銀杏、天妃宮古炮臺遺址,並對千年古鎮乍浦地名文化的內涵進行了評估。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社評】別讓「大、洋、怪、重」攪渾地名文化底色
    、媚洋、求怪,導致「大、洋、怪、重」等地名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保護不夠,輕易亂改地名,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快速消失。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有的城市存在不少「曼哈頓」「威尼斯」等洋地名。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從今年2月至明年6月,開展地名保護和整治工作,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地名不規範現象,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承載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及情感的寄託。
  • 評論:更改地名宜三思而行
    該不該更改地名,大家意見不一。當地持支持態度的網友多數認為,作為一個農業大鎮,沙頭鎮與全國各地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而「沙頭」的普通話讀音同「殺頭」,用普通話交流和對外宣傳時容易造成歧義,對該地的發展也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根據當地學者對歷史資料的考證,自明朝至民國的600多年間,沙頭鎮一直被稱為「上堡」,因此,恢復更具歷史底蘊的地名「上堡」,也有利於傳統文化傳承、發揚。
  • 仙居縣谷坦水庫周邊古村行,地名文化謎一樣
    查《地名志》,只記載9戶43人幾個字。公路已經盡頭,只能迴轉。導航上又看到一個「仰天燈盞」,那就再走走。盡信導航不如無導航,它有時候也會騙人的,帶到的仰天燈盞目的地,居然是在公路邊有一片廢墟樣子的溪灘上……
  • 地名修改不可搞「文化強拆」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承載著歷史與文化。規範地名就是留住文化根基和歷史傳承,切不可因長官意志或眼前經濟利益而「任性」修改。  翻開一些地方地圖,「大、洋、怪、重」的地名隨處可見。「普羅旺斯花園」、「威尼斯水城」、「紐西蘭小鎮」,一些城市建築以起「洋地名」為時尚。一些地方地名保護意識淡漠,延用千百年的地名說改就改,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消失。
  • 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發布,寧德一鎮一村上榜
    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古村落)」正式確認,並予以公布。寧德地區共兩個村鎮榜上有名。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古村落)」名單一、 千年古鎮(8個)永泰縣嵩口鎮南安市豐州鎮寧化縣石壁鎮仙遊縣楓亭鎮
  • 181條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6日訊(通訊員戴良軍 馬瑜)根據民政部及省民政廳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為加強我市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地名文化,全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同時,中國第一部以地名為元素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地名》發布。   地名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版圖,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實現國家文化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宣傳、構築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關於對我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我市優秀地名文化,彰顯我市歷 史文化底蘊,防止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名在城市建設中消失。全市 收集整理了 181 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 護名錄。現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時間 7 月 3 日-17 日,請將意 見反饋至 smzjqhdmc@163.com。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你肯定不知道,象山還有這麼多歷史悠久的地名!
    日前,寧波市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次甄選,主要從地名的歷史性、文化性、知名度、獨特性及傳承價值等方面進行考量,共有304個地名被收錄,象山有40個地名名列其中。這些地名,涵蓋了行政村、居民點、橋梁、山、河流、古道等類別。身為象山人的你,對這些地名的由來了解多少呢?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地名凸顯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地名更改新聞,各地展開去除「崇洋媚外」地名的行動,就連酒店店名也要求更改。而曾幾何時,璀璨的中華文化曾受到東亞多國的仰慕,就連中國的地名都被日本、韓國、越南爭相模仿,許多地名直接是「複製粘貼」使用。
  •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海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使我省地名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促進新時期我省地名文化繁榮發展,為傳承和發展海南歷史文化作出積極貢獻。按照《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民發﹝2012﹞117號)部署安排,進一步健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完善地名文化遺產評價、鑑定、確認標準,制定保護規劃,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
  • 民政部:整治不規範地名 防止隨意擴大範圍
    近日,多地發布的「關於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清單的公示」引發熱議。》,對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各地要重點清理整治社會影響惡劣、各方反映強烈的城鎮新建居民區、大型建築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
  • 黃陂29處地名擬納入武漢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還不夠!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近期,武漢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其中黃陂區29處地名擬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個獨特的地名跨越時代而來,提示著人們石觀音寺對於正法正信純粹性的堅守不移。增加黃陂區灄口街道。灄口自古是戰略要地。《資治通鑑》六月,郢州刺史李綜克灄口城。《水經注》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東合灄口。《晉書》張昌之逆,太守弓欽走灄口,伺與同輩郴寶、布興合眾討之,不克,乃與欽奔武昌。《新唐書》杜洪戰屢敗,嬰城,請救於全忠。全忠使韓勍率步兵萬人屯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