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29處地名擬納入武漢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還不夠!

2020-12-22 城市文化觀察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近期,武漢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其中黃陂區29處地名擬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黃陂區涉及:

第一項古鎮(公示稿無,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2個)

建議增加黃陂區六指街道。「六指」一詞的來源與漢地佛教息息相關。關於「六指」,南朝志云:「以標月指,大悲提持,由六度門,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菩提!」南朝梁武帝蕭衍於南梁普通四年(523年)親自賜名。蕭衍為南齊官員時,在六指築冶城。梁武帝登基後,改黃陂為梁興縣,為表彰黃陂為梁國興起的巨大貢獻,改冶城為六指,為表現梁武帝的崇佛之情。這個獨特的地名跨越時代而來,提示著人們石觀音寺對於正法正信純粹性的堅守不移。

增加黃陂區灄口街道。灄口自古是戰略要地。《資治通鑑》六月,郢州刺史李綜克灄口城。《水經注》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東合灄口。《晉書》張昌之逆,太守弓欽走灄口,伺與同輩郴寶、布興合眾討之,不克,乃與欽奔武昌。《新唐書》杜洪戰屢敗,嬰城,請救於全忠。全忠使韓勍率步兵萬人屯灄口。

第二項古村:(公示稿19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1個)

公示稿:雙泉村、大餘灣、羅家崗灣、汪家西灣、文茲灣、邱皮村 長嶺崗村 、作京城灣、雨霖村、 樓子田村、魯臺村、 丁店村、王棚村、 姚家山村、劉家山村、 泥人王村、張家灣、 謝家院子、翁楊衝。

建議增加黃陂區黃花澇村。黃花澇:歷史名村 黃花澇位於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這裡春天水落,河灘黃花遍地,夏季水漲,河湖相連,汪洋一片,遍地黃花遭漬澇,因此名為「黃花澇」。黃花澇村與東西湖隔府河相望,三面環水,是現在黃陂少數幾個建縣前就有的古老集鎮。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2300年前,原是石陽縣城所在地,有「黃城鎮」之說。

第三項古遺址:(公示稿2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2個)

公示稿:盤龍城、雙鳳亭

建議增加龍王尖遺址:龍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龍王寨,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裡。龍王尖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珍珠嶺。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號稱武漢的長城。

建議增加木蘭山古建築群佔地3萬餘平方米。自前向後有南天門、二天門、回光殿、木蘭將軍墳、木蘭殿、鬥姥宮、朝天門、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玉皇閣、金頂等。古建築群分布於將軍墳、東泉庵、水晶宮、古寨四區,以古寨區最大。

第四項古橋:(公示稿1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3個)

公示稿:半河橋

建議增加黃陂區張都橋,位於長軒嶺張都橋村的張都橋早已禁止通行,公路橋與其相隔不到五米。老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橋全長29米。寬4.4米。高6.5米。石拱單孔,孔呈桃型。橋北面正方雕有龍頭,龍面部分被毀。

建議增加黃陂區自在橋,明清時,朝進木蘭山的香客每年多達數十萬。香客上木蘭山有四條主路,即東路煙溝,南路木蘭川、祈嗣頂,西路長軒嶺、張家衝,北路鐵屎墩、北泉寺。四條路數西路香客最多。位於張家衝上下灣之間的自在橋便是西路香客朝覲的必經之路。自在橋始建於明未,最初稱為竹林橋,石板橋。因山洪屢衝屢毀,於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經香客捐款重建此橋,來往者稱「石橋今非昔比,可自由自在過橋」故名自在橋,至今。

建議增加黃陂區二太橋位於長軒嶺街鴛雞坡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10年)前後,相傳因一權貴的二太太求子心切,施善求福捐款修建而得名。橋長20米、寬3.3米、高5.5米。五墩平梁橋。目前已是危橋,與正在施工中新橋相隔不到十餘米。老橋隔著灄水與木蘭山相望。二太橋因水患屢毀屢建,原橋北處聳立著一塊高2米記載著二太橋歷史的石碑,可惜1960年前後被砸毀。

五、 重要自然地理實體(公示稿6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0個)

公示稿:灄水、後湖、木蘭湖、 木蘭山,黃陂區、新洲區:武湖,東西湖區、黃陂區:府河

六、 近現代重要地名(公示稿1個,觀察君建議增加下列4個)

公示稿:盤龍大道

建議增加:黃陂區前川街道石陽街,三國時,魏王曹操又析西陵縣西南,即今境域之東南部為石陽縣,隸江夏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黃陂區雙鳳大道:南宋時,取程母「雙鳳投懷」之兆,魯臺山巔的雙鳳亭更名為「雙鳳亭」。該路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

黃陂區漢口北大道: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南部,東至武湖泵站河,西至盤龍城遺址公園以東沿線,南至府河,北至武漢四環線,漢口北大道是其主幹道。

黃陂區黃陂大道:黃陂建制始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擁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歷史上兩為國都,六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澱。

相關焦點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關於對我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我市優秀地名文化,彰顯我市歷 史文化底蘊,防止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名在城市建設中消失。全市 收集整理了 181 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 護名錄。現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時間 7 月 3 日-17 日,請將意 見反饋至 smzjqhdmc@163.com。
  • 烏衣巷等百個南京老地名要申請省級非遺,6處老地名還將立碑
    烏衣巷等百個南京老地名要申請省級非遺,6處老地名還將立碑 鳳凰臺、赤石磯……有些老地名遺憾消失了烏衣巷、朱雀橋……希望這些老地名永久流傳
  • 地名也是文化遺產不要隨意更改廢止
    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但這一觀念並沒有被廣泛理解和認同。最近,記者獲悉,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正緊鑼密鼓地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以喚起人們對地名文化的重視。
  • 181條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長江日報-長江網7月6日訊(通訊員戴良軍 馬瑜)根據民政部及省民政廳關於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求,為加強我市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利用,傳承優秀地名文化,全市收集整理了古鎮、古橋、村落、景區和路名等181條地名,擬納入我市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 海南省民政廳關於印發海南省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深入挖掘、系統整理、綜合利用普查形成的地名文化資料,建立地名文化資源庫和網絡查詢系統,編纂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圖、錄、典、志等普查成果。充分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有關單位的優勢,結合地名普查實踐深化地名文化理論研究,推出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二)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
  • 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地名
    從2014年起,長沙開始了全面摸清地名「家底」的工作。4年來,已調查採集收錄地名數據27萬餘條,一批瀕臨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並已初步形成長沙市地名文化遺產目錄。  (3月22日 《長沙晚報》)  一座城市善待老地名,就是呵護城市文化;規範老地名,就是留住城市「文脈」;讓老地名在新時代煥發新風採,就是增強城市軟實力。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杭州千年古村地名文化遺產再增4個 分別是蕭山長巷村、大義村、澇...
    2018-05-06 11:04 | 杭州網近日,杭州市地名專家對各地上報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推薦材料進行認真評審,從127個候選名單中評審出六類共101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杭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長沙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
    開福區治理地名「大洋怪重」現象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昔日違建倉庫扎堆的鴨子鋪,曾是長沙城北著名的六大古驛鋪之一,你曉得啵?記者從政協開福區五屆四次會議上獲悉,該區政協委員關於加強老地名保護與傳承的提案被辦成A案,對長沙城北老地名列出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嚴禁隨意撤銷或更名,以傳承保護老地名文脈。
  • 嘉興乍浦鎮接受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原標題:乍浦鎮接受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日前,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申報驗收組來到嘉興市乍浦鎮,進行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現場驗收。 省驗收組實地考察了乍浦鎮千年古銀杏、天妃宮古炮臺遺址,並對千年古鎮乍浦地名文化的內涵進行了評估。
  • 官方:加強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 保護珍貴古地名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工作。通知要求,結合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已經消失的重要歷史地名和千年古都(城)、古縣、古鎮、古村落等地名進行重點採集,保護彌足珍貴的古老地名。通知要求,要明晰採集內容。地名文化屬性信息採集要全面準確、考證深入、完整覆蓋各類別地名。
  • 月球上有了中文地名 第一批地名漢譯共468條
    據新華社電為滿足月球探測、科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需要,解決當前月球地名使用中的混亂現象,實現月球地名標準化,民政部正式向社會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468條。據民政部區劃地名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月球地名標準化是地名國家標準化和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
  • 重慶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出爐,石柱兩處入選
    今天(1月6日),記者從縣民政局獲悉,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公布,我縣石砫、西界沱榜上有名。根據相關規定,列入歷史地名保護名錄且仍在使用的地名,將予以長期保留,一般不得更名。據了解,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歷史地名分別是石砫、西界沱。
  • 姑蘇區首個街道級地名規劃編制完成,逐步邁向文化強區
    與古城歷史格局、傳統風貌和優秀文化相伴共生的老地名,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姑蘇區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5月底,金閶街道啟動了轄區地名規劃編制工作,聘請第三方技術服務公司,組織熟悉當地文史和參與過地名普查工作的老教師等做為顧問,成立了地名規劃專項工作小組。
  • 這六處黃陂區老地名:延續著千年古郡、木蘭故裡的秘密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兩為國都,六為州郡,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澱。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裡、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文化、木蘭文化,二程文化、首義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老地名」喚醒濟南城市記憶
    對比濟南市城區地圖1983年版本和現在市面流行的版本,會發現濟南市城區的地名早已「大變臉」。據統計,在1979年前後,濟南市地名共有608個,已消失200多處老地名,而每年有上百個新地名誕生。在2016年濟南「兩會」上,政府部門就提出將在一些新建道路中「復活」老地名。
  • 朝天宮街道創建地名文化傳承發展示範街區
    南報網訊 (通訊員 譚曉林 記者 馬道軍)今天下午,由市地名辦組織召開的「南京市地名文化傳承發展示範街區現場會」在秦淮區舉行。記者在現場獲悉,該區朝天宮街道將作為我市地名文化傳承發展示範街區創建試點,以全市推進地名文化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