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9年5月底,姑蘇區金閶街道啟動了地名規劃編制工作,歷時5個月,於10月中旬通過專家論證會後進行公示,現公示結束,進入報審階段。金閶街道首個完成姑蘇區地名規劃編制工作,該成果對傳承古城地名文脈,提升轄區內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地名,作為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它不僅是一種符號,更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超越時空的文化性質。
習總書記曾言:「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反映時代特性、承載歷史印記的地名,蘊藏著中華文明的豐厚內涵,也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姑蘇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是我國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大區。同時,它也是蘇州「一核四城」戰略格局的核心城區,既擔負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傳承重任,也承擔著做優做靚古城、打造文化強區的核心要務。
▲「一核四城」中姑蘇區的核心地位
多年來,姑蘇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始終堅定文化自信,秉承悠久的歷史文化是蘇州古城發展的根基所在、魅力所在、優勢所在。與古城歷史格局、傳統風貌和優秀文化相伴共生的老地名,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姑蘇區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
2019年5月底,金閶街道啟動了轄區地名規劃編制工作,聘請第三方技術服務公司,組織熟悉當地文史和參與過地名普查工作的老教師等做為顧問,成立了地名規劃專項工作小組。經過半年的資料梳理、詞庫採集、名稱方案匹配、街道意見徵求、蘇州市級技術專家指導、可行性論證、社會公示等一系列流程,現已形成了完整的《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地名規劃》成果稿。
▲石路及其周邊區域地名規劃編製成果論證會
▲金閶街道地名規劃編製成果論證會
立足不可複製的稀缺文化資源,姑蘇區金閶街道地名規劃以「不僅是新建、無名實體的地名規劃,更是歷史地名的挖掘性保護規劃」為出發點,以街道控制性詳細規劃、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金閶區志》等為依據,結合當地文化底蘊和地理實體現狀編制而成,重在整理、核實老地名使用現狀,優化、調整老地名走向布局,並就保護與傳承消失的吳文化老地名、清理整治「大洋怪重」不規範地名、消除「有地無名」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地名規劃》成果稿封面
金閶街道共規劃地名649條,其中梳理、保留老地名450條,需要調整或更名的地名、新命名地名199條。如蘇州人眾所周知的南浩街,此街原名南濠街,因閶門以南護城河稱為南濠而得名,後訛「濠」為「浩」,才有「南浩街」。由於蘇州演藝中心的建設,南浩街被阻隔分為南北兩段,依據地名管理法規要求,本次規劃將南浩街分兩段擬名:南起南浩橋、北至景德路的南段道路仍保留為「南浩街」;南起金門路、北至趙天祿街(規劃名稱)的北段道路擬命名「閶門南濠街」,即區別於南段的「南浩街」,又藉以恢復「南濠街」老地名的歷史用字。
▲擬恢復的閶門南濠街
再如桃花塢片區中,讓外來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後小元上」、「後小園上」也通過專家論證作了規範化處理,分別擬命名「後小園上東」、「後小園上西」;原有老地名「蔣家弄」、「禾家弄」、「紫粉弄」等也在此次規劃中,根據中街路改造後的周邊道路現狀,擬進行起訖點的調整。這樣既保留了陪伴當地人多年的老地名,又切合現狀實際,方便大眾使用。
本次規劃中部分地名雖是新命名的,但地名規劃專項工作小組堅決秉承歷史地名保護原則,取材於歷史,流傳在當代。如通向彩香二村、彩香一村三區的無名道路均沿用該片區原有自然村落的名稱,擬命名「潘家上巷」、「姚家上巷」;西環路通向三元三村,跨鳳凰涇的三座橋梁也分別以該片區原有自然村落名稱擬命名「許屋橋」、「夏圩裡橋」,以及沿用原有橋梁名稱「盛元橋」;而南起三香路、北至楊家橋天主堂入口的無名道路則擬命名「網船巷」,這是源於此地的清代教堂被毀於戰亂後,由該堂漁民集資興建,且教友多為漁民而俗稱「網船公所」的歷史事件。又如位於唐寅故居遺址北側的新建道路,即藉此文化地利,以唐寅人稱「唐解元」的歷史典故擬命名「解元路」。
▲蘇州楊家橋天主堂
除上述地名外,此次規劃中還有110條地名所指稱的地理實體已消逝在城市建設浪潮中,即將進行地名註銷手續。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些地名將不復存在,它們有的已在地名規劃中就近移用於周邊新建或無名的道路、橋梁、河流、公園等處,未被使用的則將收錄於蘇州歷史地名名錄,繼續向後世流傳。
例如石路商圈中有三條新建道路擬命名為「義慈街」、「金石街」、「醒獅街」,這些名稱均取自於當地已被拆遷、但獲批覆且具有豐厚歷史意義的老地名。又如金門商市中擬命名的「藥王廟弄」、「東蘆家巷」、「西蘆家巷」,桃花塢片區中擬命名的「順德裡弄」、「雙荷花池」(道路規劃名稱)、「長魚池河」(河流規劃名稱)、「東蔡家橋」(橋梁規劃名稱)、「西蔡家橋」(橋梁規劃名稱)等,都是當地人耳熟能詳、但相應地理實體已消失的老地名,均在此次規劃中得到沿用或移用。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記憶,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直接窗口,其重要性從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將其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即可窺見。古城姑蘇正走在文化新經濟發展之路上,正努力實現智慧聚集高地、設計聚集高地、授權聚集高地等「三個高地」目標,力爭成為全國文化新經濟區域發展的樣本。立足轄區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挖掘、保護和傳承好吳文化地名,擦亮「姑蘇地名文化」招牌,提升「文化首位度」,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蘇州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