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2020-12-15 旅新網

《山河密碼——地名中國》

《山河密碼——地名中國》

《山河密碼——地名中國》

   騰訊娛樂訊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五洲傳播中心與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共同為外宣電視欄目《文化中國》合作拍攝的《山河密碼——地名中國》系列紀錄片日前開拍,並在中央電視臺備播。同時,中國第一部以地名為元素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地名》發布。

  地名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版圖,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實現國家文化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宣傳、構築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17年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式公布,這是國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為地名文化傳承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讓中國人因為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驕傲、自信,同時也能讓外國觀眾都看懂、喜歡、嚮往中國文化,建立中國與國外良性聯繫的文化紐帶與紅線,這是電視藝術工作者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實踐的問題。

  五洲傳播中心是國務院新聞辦直屬機構,長期致力於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拍攝製作和積累了大量的電視紀錄片作品,因獨到的藝術理念和水準,深受國際社會歡迎。同時每年都與境外電視機構合作,拍攝製作反映中國故事的各類型紀錄片。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是曹禺先生創辦的,致力於中華社會文化傳承發展的機構,由文化部主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這部大型紀錄片,將實現真正的以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發揮外宣優勢,張弛有度、血肉豐滿,宏大敘事、微觀描述。在細節中體現地名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地名與民生等與國家繁榮昌盛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將是一次視覺盛宴、文化盛宴。

  中國各地的地名為《山河密碼——地名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海量的藝術素材、豐厚的文化歷史故事線索。我國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地名文化底蘊之深厚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獨佔鰲頭。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文化故事、也是一部中華文化風情畫卷;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寓意都蘊涵著中國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民族融合的歷史、疆域變化的發展特點等,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它不但是一種特殊的名稱現象,更是促進中國經濟建設、鞏固國防、涵養國民文化素質、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

  《地名中國——山河密碼》系列紀錄片將在文化界知名專家的指導下,以國務院新聞辦五洲傳播中心和文化部主管的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為平臺,整合專業資源,通過系統化的多種媒體融合、多種工作組合等方法,推進地名文化傳承創新,以高水準的藝術製作標準,打造一部即有文化底蘊、哲學思想,又有豐富故事內涵和鮮活藝術表現手段的影視作品,作為向黨的十九大和建國70周年獻禮之作。本系列紀錄片由好銳新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與匯中視點(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具體承制。

相關焦點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聚焦地名起源地文化,把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重點,面向組織、個人徵集《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攝影作品和文字說明。
  • 中國最難的15個地名謎語,一句話一個地名,有一個可能是你家鄉喔
    中國地大物博,山河秀麗。地名作為一個地方或地點的名稱,使用頻繁,是一個地方最響亮最具活力的符號。地名謎語,一句話就是一個地名,這一句話往往解析簡單明了,很容易給猜字謎者啟發;要麼就是一張圖片猜一個地名,這一張圖一般都非常明了形象,猜字謎者往往十分好奇。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臨安市地名志》方志出版社    春秋三度,《臨安市地名志》付梓成書,這是臨安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引人矚目。    該志編修始於2009年5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市第二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專志。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地名作為一種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對方位與範圍的地理實體、社會形態、經濟特徵認識的約定俗成的表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地名蘊含的由來、演變等信息中,可以窺見臨安歷史、地理、社會形態的變化,故稱為臨安歷史的活化石。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對外漢語教學:藉助地名了解中國文化
    漢語知識的教授和文化的傳播是對外漢語教師的主要任務,以往的文化教學一般是分專題集中講解或者是滲透到課文中進行文化薰陶。對於漢語水平較高的留學生來講,專題形式的講解更有利於他們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通常的文化專題包括中國書法、武術、民族服飾、民間藝術、節日習俗、茶藝等。中國地域面積廣闊,地名更是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少不了對地名的理解,所以針對漢語高級的留學生,教師可以嘗試從中國地名文化入手來滿足學生對中國文化深入了解的進一步需求。地名是歷史精髓要素之一。在一片土地上發生的人和事,地形特徵,與周圍事物的聯繫都包含在看似簡單的名詞之中。
  • 《新聞聯播》《中國新聞》接連報導的《中國地名大會》背後,是地名...
    ,節目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旨,多元呈現中華大地地名背後的歷史。貴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許文益表示:「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和寓意,都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節目播出的同時,還推出了#地名背後是家鄉#短視頻挑戰賽等線上互動方式,以創新的節目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地名凸顯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地名更改新聞,各地展開去除「崇洋媚外」地名的行動,就連酒店店名也要求更改。而曾幾何時,璀璨的中華文化曾受到東亞多國的仰慕,就連中國的地名都被日本、韓國、越南爭相模仿,許多地名直接是「複製粘貼」使用。
  • 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文化自信
    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關於地名的來源,浙江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認為,一個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徵,也可能來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來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精神追求、希冀嚮往等。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認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 《中國地名大會》出同名書:小地名背後有什麼大故事
    發布會現場《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一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以地名知識競賽的形式,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角度展現中國各地的歷史與文化,引導觀眾從中發現隱藏在各個小地名中的大故事。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眾所周知,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幾千年來滿族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滿語地名。如尼滿河,滿語意為「山羊」。明代在此設過「亦麻河衛」。這地方直到1972 年才被蘇聯改名為「達利涅列欽斯克」,意為「遠東」。又如南海諸島,向為中國管轄,漢唐之際就有「石塘」 「象石」「礁石山」等稱謂。1958 年9 月中國政府曾發表聲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神聖領土。
  • 琅琊是臨沂 蘭陵是棗莊 古代地名為啥那麼好聽
    古代的地名有多好聽?最近,這個熱門紀錄片《中國》裡的話題登上熱搜。有人感嘆,原來彼時南京叫做「建鄴」;還有網友驕傲地提到「洛陽一直是洛陽」「邯鄲一直是邯鄲」。那麼,古代的那些地名有什麼講究?
  • 琅琊是臨沂,蘭陵是棗莊……古代地名為啥那麼好聽?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古代的地名有多好聽?最近,這個熱門紀錄片《中國》裡的話題登上熱搜。  有人感嘆,原來彼時南京叫做「建鄴」;還有網友驕傲地提到「洛陽一直是洛陽」「邯鄲一直是邯鄲」。  那麼,古代的那些地名有什麼講究?
  • 地名也是文化遺產不要隨意更改廢止
    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越來越強的今天,地名作為文化遺產也應該加以保護,但這一觀念並沒有被廣泛理解和認同。最近,記者獲悉,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正緊鑼密鼓地制訂中國地名文化申遺方案,以喚起人們對地名文化的重視。
  • 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關於地名的來源,浙江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認為,一個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徵,也可能來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來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精神追求、希冀嚮往等。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認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 地名文摘 | 地名地圖的編制研究———以杭州市蕭山區為例
    在地名地圖編制上以「推廣地名普查成果,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將地名普查成果資料庫與地理信息共享平臺相結合,在傳統地名地圖的基礎上,以標準地名為重點,秉承「應用為主,文化為上」的理念,截止到2015年底,已編制了涵蓋行政區劃、標準地名、門牌數據、地名文化等範疇的地名地圖6大類226幅,其中2013年編制的《蕭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圖》獲得了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金獎。
  • 改地名就能收穫文化自信?
    一場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運動在海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多個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此輪清理主要是依據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