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高蕾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關於地名的來源,浙江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認為,一個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徵,也可能來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來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精神追求、希冀嚮往等。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認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認為,地名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但許多人對它的認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認為,行走在地名裡,就是走在歷史裡。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裡,就是走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裡;走在南京的地名裡,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時光長河裡。」胡阿祥這樣看待地名的含義。
在王建富看來,地名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往往還寄託著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作為一名在海島基層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兩岸通郵起步之時,他發現很多去臺老兵尋親的信件因為是請人代寫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現錯誤。但如果把信封上寫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譯,基本還是能找到對應的正確地名。「可見,一些去臺老兵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離家數十年,但故鄉的名字仍然牢牢鐫刻在他們的腦海裡。」王建富說,「地名成為在外的遊子賡續根脈最重要的線索。」
「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收集地名1200多萬條。可以說,每一條都承載著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當前,民政部正在推進修訂《地名管理條例》,擬對規範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穩定、保護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規定。「此次解讀地名的興起也將對規範地名管理、加強地名文化保護等工作產生促進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認為,解讀地名熱潮的基礎是近年來學習傳統文化興趣的回歸。他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地名「玉門關」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門關這個地名,但有關東漢時期軍事家班超與玉門關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我們看似在解讀地名,實際上是在解讀地名背後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們的情感。」康震說。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員劉連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積澱了最深沉、最為社會公認、與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文化共識。大家熱衷於解讀地名,源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在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周尚意看來,解讀地名滿足了社會大眾對「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問題的思考和回應,對於如何更好地增進文化自信也有啟發借鑑意義。「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於發掘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契合點,找到傳統文化的『煙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堅定全社會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