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文化自信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高蕾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解讀地名活動受到持續關注,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社會大眾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嘗試。

  關於地名的來源,浙江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員王建富認為,一個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徵,也可能來自重大的歷史事件,或來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習俗、精神追求、希冀嚮往等。人們對自然與社會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認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認為,地名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但許多人對它的認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認為,行走在地名裡,就是走在歷史裡。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裡,就是走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裡;走在南京的地名裡,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時光長河裡。」胡阿祥這樣看待地名的含義。

  在王建富看來,地名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往往還寄託著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作為一名在海島基層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兩岸通郵起步之時,他發現很多去臺老兵尋親的信件因為是請人代寫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現錯誤。但如果把信封上寫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譯,基本還是能找到對應的正確地名。「可見,一些去臺老兵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離家數十年,但故鄉的名字仍然牢牢鐫刻在他們的腦海裡。」王建富說,「地名成為在外的遊子賡續根脈最重要的線索。」

  「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收集地名1200多萬條。可以說,每一條都承載著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民政部區劃地名司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當前,民政部正在推進修訂《地名管理條例》,擬對規範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穩定、保護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規定。「此次解讀地名的興起也將對規範地名管理、加強地名文化保護等工作產生促進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認為,解讀地名熱潮的基礎是近年來學習傳統文化興趣的回歸。他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地名「玉門關」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門關這個地名,但有關東漢時期軍事家班超與玉門關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我們看似在解讀地名,實際上是在解讀地名背後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們的情感。」康震說。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員劉連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積澱了最深沉、最為社會公認、與百姓生活最為密切的文化共識。大家熱衷於解讀地名,源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在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周尚意看來,解讀地名滿足了社會大眾對「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問題的思考和回應,對於如何更好地增進文化自信也有啟發借鑑意義。「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於發掘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契合點,找到傳統文化的『煙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堅定全社會的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楊淼)

相關焦點

  • 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原標題:「全民猜地名」為何這麼來勁?——從解讀地名熱看堅定文化自信  近段時間以來,一部以「猜地名」為主要形式的電視節目,在民眾中間引發了一場「全民猜地名」的熱潮。專家表示,地名是社會交流交往的基礎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載體。
  • 地名命名不能丟了文化自信
    近日,海南、河北、廣東等全國多地民政部門列出不規範地名清單,多個建築物、居民小區等被認定取名不規範,理由包括「怪異難懂」「刻意誇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不規範地名損害了民族文化。早在198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對地名進行初步規範。
  • 改地名就能收穫文化自信?
    一場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運動在海南、陝西、河北、廣東等多個省市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此輪清理主要是依據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
  • 輔導作業崩潰,猜地名也不會,孩子稱這是我帶過最差一屆家長
    其實是猜地名! 不少家長最近發現,孩子總愛考自己的「歷史地理」問題,例如「媽媽,你知道『鯉魚跳龍門』中的『龍門』在哪裡?」「爸爸,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桃園』又在哪?」家長們都答不上來的難題,孩子們卻「倒背如流」,還周末拉著小夥伴一起看央視《中國地名大會》, 「上一次這麼沉迷電視節目
  • 猜中國地名的謎語,來試試,看你能猜中幾個(附答案)
    你喜歡猜謎語嗎,猜謎語有猜動物的,有猜植物的,有猜字謎的,那猜地名的謎語你又猜過多少?來試試,看你能猜中幾個,附答案哦:  1、海中綠洲(中國地名一)  【答案】:青島  2、拆信(中國地名一)  【答案】:開封  3、泰山之南(中國地名一)  【答案】:嶽陽  4、雙喜臨門(中國地名一)  【答案】:重慶  5、滾滾江水(中國地名一)  【答案
  • 福建最霸氣城市,將棄用多處洋地名,網友:文化自信從地名抓起
    另外1個便是以文化發展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設。這就如同巨人的兩條腿,都要強健起來,從能夠在世界之林中飛速奔跑。其實說起「洋」地名來,如果大家去過很多城市旅遊的話,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並非某一個城市,某一個省份,而是廣泛存在於全國各地。包括但是不限於很多地方的小區名字(譬如筆者居住的小區就是名為加僑國際)、高樓大廈商超名字、部分道路名字以及各種廣場、中心等等。
  • 廈門這些地名這麼念 解讀難懂難念的地名
    【這些地名這麼念】  ●「後江埭」的「埭」念「dài」  ●前埔等帶「埔」地名念「pǔ」  ●檳榔的「檳」念「bīng」  ●篔簹的「篔」念「yún」  ●大嶝、小嶝的「嶝」念「dèng」  ●港仔後、豆仔尾的「仔」念「zǐ」  ●「內厝澳」和「頂澳仔」的澳字「ào
  • 國家地名文化類節目受關注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7月26日,大型國家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全國預選賽正式開啟。與此同時,《中國地名大會》同名小程序作為網絡賽區同步上線,該小程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騰訊企鵝輔導共同打造。網友可通過微信直接搜索「中國地名大會」小程序就能開啟地名知識挑戰之旅,排名靠前的參賽者,經選拔後可作為選手參與節目現場錄製。
  • 你知道中國地名都有哪些趣味謎語嗎?風平浪靜是指浙江哪個地名呢
    謎語是古代人們創造出來的文化產物,它反映了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謎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演變,發展到今天已經是更加絢麗多彩,形式也更多樣,像字謎,人名謎,物謎,景謎,地名謎等,而地名謎語就更加受人們的青睞。下面分享一些地名謎語給大家!
  • 【漲姿勢】最全的地名謎語,太絕了,你猜對幾個?
    1、拆信(猜一河南地名)——開封  2、日近黃昏(猜一河南地名)——洛陽  3、圓規畫雞蛋(猜一山西地名)——太原  4、螢火蟲(猜一雲南地名)——昆明  5、胖子開會  6、大家都笑你(猜一黑龍江地名)——齊齊哈爾  7、一路平安(猜一遼寧地名)——旅順  8、千裡戈壁(猜一湖南地名)——長沙  9、四季花開(猜一吉林地名)——長春
  • 讓人腦洞大開的地名謎語,你能猜對幾個?
    快來看,讓人腦洞大開的地名謎語,你能猜對幾個?古人的生活雖然簡樸,但是,他們卻能將平淡的日子過得很有情調。為了豐富業餘生活,增添人生樂趣,即使是在日常的吃穿住行中,他們也能搞得很文藝。比如,喝酒時的酒令。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行令時,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擊鼓傳花的遊戲等等,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 《新聞聯播》《中國新聞》接連報導的《中國地名大會》背後,是地名...
    ,節目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旨,多元呈現中華大地地名背後的歷史。貴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許文益表示:「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和寓意,都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節目播出的同時,還推出了#地名背後是家鄉#短視頻挑戰賽等線上互動方式,以創新的節目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首部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河密碼-地名中國》開拍
    同時,中國第一部以地名為元素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地名》發布。   地名是中國重要的文化版圖,帶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符號。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 更是實現國家文化戰略、增強文化軟實力宣傳、構築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標題:保護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的故事』系列報導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於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記錄地名歷史 傳揚地名文化 ——《臨安市地名志》出版發行
    《臨安市地名志》方志出版社    春秋三度,《臨安市地名志》付梓成書,這是臨安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引人矚目。    該志編修始於2009年5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市第二部有關地名方面的專志。    任何偉大的時代,都離不開文化的奠基。地名作為一種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對方位與範圍的地理實體、社會形態、經濟特徵認識的約定俗成的表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地名蘊含的由來、演變等信息中,可以窺見臨安歷史、地理、社會形態的變化,故稱為臨安歷史的活化石。
  • 海南採集地名條目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資料圖) 洪堅鵬 攝 原標題:海南已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 將加強地名文化建設 中新網海口8月29日電 記者從29日下午舉行的海南省民政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結合地名普查,詳細收集地名的淵源、沿革、含義等文化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採集地名條目5.1萬餘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資料
  • 《武陵源兵戰地名故事》首發 講述張家界的歷史文化
    華聲在線7月4日訊(記者 賴泳源 通訊員 鄧道理)武陵源不僅有奇絕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7月3日,新書《武陵源兵戰地名故事》在張家界面向全國首發,講述了張家界的歷史文化故事,為讀者了解張家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稿啟事
    《中國地名起源地文化》之《假如地名會說話·樂齡系列》徵 稿 啟 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挖掘、梳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度,助力地區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文化名片。
  • 也說海南整治不規範地名事件:亂改地名,可以休矣
    最近,各地相繼貼出了改地名的公示。這公示是由當地的民政廳發出的。比如海南省民政廳。貴廳改一個地名的原則是什麼呢?說要改掉大、洋、怪、重的地名。在我看來,地名無所謂大、洋、怪、重。大有什麼不好的,洋又觸犯了哪條憲法?「怪」不正好讓人記住,地名千奇百怪的不正好顯示了人民有智慧?
  • 全國多地整治不規範地名,你家小區的「洋地名」改成啥?
    放眼世界歷史,經濟實力與文化自信向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最早從秦漢時代開始,發展到大唐時期的鼎勝,延續至19世紀末的康乾盛世,由於經濟上的鼎盛以及政治、軍事實力的強大,中華文化的表現和發展也是非常強勢的。在這一系列的中西方文化、事物碰撞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從19世紀開始,中華民族的文化也隨著經濟由盛漸衰,經歷了從自信到自卑、從輸出到崇外的演變過程。文化雖然很難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步,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真正強大通常會在其經濟達到領先水平之後的幾十年內,通過文化的自信被真正釋放和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