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相繼貼出了改地名的公示。這公示是由當地的民政廳發出的。比如海南省民政廳。
貴廳改一個地名的原則是什麼呢?說要改掉大、洋、怪、重的地名。
在我看來,地名無所謂大、洋、怪、重。大有什麼不好的,洋又觸犯了哪條憲法?「怪」不正好讓人記住,地名千奇百怪的不正好顯示了人民有智慧?
至於重,我覺得也沒有問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區有重地名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想搜一下,全國各地應該有不少的中山路、北京路、南京路什麼的,這並沒有影響人民的出行,也沒見出過哪一條新聞說,「地名重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不知道民政廳這個部門究竟是做什麼的,但現在這個改地名的行政措施顯然是擾民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擾民的公示會出來,究竟經過了哪些與人民溝通的程序?
民政廳作為一個行政部門,做什麼事情,首先想到的不再是「為人民服務」了?
我記得在其中一個行政程序應該是聽證會。
地名的改變影響的是地圖、地址等的改變,隨之改變的是大量與地址相關的文件的改變。
2010年,襄樊更名為襄陽時,專家指出「一字之改成本被指過億」。
如今各地胡亂改名,這一改,白花花的納稅款就這麼沒了。改名之後,除了花費不必要的成本之外,究竟能有什麼好處?難道是為了某些民政廳的官員升官發財夢?
更進一步,「民政廳」實際也是一個洋名,來自日本。如果你們非要改名的話,索性把民政廳三個字也改了吧。
總有些官員舉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幹的竟是些勞民傷財的事情。
說到底,都是沒有文化的表現。一個沒有文化的部門,意圖改掉他們心裡的「大、洋、怪、重」的名字,以為這樣就文化自信了,以為這樣就民族自信了。
卻不知道,一個沒有包容的社會,哪來什麼自信呢?我看只是赤裸裸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遠在西方的紐約包容萬象,吸納一切,得以成為世界上創新和文化發展首屈一指並且始終不被取代的城市。
為什麼我們的有關部門,總是目光短淺,試圖再次舉起閉關鎖國的大旗呢?為什麼呢?
表面上,有的地方改名理由冠冕堂皇,但實際背後卻是強烈的利益訴求。
這利益訴求卻不是活在那個地方的人民的利益訴求,是有關部門的利益訴求,或者是某些官員不可告人的利益訴求。
這些利益訴求並非人民的訴求,改名也未經人民的認可,反而損失了人民的利益,諸如修改各種地圖、公章、證件、招牌等行政成本,難道不是納稅人的錢,這些錢為什麼不用在其它更有用的地方,比如降低人民的醫療和教育成本,別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嚮往?
顯然改名是無法增加文化自信的。
事實已經很清楚了,這麼多年過去了,襄陽人富了嗎?這麼多年過去了,紐約仍然是世界頂級城市。一個城市的發展靠的是包容,只有靠吸納一切的城市精神才能始終不被取代,而絕對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本文參考資料
1. 《陳文茜:你無法真正擁有什麼,只是不斷周而復始地經歷》作者:陳文茜https://mp.weixin.qq.com/s/asrRqt8Oq4QsYBk4Nfzr7Q
2.海南省民政廳辦公室關於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清單的公示http://mz.hainan.gov.cn/smzt/0400/201906/f49160bcfd7d499782ba8de23a034d2d.shtml
3. 《湖北襄樊更名為襄陽 一字之改成本被指過億》人民網 張宏偉https://news.qq.com/a/20110108/000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