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記者 翟翔 吳振東)春風裡,上海大同中學書聲琅琅。浦江之畔這所歷史悠久的名校,由愛國教育家胡敦復於1912年創辦。百年來,為國家輸送了6萬餘名學子,培養了39位兩院院士和大批英才。
2017年11月,上海大同中學榮獲首批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有特長」,是大同中學的育人理念。校長郭金華說,學校堅持「學校搭臺,學生唱戲」的原則,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系列主題教育等活動中展現個性特長,鍛鍊綜合素養。
服務社會的使命感深入大同每個學子心裡。全校現有60餘支志願者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街道、社區、養老院等場所,每年有約700位學生進行3300餘人次社會服務,時長18000餘小時。
高一學生宋嘉俊每周騎車七八公裡,為一名來自困難家庭的初中生輔導功課,已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半年。「大同教會了我以一種持之以恆的態度去奉獻社會,實現人生更高價值,這位同學的進步帶給我成長和收穫。」宋嘉俊說,未來自己會在志願服務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大同中學的課程建設,聚焦於學生發展所需的學習與創新素養。近年來,學校把課程重構為學科核心課程、素養拓展課程、專業導航課程和生涯發展課程。學生可以選擇文史哲研修、海派文學作品選讀、中國古代建築史、定格動畫、中醫藥研究、陶藝等一系列豐富精彩的課程。
語文教師陳珏開設《中國文博視界》課程已近10年,與上海博物館聯手,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古代服飾,講述玉器鑑賞,展示活字印刷等;清明學做風箏,端午學做香囊,中秋時學做月餅……「希望通過這門課,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領悟無處不在的優秀傳統文化。」陳珏說。
學校開設什麼課程,舉辦哪些活動,校園管理怎麼改進,大同的學生擁有不小的發言權。「校長午餐會」就是學生代表與校長直接交流的議事平臺,2014年11月以來,已開會19次,匯集學生建議187條,落實整改171條。
學生在「校長午餐會」上所提建議包括冬天給洗手間提供熱水,播放新的晨跑音樂,建議開設攀巖、擊劍等體育課滿足鍛鍊多元化需求……「對於這些建議,我們都逐條認真研究,儘量予以採納。這有助於提升學生自我管理意識。」郭金華說。
大同中學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大同中學就秘密建立了學生黨組織。百年來,一代代大同人薪火相傳,接力前行。
「依薇,得知你參加了學校黨小組活動,為你『萌生對未來的憧憬,更感到一份責任』而欣喜。入黨不僅僅是光榮,更是一份擔當,一份使命……」6年前,大同中學高二年級支部書記沈愛玉給該校就讀華東師範大學學生這樣寫信。
1982年,大同中學成立了黨章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如今,每屆約四分之一的學生都是小組成員。學校還堅持對已畢業的學生黨員進行跟蹤教育,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關心他們的生活,堅定他們的信仰。
和沈愛玉每年保持聯繫的鄧依薇現在就讀研究生。自大同畢業後,她多次獲得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學生等榮譽。
學校十分重視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黨章學習小組成員相繼走訪過井岡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和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還邀請老黨員給學生上黨課,堅定師生永遠跟黨走的信念。
「關注全面發展,堅持文化立校立人,遵循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對社會、國家和民族心懷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優秀學子,是大同人不懈的追求。」郭金華說。
責任編輯: 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