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墩山海拔62.9米,位於青島市李滄區西北部,汾陽路21號甲。西臨膠州灣,東靠膠濟鐵路,與樓山公園隔路相望,南鄰國棉八廠老宿舍,北依樓山後老工業區。 煙墩山公園建成於1985年,2005年公園佔地面積8.98萬平方米(原為10.25萬平方米)。公園內分安靜休息區、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區、登高眺望區4部分。
園內植被條件較好。保留北坡刺槐林和東坡、南坡黑松林。1984年建園時大量種植黑松,依據山體不同植被條件,配以雪松、懸鈴木、白楊等高大喬木,遊覽路穿行其間;各景點周圍自然配置櫻花、碧桃、紅瑞木、天目瓊花、石榴、錦帶、溲疏及千首蘭、大葉黃楊等多種花灌木。鋪栽草坪2萬平方米,綠籬1000米。綠地覆蓋率93.07%。2005年,園內共有喬灌木40種3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2.5,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之比1:3。
從秦始皇修長城抗匈奴開始,2000年來煙墩山一名叫遍大江南北,僅明代青島境內就有三五處之多,現在薛家島還有一座煙崮墩山。滄口的煙墩山歷經600年能夠留名至今,實屬不易,是僥倖也是天意。 明朝永樂初年,東南沿海一帶常有倭寇來犯,為抗倭寇禦敵,在海拔63米的山頂建烽火臺,駐有守軍。遇有倭寇來犯時,白日舉煙,夜晚燃火。烽火臺俗稱煙墩,以此得名煙墩山。山北部刺槐成林,局部生長黑松,至建國前處於荒蕪狀態。
煙墩山曾設烽火臺,俗稱「狼煙臺」,後改稱煙墩山。煙墩山的烽火熄滅600年後,戎裝換了紅裝,一如深情的女子守望著膠州灣。600年前,倭寇侵擾,海防告急,抗倭禦敵風起雲湧。明永樂初年,即墨設鰲山衛、浮山所、雄崖所,一衛兩所轄境共築烽火臺42座,當時稱墩堡,百姓俗稱煙墩,海拔62.9米的煙墩山便是其中之一。遇有敵情,煙墩守軍白日舉煙,晚間燃火,彼此傳遞軍情、互通訊息。
有人說,煙墩山不過是樓山的一個山頭而已。此話頗可推敲。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樓山由東西樓山、小棗園山、坊子街山四個山頭組成,四山攢聚猶如一體,而煙墩山與樓山則相距遙遙,雖同為嶗山餘脈血緣相連,但卻緊靠膠州灣,地利突出,別有形勝,即便草莽無聞未曾納入史官的視野,也決不肯委身樓山麾下。
在這裡可以遠眺到對面的婁山,婁山也是青島的十大汕頭之一啊!煙墩山與婁山中間是四流北路,兩個山頭坐落在馬路的東西兩側、相隔約300米。
半山園門:位於東坡山腰。花崗巖石門,半圓形門頂,掩映於黑松林之間。上世紀80年代,煙墩山抖盡煙塵,成為青島十大山頭公園之一。島城書家修德先生親自題寫園名「煙墩山公園」,並題詞「煙籠綠蔭靜,墩輝碧樹高」,如此厚愛,令他山豔羨。